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双版纳鼷鹿种群分布研究

2017-10-21杨鸿培宋志勇杨子诚杨正斌李俊松

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4期
关键词:勐腊县西双版纳生境

杨鸿培,宋志勇,杨子诚,杨正斌,李俊松

(1.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云南 景洪 666100;2.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3.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护所,云南 勐腊 666300)

西双版纳鼷鹿种群分布研究

杨鸿培1,宋志勇1,杨子诚2,杨正斌1,李俊松3

(1.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云南 景洪 666100;2.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3.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护所,云南 勐腊 666300)

依文献记载,在西双版纳州设定鼷鹿调查范围,运用访问调查法对74个村民小组进行调查,共有120位受访者提供有效信息。运用ArcGIS 10.5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得出鼷鹿水平分布范围为勐腊县北纬22.189 752°~21.149 920°,东经100.614 550°~101.776 686°,分别位于勐腊、瑶区、勐伴、易武、勐满、磨憨(尚勇)、关累、勐捧8个乡镇。通过红外相机调查,发现鼷鹿栖息的海拨范围为624~1 099 m,以海拨600~900 m为主,占总栖息范围的83.35%。鼷鹿种群受到的主要威胁有生境破碎化、猎杀、林下经济发展等。提出加强鼷鹿栖息地保护、严肃查处猎杀鼷鹿的行为、做好生境恢复工作等保护策略。

鼷鹿;种群分布;ArcGIS 10.5;红外相机调查;生境破碎化;栖息地保护;生境恢复;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分布的鼷鹿(Tragulusjavanicus)也叫威氏小鼷鹿 (Traguluswilliamsoni),是我国偶蹄类中最小的脊椎动物,仅分布于西双版纳的勐腊县。1999年,罗爱东对鼷鹿的的生境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影响威氏小鼷鹿的生态因子依次为植物幽闭度、地表覆盖物、坡度、植被类型、土质、海拔和坡向等[1]。2010年,曹明等在滇南勐腊地区的勐满和龙门片收集鼷鹿足迹链坐标位点,利用GIS软件生成鼷鹿的分布格局图;在样方中测量11个生态因子,比较利用样方和可利用样方的定量因子,结果表明,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落叶层盖度和距水源距离等4个因子差异显著,并且是区分利用样方和可利用样方的关键因子,也是影响鼷鹿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2]。

1 鼷鹿概述

1.1 生物学特征

鼷鹿(Tragulusjavanicus)隶属于哺乳纲(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yla),反刍亚目(ruminantia),鼷鹿科(Tragulidae)。鼷鹿科(Tragulidae)有3个属,仅鼷鹿属(Tragulus)分布于东南亚及中国云南,包括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和缅甸,至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门答腊岛等,我国是鼷鹿分布的北缘,仅见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地区[3]。

它是最小的鹿科动物,体形大小似野兔。体重1.7~2.6 kg,体长44~48 cm,尾长6.5~8.0 cm,肩高20 cm,四肢细长。头、体毛为棕红色,尾背面红棕,腹面白色。颌下到前胸有一个“V”字形白纹。冬毛全身无斑,夏季则可见到乳黄或白色排列不正的白斑。无角。上下颌均具犬齿,雄性上犬齿发达,露出口外呈獠牙状。雌性乳头4个。栖息于热带海拔较低地区,常见近水的潮湿地带。栖居于低地森林、灌丛。单独活动,有配偶时才成对出现[4]。

1.2 保护现状

鼷鹿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5],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被列为濒危(E);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鼷鹿的等级为数据缺乏[6]。《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鼷鹿列为极小种群物种[7]。《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计划》(2014-2020)将鼷鹿列为重点监测物种[8]。

2 调查及分析方法

2.1 访问调查

根据文献记载,鼷鹿在西双版纳分布于勐腊县[1]。调查区域以勐腊县为主,但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相应扩大了调查范围,在与勐腊接边的景洪和拥有鼷鹿类似生境的勐海部分区域也开展了相应的调查工作(图1)。根据天然林分布情况,确定了74个村民小组作为访查点,采用“非诱导式”方式,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所、林业站、保护站、天保站有经验的护林员或野外巡护工作人员及熟悉森林环境及野生动物的人员(特别是有狩猎经验的长者)开展访问调查,了解当地是否有或曾有鼷鹿分布,并获取其分布状况、活动规律等相关资料。访问内容还包括发现鼷鹿活体或活动痕迹的时间和地点等信息。

2.2 访问调查数据处理

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记录被访者籍贯、姓名、民族、身份、年龄,发现鼷鹿的时间、痕迹类型、数量、分布地点,调查时间,调查人员等信息。通过分类汇总、数据筛选和排序等功能进行数据处理。

2.3 利用红外相机进行监测

根据访问调查获取的数据,在鼷鹿分布区内布设红外相机(LTLACORN Scouting Camera Ltl-6210 MC&Ltl-6210MG)拍摄鼷鹿影像,以验证访查数据的可靠性。共布设红外相机51台次,野外布设时间为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拍摄模式设置为高清照片连拍3张,录像模式拍摄30秒高清视频,日期设置为公历,时间设置为北京时间。运用全球卫星定位仪(GPS)确定每台红外相机的地理坐标(经纬度)及海拨,并记录布设点的植物类型。

2.4 矢量数据分析处理

在访问调查过程中,利用ArcGIS 10.5软件,以2012版卫星图片为底图,对访问调查数据进行标注、记录,生成鼷鹿分布图。将红外相机经纬度数据导入ArcGIS软件,提取鼷鹿分布的海拨数据。

3 调查结果

3.1 水平分布

通过访查,收集到120份有效信息。访问所涉及的民族有傣族、哈尼族、瑶族、彝族、壮族、汉族、基诺族、拉祜族等。访查对象有村民、老猎人、林业工作者、护林员等4个类群。被访者年龄在25~90岁,其中40~60岁的男性占77%。通过访问调查可以确定勐腊县勐腊、瑶区、勐伴、易武、勐满、磨憨(尚勇)、关累、勐捧8个乡镇有鼷鹿分布。鼷鹿水平分布情况记录可以追溯到1950年前后,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刷新了分布范围:北纬22.189 752°~21.149 920°,东经100.614 550°~101.776 686°;北起易武镇布龙河,南至磨憨(尚勇)镇新民村,西起关累镇苏腊大山,东至勐腊镇南蚌村(图2)。

图1 鼷鹿访问调查点Fig.1 Visit and survey spot of Tragulus javanicus

图2 鼷鹿分布范围Fig.2 Distribution range of Tragulus javanicus

3.2 垂直分布

利用红外相机对鼷鹿访查分布区进行调查,共安装51台次,其中有13台次的相机拍摄记录到鼷鹿影像,共拍摄鼷鹿影像文件158个,其中图片136张(图3,图4),视频文件22个。分布海拨624~1 099 m,以海拨范围600~900 m为主,占所拍摄到鼷鹿栖息海拔的83.35%。

图3 在勐捧镇拍摄到的鼷鹿影像Fig.3 Image 1 of Tragulus javanicus

图4 在勐捧镇拍摄到的鼷鹿影像Fig.4Image 2 of Tragulus javanicus

4 结论

4.1 鼷鹿分布特点

鼷鹿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澜沧江以东的勐腊县南腊河流域热带森林,而现存种群只局限于南腊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及天然林区域,分布海拨主要集中在600~1 000 m区域。利用ArcGIS软件对分布区进行分析处理可知,鼷鹿分布面积为81 254.26 hm2。高密度的灌木和高大乔木形成双重的隐蔽条件,大大提高了安全性。由于距水源较近,乔木层及林下灌层生长状况较高海拔地区更为茂密,这是小鼷鹿在勐腊地区形成沿海拔较低的河岸集中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鼷鹿对低海拔的河谷浅滩地带有明显的选择偏好。调查结果表明,鼷鹿偏好在中、下坡位活动,对粗叶榕(Ficushirta)、木奶果(Baccaureasamiflora)、长柄山姜(Alpiniakwangsiensis)和柊叶(Phryniumcapitatum)等植物有选择偏好。这些植物多沿河谷的两岸集中分布,是影响鼷鹿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4.2 鼷鹿资源保护形势

4.2.1 生境破碎化

鼷鹿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由于人口增长,以及橡胶(Heveabrasiliensis)和茶叶(Camelliasinensis)等经济作物持续升温,价格不断高涨,极大地刺激了群众的种植热情,在最适合种植橡胶的海拨900 m以下的热带雨林区域,除保护区和国有林外,凡能种植橡胶的地块已基本种植了橡胶,最高橡胶种植海拨已突破1 400 m,这与鼷鹿的生境(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发生了极大的冲突。鼷鹿原分布区被居民区、生产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隔离,从而导致生境破碎化,产生孤岛效应,阻断基因或物种交流。1976—2007年西双版纳地区不同地形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剧烈,国有林地面积由1976年的69.0%下降到2007年的43.6%,橡胶园面积由1976年的1.3%增加到2007年的11.8%。国有林地在海拔1 600 m以下不断减少,而橡胶园的海拔分布上限则持续增加, 由1976年的1 000 m上升至2007年的1 400 m(图5),面积在400~1 000 m处占优势。随着经济作物面积的扩展,错综复杂的乡村公路及乡间小路也逐步形成,人为活动日趋频繁,加剧了鼷鹿生境的破碎化。

4.2.2 猎杀

西双版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很多世居民族都有打猎的习俗。以本次调查为例,猎人占被调查人总数的5%,而50岁以上瑶族、哈尼族男性有80%都有打猎经历;兽夹是猎杀鼷鹿的罪魁祸首。被猎杀的鼷鹿个体小,容易隐藏和携带,不容易被发现,这就给偷猎者创造了良好的作案机会。

4.2.3 林下经济发展

西双版纳林下经济主要有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生态旅游、林下非木质产品利用(如采集药材、磨菇、野菜等)和林下旅游等产业。目前,全州从事林下经济的企业和农户共2.4万户、经营面积10.35万 hm2,从业人数达12万人,产值26.06亿元[9]。在保护区、国有林林下种植砂仁(Amomumvillosum)、茶叶:(Camelliasinensis)、石斛(Dendrobium)、三七(RadixNotoginseng)、重楼(Parisdulongensis)等,对林下植被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对鼷鹿(Tragulusjavanicus)生境有直接破坏作用。

图5 1976—2007年西双版纳地区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Fig.5 Usage and coverage of land in Xishuangbanna from 1976 to 2007

5 保护建议

5.1 加强鼷鹿栖息地保护

在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中,最有力的一条就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10],因此保护好西双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县级保护区以及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是十分必要的[11]。建议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加强日常巡护、稽查巡护和武装巡护,做好鹿生境的保护工作。

5.2 严肃查处非法猎杀鼷鹿行为

鼷鹿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猎杀鼷鹿必将受到国家相关法律的制裁。整合森林公安、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区力量,做到州、县、乡相关部门三级联动,共同打击非法猎杀鼷鹿行为。

5.3 调整土地利用格局,做好生境恢复工作

在自然保护区、国有林要限制林下作物的种植,切实保护好天然林、生态公益林、有林轮歇地,使鼷鹿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得以在分布区内栖息和基因交流。在生境恢复工作中,必须考虑到恢复的生境要适于鼷鹿栖息,有充足的食物、水源以及隐蔽条件;同时,也必须考虑生境连通性问题,恢复的生境最好能利于鼷鹿的迁移及基因交流,减少小种群带来的近交衰退等问题。

5.4 开展鼷鹿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

由于受限于时间、经费和人力资源等问题,本研究重点在于调查目前鼷鹿的种群分布问题,下一步可开展针对鼷鹿种群的数量和行为学等方面的研究。

致谢:本研究得到了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利繁高级工程师、许海龙高级工程师,西双版纳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何再新,勐腊县林业局曾会勤等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1] 罗爱东,黄建国,董永华,等. 西双版自然保护区鼷鹿(Tragulusjavanicus)生境选择的初步研究[J].云南林业科技,1999,87(2):69-70.

[2] 曹明,周伟,白冰,等. 滇南勐腊地区威氏小鼷鹿(Tragulusjavanicus)种群生境利用[J]. 动物学研究,2010:31(3):305-308.

[3] 马建章,李守先,吴纪伟.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实用手册[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1.

[4] 王战强,贠新华,黄建国,等.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408-409.

[5] 唐承贵,曹孟良,科二,等.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林业志[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6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S]. 2000:19-64.

[7] 云南省林业厅,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009:44.

[8] 杨鸿培,郭贤明,杨正斌,等.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计划[Z]. 2014.

[9] 宋志勇,杨鸿培. 西双版纳州林下经济调查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J].2014,42(7) :2011-2013.

[10] 徐宏发,张恩迪,宋慧刚. 野生动物保护原理及管理技术[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1] 王利繁,李泽君,罗爱东,等. 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2015,40(2):149-152.

Study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Tragulusjavanicusin Xishuangbanna

YANG Hongpei1,SONG Zhiyong1, YANG Zicheng2, YANG Zhengbin1, LI Junsong3

(1.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f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Jihong, Yunnan 666100, China; 2.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3. Shangyong Sub-reserve Administration of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 Mengla, Yunnan 666300, China)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the investigation range ofTragulusjavanicuswas designed and 74 groups of villagers, including 120 interviewees with effective information, were surveyed in Xishuangbanna. By using ArcGIS 10.5 software, this paper discovered that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Tragulusjavanicusin Mengla was 22.189752°N-21.149920°N and 100.614550°E-101.776686°E, covering Mengla, Yaoqu, Mengban, Yiwu, Mengman, Mohan(Shang Yong), Guanlei and Mengpeng. The survey of infrared camera indicated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Tragulusjavanicuswas between 624-1099 meters, among which the range of 600-900 meters occupied the major role, accounting for 83.35% of total distribution range. Aiming at the threats ofTragulusjavanicus, such as habitat fragmentation, hunting and under-forest econom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habitat protection, punish severely the behavior of hunting and restore the habitat.

Tragulusjavanicu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rc GIS 10.5 software; survey of infrared camera; habitat fragmentation; habitat protection; restore the habitat; Xishuangbanna

10.3969/j.issn.1671-3168.2017.04.005

S718.521.1;S825;Q954.155

A

1671-3168(2017)04-0023-05

2017-03-01.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鼷鹿种群调查项目.

杨鸿培(1964-),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工作.Email: bnyhp8519@163.com

宋志勇(1979-),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动物生态学研究工作.Email: 551992760@qq.com

猜你喜欢

勐腊县西双版纳生境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宜春区域南方红豆杉生境及其生长量分析
云南边境地区交通路网格局变化下的旅游空间效应
望天树空中走廊的建设及其在科研和生态旅游中的应用初探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不同生境中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与本地种接骨草的光合特性
YUNNAN
西双版纳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