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

2017-10-21李俊芝

职业 2017年10期
关键词:大数据机制

李俊芝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迫在眉睫,但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还不够健全,手段也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随着大数据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于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本文就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进行探索。各高校需要重视大数据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中的作用,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有效机制,培养与组建解大数据技术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最终实现动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思想行为,构建个性化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置方案,从而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时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 大数据 机制

课 题:本文系基金项目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7-ZZJH-313)、河南中医药大学科研苗圃工程项目(MP2016-40)研究成果。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守护大学生生命、促进家庭幸福、维护校园稳定、构建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方面竞争的日益加剧,由于学习、交往、就业、经济、疾病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大学生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等极端心理危机事件不断增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发展,以及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成为困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棘手难题。《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指出:“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尽管各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但由于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尚不健全,各高校还处于探索阶段,甚至还有一些高校至今尚未建立切实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导致高校学生工作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处理和应对心理危机事件,不仅工作效果差,而且还影响到了对普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构建当前背景下既符合高校具体情况又切实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与表现

心理学家卡普兰(G.Caplan)在1954年就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研究,并于1964年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遇到某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其心理上所产生的严重失调状态。个体发生心理危机后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缓解,便可能导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主要表现有:情绪上紧张、焦虑、恐慌等,认知上记忆力下降、注意涣散、思维混乱等,行为上社交退缩、沉默、情绪失控、典型行为习惯改变、过度活动、没有食欲或暴饮暴食、逃避与疏离、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与人易生冲突等,严重的会出现自杀倾向。心理危机不仅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逐渐成为学校内部的一大安全隐患。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有很多,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归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

当代大学生不仅承载了他们人生本身面临的威胁和压力,身上也反映了社会大变革时期的诸多阵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结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化的倾向,从而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造成深重影响,心理压力增加。另一方面,当前许多媒体为迎合受众、争夺利益最大化,对各种负性事件过度关注甚至夸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也产生了主要的诱发作用。

2.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塑造人格的基本环境。当前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家人的过度呵护和保护之中,在大学期间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遭遇挫折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从而导致心理危机;另外,很多农村大学生在青少年时都有过一定的留守经历,从小缺少父母关爱,负性情绪情感体验比较深刻,与家人情感联系较少,在遇到困难时更不易向家人倾诉和求助,从而造成问题积累并导致危机。

3.学校因素

虽然说从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基本状况是良好的,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其次是学校管理的滞后,在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的同时,对学生的管理并没有随之加强,还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此外,我国高校目前的法制、生理、心理教育跟不上,没有达到齐头并进的局面。法律意识淡薄也是导致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

4.自身因素

个人自身因素在心理危机事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有研究者对北京高校心理危机学生的研究发现,在心理危机事件的影响因素中,个人因素所占比例最高,其中学业压力、情绪问题、精神疾病、自卑感、无意义感、自杀(意念)史等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产生着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此外部分大学生有心理疾患或生理缺陷,在一些极端情况下,由于学习上的不顺心,生活上的不如意,情感上的挫折,就业上的压力等原因,也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危机,从而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

三、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发生由心理危机引起的伤害或将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行为,以此确保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提高大学生的危机应对能力,重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一方面,由于心理危机不仅是混乱的,更是无法预料的,所以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增加,给心理危机的波动性与隐秘性带来新挑战。近年来,大数据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了应用,当前背景下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心理危機预警载体与平台,通过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海量数据的综合分析,动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思想行为,构建个性化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置方案,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时效性。endprint

1.重视大数据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中的作用

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识别和预警对于减少和降低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意外伤害事件具有重要作用,而预警指标体系是心理安全预警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当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和预警仍主要基于临床诊断量表的统计分析,或依据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的主观观察和判断,導致心理预警指标不够客观和及时。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真实、准确、及时的大数据样本将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筛查方法和预警机制带来新的变革。大数据,又称海量数据,是指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

2.构建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有效机制

大数据技术通过记录受测者的日常行为数据对他们的心理属性和日常行为的关联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个体面临的心理健康风险,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发现、早干预。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应该包括危机前的教育机制、危机临发时的预警机制、危机发生中的应急机制和危机后的保障机制。为此一是要在新生入学后开展全体新生的心理测评,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结合该生基本信息、家庭状况及亲子关系、在校日常表现等信息,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网络使用等数据进行充分挖掘与深入分析,提取大学生尤其是心理危机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构建出每位学生的心理特征预测模型;三是可以借助大数据检测和评估大学生普遍心态,及时发现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不稳定因素和风险,为预防心理危机提供科学客观的研究报告和应对方案。

3.培养懂得大数据技术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

大数据的类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及大数据的研究方法都必须由专业人士来完成。当前由于大数据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还相对较少,人才稀缺,导致一些懂得大数据分析的人不知道如何将大数据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起来,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也不知道如何使用大数据开展工作。因此,高校必须要有一支懂得大数据技术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致力于大数据的研究,帮助学校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和预警工作,通过对大学生日常心理与行为数据进行有效的数据挖掘,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干预,为大学生成长与发展护航,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垠.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2).

[2]马喜亭,李卫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判与干预模型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3]张家明,王纯静.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0).

[4]杜玉春,张平,王艺霖,卢烨陶.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北京教育,2015(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数据机制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