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示范区建设以来安徽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变态势

2017-10-21陈玲玲

关键词:冷点皖江格局

陈玲玲

(阜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皖江示范区建设以来安徽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变态势

陈玲玲

(阜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以GIS的空间统计工具为技术手段,以安徽省2009~2016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分析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结果显示:安徽省各县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且集聚程度逐渐增强,经济热点区位于皖江示范区范围内,主要分布在合肥市和沿江地区,经济热点区县域数量逐年增多,方向上呈现沿长江自东向西扩展,冷点区空间位置基本不变,主要分布在皖西北的阜阳市。安徽省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随机分布,局部集聚不明显,皖中地区增长率略大。最后,从区位、物质积累、政策、市场发育水平、人才五个方面分析了安徽省经济格局的演变原因。

皖江示范区;安徽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为了促进区域分工合作,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更好的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 2010~2015年。其中,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是指安徽省长江流域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金安区、舒城县。示范区土地面积、2015年人口各约占全省的54.22%和44.25%,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至2015年底,皖江示范区规划期已经结束。自规划提出以来,学者对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适宜性[1]、城镇化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2]、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3]等进行了研究。皖江示范区的建设成效在2013年和2014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报告》中有较为系统详细的介绍。但是示范区的建设发展对于全省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尚研究较少。对于经济发展格局演化的研究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重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4-7]、基尼系数法[8]、中心度指数[9]、熵值法[7]等。其中,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的差异已经较为广泛成熟。

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选取特定时间段,着重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入手,剖析皖江示范区规划建设以来的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特点、集聚程度与演化趋势。选取人均GDP作为评价指标,从 2009~2016年《安徽省统计年鉴》[10]中获取各县(市)人均GDP数据,并计算得到各县(市)经济逐年增长率,借助于ArcGIS10.2的空间统计分析工具,计算各年份的Moran’s I和Getis-Ord Gi*,分析皖江城市带建设前后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全局特征和局域特征,并探讨空间格局演变的主导因素,为安徽省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其中,2009~2010年数据用来研究示范区规划建设之前安徽省的经济格局,2011~2016年数据用来分析示范区规划期中安徽省经济格局的特征及其演变。

1 研究方法

为了研究示范区规划建设以来安徽省经济格局的演变特征,本文主要基于ArcGIS中的空间统计工具进行研究探讨。采用Moran’s I表征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集聚水平,采用Getis-Ord Gi*分析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局域空间分布特征,找出经济高/低水平的集聚区域。

1.1 全局空间格局分析Moran’sI

全局空间格局分析主要是描述某一现象或属性在研究区范围内整体空间分布特性,判断其是否存在一定统计水平上的空间集聚特性。本文采用Moran’s I衡量,计算公式为[4]

其中,n为研究对象的个数;Wij为空间权重矩阵,空间邻接则取值为1,否则为0;Xi、Xj分别是研究区内对象i和j的属性值;S2为属性值的方差;-X为研究区属性值的平均值。ArcGIS中的Moran’s I的计算结果采用Z值进行空间自相关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并用P值将显著程度表示出来。

其中,E(I)为数学期望,var(I)为变异系数。

Moran’s I的取值范围为-1~1,其值越接近于1,表明所分析的属性值在空间上的自相关程度越显著,即集聚水平越高,接近于-1时表示区域属性值和邻接区域差异显著。

1.2 局部空间格局分析Getis-Ord Gi*

Getis-Ord Gi*分析也称热点分析,能够较为准确地分析出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并将不同统计显著性水平的集聚区表示出来。其计算公式为[4]

其中Wij为空间权重矩阵,取值同Moran’s I。

对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其中E()和var()分别是的数学期望值和变异系数。

如果Z()显著为正,则表明对象i的属性值相对较高(高于平均值),属于热点区,即高高集聚。若Z()显著为负,则表明对象i的属性值相对较低(低于平均值),属于冷点区,即低低集聚。

2 研究结果

从2009~2016年安徽省统计年鉴中获取各县(市)人均GDP数据,对数据处理获得各县(市)人均GDP逐年增长率,基于ArcGI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阐述如下。

2.1 经济总量及各地区差异

根据《规划》,至2015年皖江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的目标是达到13 500亿元,实际上在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约14 027亿元,提前达到规划目标。至2015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约14 948亿元,约占全省的66.31%。

2009年安徽省县域人均GDP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约为78 000元,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23.46倍。2015年县域人均GDP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异增大至约153 100元,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23.32倍。全省人均收入地区差异绝对值增大,最大值最小值倍数略微减小。2015年皖江示范区人均GDP是全省人均GDP的约1.50倍。

2.2 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2.2.1 经济发展水平全局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对安徽省县域2008~2015年人均GDP进行全局Moran’s I分析,结果如表1。可以看出,2008~2015年总体趋势为 Moran’s I逐年增大,P值逐年减小,说明2008~2015年,安徽省各县域经济水平持续呈不均衡发展,集聚程度逐渐增强,且集聚水平极其显著,置信度均大于95%。

2.2.2 经济发展水平局部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对安徽省县域2008~2015年人均GDP进行热点分析。由于篇幅限制,选取2009年、2011年、2013年和2015年四个年份的热点分析结果进行制图,结果如图1所示。

表1 2008~2015安徽省县域经济全局Moran’s I

图1 安徽省县域经济热点区演化

由图1可以看出,安徽省县域经济局部空间格局呈现显著的高高收入集聚、低低收入集聚现象,热点区范围逐年增大但均处于皖江示范区范围内、冷点区位置不变的特点。

从县级行政区数量上来看,呈现出热点区的数量不断增多的特点。4个时间点的热点区的个数分别是7个、17个、18个和16个,数量逐年增多,2015年数量略有减少(部分原因在于行政区的变更,如铜陵县被合并至铜陵市),集聚水平的统计显著性有所增加。而冷点区一直是处于皖西北的阜阳市,在2014年增加了利辛县。总得来说,热点区县域数量增多,冷点基本不变。

从空间分布来看,4个时间点的热点区面积不断增大,呈现出沿长江由东向西扩展,逐步连接成片的特点。热点区空间分布和《规划》的“沿江发展轴”、“合肥芜湖双核”相一致。2009年,热点区主要分布在马鞍山市、芜湖市、当涂县、繁昌县、和县、合肥市等。2011年热点区增加了南陵县、铜陵市、池州市等,2013年增加了巢湖市且显著性水平增加,2015年热点区增加了长丰县,少了含山县和池州市,但部分地区经济水平集聚的显著性有所增加。总的来说,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时间持续性。

2.3 安徽省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基于ArcGIS对安徽省县域人均GDP逐年增长率进行总体空间格局Moran’s I分析和局部空间格局热点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和图2。热点分析结果显示,在一定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热点区和冷点区范围较小,不利于表达空间差异,因此对热点分析得到的Z得分进行自然间断点分级,分为四级并制图。

从Moran’s I分析结果来看,全省县域经济增长空间分布格局呈现随机分布,仅2009年表现为显著的集聚特征。根据热点分析结果,2009年经济增长热点区集中在铜陵市、铜陵县、芜湖市、芜湖县、青阳县、泾县、宣城市、潜山县、岳西县、太湖县、怀宁县和望江县等市县。

表2 2008~2015安徽省县域经济逐年增长率Moran’s I

图2 安徽省县域经济增长热点区演化

从图2热点分析结果来看,全省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格局每年变化较大,没有时间持续性。总体上经济增长热点区多位于皖中合肥市、巢湖市、无为县等地,冷点区多出现在皖西大别山区、皖西北的阜阳市和皖南黄山地区等。热点区和冷点区的数量也有较大的变动。

3 驱动力分析

促使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发生演变、皖江示范区成为安徽省经济热点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从皖江示范区的区位、物质积累、政策、人才等几个方面分析。

区位优势明显。皖江示范区处于长三角腹地,毗邻沿海发达省份,如江苏省、浙江省,距离上海等发达城市较近,且人力资源充足,和安徽省其他地级市相比,具有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有利优势,也更方便接受长三角的产业辐射、带动。

物质积累水平较高。皖江示范区所包含的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是安徽省经济发展较好的地级市,基础设施、交通等物质积累水平较高[11],能够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具有政策支持。从中部崛起、皖江示范区战略提出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为皖江示范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12],使其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市场发育水平较高。根据傅允生[13]的观点,一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也较高。本文结合黄晖[14]提出的市场发育水平的计算方法,计算了安徽省各县级行政区的市场化指数,结果显示,马鞍山市市场化指数最高,达到了0.91,其次是铜陵市、淮北市、芜湖市和合肥市,而金寨、石台、黟县、阜南、临泉等市场化指数位于全省的最后几位。对市场化指数和人均GDP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显著相关,显著性水平为0.01。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使皖江示范区具有更大的活力。

人才优势明显。皖江示范区的城市集中了安徽省的大部分高校,使其成为安徽省高级人才输出、创新能力强势的重要区域。且由于经济的发展,示范区城市能够提供较好的就业机会、物质环境等,使其成为留住人才的重要地区。人才为皖江示范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力量。

4 结论与讨论

文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安徽省各县2008~2015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率进行分析,得出安徽省各县域人均收入差异逐渐增大、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呈现显著的收入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现象。经济热点区位于合肥市以及长江沿岸东段,空间分布和皖江示范区规划“沿江发展轴”、“合肥芜湖双核”一致。经济热点区空间范围逐年增大、方向沿长江自东向西扩展,但均处于皖江示范区范围内。冷点区位置不变,稳定在皖西北的阜阳市。经济增长率空间格局除2009~2010年外无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且各年份格局变动较大,总体来说安徽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是相对的热点区。本文认为,安徽中部地区皖江示范区因其良好的区位优势、较高的物质积累、政策支持和人才集聚成为安徽省的经济热点区,而皖西北的阜阳市需要进一步努力,摆脱经济冷点的身份。安徽省委省政府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关注经济冷点区,促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为优化的配置,制定政策促进经济水平较高地区带动经济水平低值区,实现产业的有序分工,努力缩小各地经济差距,实现各县协调发展。

通过对县域尺度人均GDP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分析结果与现实情况较为相符,但也存在单一指标的缺陷,因此,后期可以采用一个更加全面的指标体系评价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另外,本研究只对皖江示范区建设以来的安徽省经济空间格局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分析,对于政府对策未做详细的探讨,后期需进一步完善。

[1]冯长春,曹敏政,甘 霖.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适宜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10):90-97.

[2]张荣天,焦华富.皖江城市带城镇化格局时空演变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7(5):481-485.

[3]张荣天.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分析--基于2000~2012年实证探讨[J].铜陵学院学报,2014(5):62-64,70.

[4]刘 楠,谢永生,索改弟,等.基于ESDA的陕西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3):73-78.

[5]刘 莉,卞鸿雁.湖北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10):139-146.

[6]倪金星,杨 剑,徐冬冬,等.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经济空间格局[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0(6):930-936.

[7]陈红娟,冯文钊,彭立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以河北省为例[J].测绘科学,2016,41(4):97-101.

[8]陈 耀,贾海波,乔志霞,等.西部大开发中甘肃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态势[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6):26-30.

[9]沈惊宏,余兆旺,石张宇,等.多尺度的泛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6,36(2):19-26.

[10]安徽省统计局.统计年鉴[EB/OL][2017-08-03].http://www.ahtjj.gov.cn/tjj/web/tjnj_view.jsp?_index=1.

[11]陈玲玲.安徽省人居硬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0.

[12]伍万云,王义静,董学会,等.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的研究——基于优惠政策的视角[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6):42-45.

[13]傅允生.市场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8):54-58.

[14]黄 晖.中国经济增长区域差异的制度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1):35-40.

Evolution analysis of economic spatial pattern in Anhui province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Wanjiang City Belt

CHEN Ling-ling
(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 Anhui236037,China)

Taking the GIS spatial statistical tool as the technical means,the paper analyzed the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the county economy in Anhui province by using 2009-2016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Anhui province as the data sour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counties in Anhui showed a significan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gradually increased.Economic hot spots are located in the scope of Wanjiang City Belt and it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Hefei,along the Yangtze River.The number of economic hotspot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east to west.However,the spatial location of the cold spot is almost unchanged,which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west of Fuyang.Generally speaking,the economic growth of Anhui province shows a random distribution,and local agglomeration is not obvious.Finally,the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Anhui province from five aspects:location,material accumulation,policy,market level and talent.

Wanjiang City Belt;Anhui province;economy;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F129.9

A

1004-4329(2017)03-087-05

10.14096/j.cnki.cn34-1069/n/1004-4329(2017)03-087-05

2017-03-07

安徽省科学规划项目(AHSKQ2014D56);阜阳师范学院项目(2011DJSZ03,2014JYXM53)资助。

陈玲玲(1985- ),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GIS及其应用。

猜你喜欢

冷点皖江格局
基于变形焦炭塔的冷点处套合应力分析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热点需强化 冷点无漠视
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
——居住在“冷点社区”与健康欠佳、享有卫生服务质量欠佳间的关系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小鲟”过皖江
小人物的大格局
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