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双版纳林下栽培白芨试验研究

2017-10-21杨德军刘际梅

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4期
关键词:白芨龙眼林分

邱 琼,杨德军,刘际梅,钟 萍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云南 普文 666102)

西双版纳林下栽培白芨试验研究

邱 琼,杨德军,刘际梅,钟 萍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云南 普文 666102)

2016年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普文镇对白芨进行林下仿野生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林分、栽培基质和种植密度对1年生白芨的生长和生物量有较大的影响。在空地上种植白芨的植株长势较绒毛番龙眼人工林和千果榄仁人工林下的长势好,生物量高;在千果榄仁人工林下种植白芨适宜采用咖啡壳+甘蔗渣的栽培基质;在绒毛番龙眼人工林下种植白芨适宜的栽培密度为20 cm×20 cm。

白芨;林下栽培;生物量;栽培基质;种植密度;西双版纳

白芨(Bletilla.Striata(Thunb.)Rchbf),别名白及、白根、连及草、白鸡儿等,为地生兰科(Orchidaceae)白芨属(Bletilla. Rchb.f.)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常用的中药材。以干燥块茎药用,具有止血收敛、清热利湿和消肿生肌的功效[1-3],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肺伤咳血、咯血,外科创伤,溃疡肿毒等[4-5]。由于白芨还具有特殊的粘度特性,可代替阿拉伯胶和西黄胶,可作为增稠剂、润滑剂、乳化剂和保湿剂应用于石油、食品工业和医药、化妆品工业,白芨的花朵大,艳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庭园美化、地被覆盖、室内欣赏的观花植物[6-7]。白芨因其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使野生白芨资源遭到无限制的人工采挖,加之白芨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野生资源日益减少[8-10]。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白芨价格不断地上涨,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目前,白芨产品主要是以人工搭棚集中栽植为主,为了预防病虫害和提高产量,大量地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而在适宜的林下种植白芨,由于其生长环境好,不用施过多的肥料,其产品质量好,有效成分含量高,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挥林隙空间作用,还可弥补林地前期见效慢、效益低的不足,实现林业经营在生态和经济上的双赢。为此,笔者于2016年在西双版纳开展了林下种植白芨的试验研究,旨为林下种植白芨提供技术参考。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西双版纳州普文镇,地理位置为 22°25′N,101°6′E,海拔860 m。气侯属热带北缘季风类型,干湿季分明,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5—10月为雨季。年均温20.1℃,≥10℃积温 7 459 ℃,最热月(7月)均温23.9℃,最冷月(1月)均温13.9℃,极端最高气温38.3℃,极端最低温-0.7℃。年降水量 1 655.3 mm。年均相对湿度 83%。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采用从普洱市玉林公司购买的1年生组培驯化苗。

2.2 试验内容及方法

2.2.1 生物与生态学特性

通过1 年的观察总结,初步得出白芨在西双版纳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2.2.2 林下栽培技术研究

1)不同林分下的栽培试验

设空地、千果榄仁人工林下、绒毛番龙眼人工林下3个处理,每个处理8 m2,3个重复。栽培基质为甘蔗渣+有机肥,栽培密度为20 cm×20 cm。

2)栽培基质试验

在千果榄仁林分下设置8种不同的栽培基质试验,分别是:①猪粪;②猪粪+咖啡壳;③甘蔗渣+猪粪;④有机肥;⑤有机肥+咖啡壳;⑥咖啡壳;⑦咖啡壳+甘蔗渣;⑧甘蔗渣。每个处理8 m2,3个重复。采用25 cm×25 cm的密度进行种植,通过试验选出较适宜白芨的栽培基质。

3)不同的种植密度试验

在绒毛番龙眼林分下设置3种密度试验:20 cm×20 cm,25 cm×25 cm,30 cm×30 cm。每个处理8 m2,3个重复,栽培基质为甘蔗渣+有机肥,通过试验选出较适宜白芨的栽培密度。

2.3 野外调查与室内测定

2017年1月在试验林内从每个处理中按固定抽样方式选择10株白芨进行生长量和生物量测定,其中生物量采用全株收获并烘干的方法进行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物与生态学特性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1年的观测,初步总结出白芨在试验点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草本植物,株高20~30 cm,茎基部具膨大的假鳞茎,呈鹰爪状或扁平掌状,定植成活后从假鳞茎上开始长出新芽,展叶,部分开花结果;地下部分有线状须根10~80条,直径约1 cm;叶互生,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花朵紫红色;蒴果,圆柱状,种子微小,多数;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别是在林下栽培透光条件要好,要有散射光。白芨喜肥,栽培基质应具有一定的肥力,含钾和有机质较多时有利于其块茎的生长。

3.2 不同林分对白芨生长的影响

在不同林分下种植白芨,其生长状况见表1。

表1 不同林分对白芨生长情况的影响

从表1看出,新发的白芨株高以在绒毛番龙眼人工林下种植的最高,为14.7 cm,在空地上种植的最矮,为12.83 cm。新发株的平均叶片数、最长叶片、叶片最宽、侧根数以在空地上种植的表现最好;其次是千果榄仁人工林,最小的是绒毛番龙眼人工林。新发株的平均茎粗以在空地上生长的最粗,平均为1.62 cm,其次是绒毛番龙眼人工林,最小的千果榄仁人工林。而保存率在空地上的最高,为100%,其次是千果榄仁人工林,为96%;绒毛番龙眼人工林为93%。

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不同林分下种植的白芨生物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空地上种植的地上部分茎叶鲜重、茎叶干重、块茎鲜重、全株鲜重最高,其次是千果榄仁人工林,绒毛番龙眼人工林的最小。而块茎干重、全株干重以空地的最高,其次是绒毛番龙眼人工林,最小的是千果榄仁人工林(表2)。经多重比较发现,白芨生物量6个指标中,空地上生物量极显著大于绒毛番龙眼人工林和千果榄仁人工林下,但这二者间差异不明显。

表2 不同林分对白芨生物量的影响

注:数值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数据后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5)(下同)。

3.3 不同栽培基质对白芨生长的影响

在千果榄仁人工林下采用不同的栽培基质进行白芨的仿野生种植,其生长情况见表3。

表3 不同栽培基质对白芨生长的影响

从表3可发现平均株高以⑤号最好,其次是⑧和④号,最矮的是⑥号;叶片数以②号最好,其次是⑤号,叶片最长的是④号,最短的是⑥号;叶片最宽的是⑦号,最小的是②号;新发株的平均茎粗最大的是⑦号,最小的是③号;侧根数最多的是⑦号,最少的是②号;白芨的保存率以⑤和⑧号的最高,为96%,其次是④号,最低的是⑦号,为87.5%。

采用不同的栽培基质对白芨生物量的影响有差异(表4)。地上部分茎叶鲜质量以⑦号栽培基质为最好,为77.92 kg/667 m2,其次是⑤、⑧、⑥、④号,这4种基质间差异不明显,均显著大于③号,最小的是③号。采用⑦号栽培基质的茎叶干重最高,其次是⑤号,最小的是③号,栽培基质间茎叶干重差异不显著(P=0.202 1>0.05)。白芨块茎的鲜质量和干质量均以⑦号表现最好,每667 m2达87.06 kg和16.12 kg,分别是最小值③号的2.03倍和⑥的1.98倍,8种栽培基质间差异不明显。全株鲜质量和全株干质量都以⑦号栽培基质最好,其次是⑥号,③号的表现最差,⑦号分别是③号的2.48倍和2.21倍。

3.4 不同种植密度对白芨产量的影响

在绒毛番龙眼人工林下对白芨进行不同种植密度的仿野生栽培,其生长情况见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出,种植1年的白芨,新发出的株高、叶片数、最长叶片、最宽叶片、茎粗等生长指标在25 cm×25 cm的种植密度上表现最好,其次是20 cm×20 cm和30 cm×30 cm,二者差异不大;侧根数最多的是20 cm×20 cm的种植密度,其次是25 cm×25 cm,最少的是30 cm×30 cm。

不同种植密度对白芨的生物量存在极显著的影响(P<0.01),采用20 cm×20 cm种植密度的最高,其次是25 cm×25 cm,30 cm×30 cm的最小。茎叶鲜重、茎叶干重、块茎鲜重、块茎干重、全株鲜重、全株干重每667 m2分别达到了56.59 kg、11.41 kg、107.34 kg、28.28 kg、215.42 kg、57.71 kg,分别是最小值的2.57、2.61、2.73、2.61、2.85、2.86倍(表6)。

表4 不同栽培基质对白芨生物量的影响

表5 不同种植密度对白芨生长状况的影响

4 初步结论

1)在西双版纳地区栽培白芨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表现为全年都在抽芽展叶,2月开始开花,3—10月是其生长旺盛及地下茎快速发育阶段。

2)通过不同林分下的试验发现,作为对照的空地上栽培的白芨生长表现最好,其次是在千果榄仁人工林下,最小的是在绒毛番龙眼人工林下,说明白芨的生长需要有充足的阳光。因此,在林下栽培白芨需要有一定的光照,过度荫蔽对白芨生长有不良影响。

表6 不同种植密度对白芨生物量的影响

3)在8种栽培基质中,1年生白芨生长表现最好的是咖啡壳+甘蔗渣基质。

4)3种不同的栽培密度试验表明,1年生白芨适宜的栽培密度是20 cm×20 cm。

5)在西双版纳林下种植白芨,1年的栽培过程中没有发现严重的病虫害,但也受到一些小的虫害,主要有蚂蚱、蛴螬咬断嫩茎,用人工捕杀防治或用特丁硫磷可有效防治。

5 讨论

西双版纳州是我国最重要的天然林保护区,有大面积水热条件优良的林分,加之近年来大力发展珍贵用材林,有大量的林分可供林下栽培,通过研究白芨的林下栽培技术,可为下步规模化发展林下种植奠定基础。这样既可有效利用和保护天然林,又可达到对珍贵用材林进行以种代抚的目的,同时还可做到以短养长,增加林地收入,提高林农和企业的经营积极性。此外,许多野生的药用植物被成功地引种驯化,虽然大多数的药材品种的栽培取得了成功,但种植后由于土壤、肥料和病虫害的原因,尽管药材在色泽、大小、产量上有所提高,但是有效成分却有所下降。因此,将药材回归到森林环境中,在天然的环境下生长,以期获得原有的药材成分。

由于白芨的采收时间为3—4年,而本次栽培试验的时间较短,仅1年,只是初步的研究结果。为了得到更成熟的栽培技术,还需要继续进行观测和试验。

[1] 李嵘,王拮之. 白芨的研究概述及其资源利用政策[J].中草药,2006,37(11):1751-1755.

[2] 吴明开,刘海,沈志君,等. 珍稀药用植物白芨光合与蒸腾生理生态及抗旱特性[J]. 生态学报,2013,33(18):5531-5537.

[3] 陆峻波,刘亚辉,杨永红,等. 从文献分析看我国白芨研究进展[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6(11):288-292.

[4]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95.

[5] 孙乐乐,杨永红,刘军凯,等. 白芨根腐病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J]. 中草药,2013,36(3):341-345.

[6] 石晶. 白芨属植物资源与利用[D]. 海口:海南大学,2010.

[7] 汪庆平,张东华. 颇具开发价值的白芨资源[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16(4):216.

[8] 黄永亮. 元江县野生白芨人工驯化栽培技术初探[J]. 林业调查规划,2013,38(3):124-126.

[9] 陈兰兰,郭圣茂,郭晓冬,等. 白芨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春季动态变化[J]. 贵州农业科学,2015,43(1):123-125.

[10] 徐中志,谭敬菊,陈翠,等. 不同白芨种源分析评价与利用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90-92,96.

Experiment on the Understory Cultivation ofBletillastriatain Xishuangbanna

QIU Qiong, YANG Dejun, LIU Jimei, ZHONG Ping

(Institute of Tropical Forestry, Yunnan Academy of Forestry, Puwen, Yunnan 666102, China)

The experiment on the understory bionic wild cultivation ofBletillastriatain Puwen (Xishuangbanna) was carried out in 2016.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fferent stands, cultivation substrates and planting density influenced the growth and biomass of one-year-oldBletillastriata. The growth and biomass ofBletillastriatawith the open-field cultivation surpassedPometiatomentosaartificial forest and Terminalia myriocarpa artificial forest. The suitable cultivation substrate toBletillastriatain Terminalia myriocarpa artificial forest was coffee shell + bagasse and the reasonable planting density ofBletillastriatainPometiatomentosaartificial forest was 20 cm × 20 cm.

Bletillastriata; understory cultivation; biomass; cultivation substrate; planting density; Xishuangbanna

10.3969/j.issn.1671-3168.2017.04.018

S759.82

A

1671-3168(2017)04-0078-04

2017-04-06.

西双版纳州科技项目(yx201506),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项目(2011CI069).

邱 琼(1978-),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热区珍贵树种培育及林下资源开发研究.

杨德军(1975-),男,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珍贵用材人工林的培育和林下资源开发研究.

猜你喜欢

白芨龙眼林分
龙眼鸡
抚育间伐对油松林下灌木多样性的影响
El regreso triunfal del alforfón
白芨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于白芨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买龙眼
4种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特征研究
4种阔叶混交林的持水特性研究
白芨活性成分的抗氧化和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6月龙眼市场监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