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年的神童今何在

2017-10-21

新传奇 2017年35期
关键词:仲永神童浙大

当年的神童今何在

曾经,提起神童,我们总是想起那个叫仲永的孩子。然而如今,一路坦途的天才屡见不鲜。由于教育得宜,发展均衡,成年后的他们非但没有泯然众人,反而愈发闪亮耀眼,扶摇直上,直到达我们无法企及,甚至无法了解的高度。

打破规则的13岁天才少女

日前,人民日报微博转发了一条消息:“13岁天才少女浙大报到”。

今年浙大录取的新生中,有一位出生于2004年8月15日,刚刚过了13岁生日的女孩陈舒音,以620分的成绩被浙大医学院实验班(5+3)录取。

照片上是一个眉目狭长,神情冷淡的少女,无论是接受10万元奖金、发表致谢、还是入学报到,在噪杂的环境中永远是一副波澜不惊的安定。真正应了那句诗:“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此前,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的一番言论得到广泛认同,他说:“大城市中的孩子获得了优质教育资源,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自己又有能力的人。”

我想当然的以为陈舒音也是一位出身高知、家境富庶的女孩儿,比如我们以前听说过的亚投行行长金立群的女儿——伦敦政经学院教授金刻羽;父母皆毕业于麻省理工的哈佛女孩郭文景;出身外交官世家的熊轩昂……这些孩子的成就多少与父母们的积累有不可或缺的关系。

然而,并不是。

6岁上小学,7岁读初中,9岁上高中,12岁参加高考的陈舒音,生长于广东湛江这个地级市,父母都是水产公司职员。陈舒音的父亲头发花白,相貌朴实。对于媒体最为关切的“教育之道”,这位低调的中年人只能中规中矩的回答:没有特别的教育理念,没有独创的学习方法,连补习班也没上过,父母只是配合学校的工作,跟着老师的节奏一步步学下来。

记者不甘心,再去问学校,老师的回答也是丝毫不见端倪,只是说这孩子进取心很强,不迟到,不缺课,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加活动。在网上一片“这怎么可能”的惊叹中,似乎陈舒音周围的人都觉得13岁的她上大学不是件稀罕的事。唯一能找到的线索也无非是:陈舒音从小喜欢阅读,自学能力强,十分专注,觉得看书很好玩,怎么看都不觉得累。

天才,不只在传说里

陈舒音在宿舍

大家都说太早成名是双刃剑,但是陈舒音不是郭敬明,也不是蒋方舟。这个13岁的小姑娘甚至连学术规划都带有清晰的自我意志,她选择的专业是薪资低、强度大的8年制医科,并称:“我会走研究型道路。”一身静气的她甚至在暑假就已经开始阅读《遗传学》,对喜爱的医学圣手如数家珍。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否真的存在天才?”

有一个答案是:当然,人类的极限是由极小部分人创造的。

莫扎特15岁时在西斯廷教堂听到九个声部的圣歌《求主垂怜》,回到旅馆,凭记忆写下了这首歌;14道物理大题,霍金的同学用了一周时间做出来一道。霍金一个中午做出13道半,他说最后一道题的确有些难;足球明星梅西,总是能用极简单的动作过人如麻,别人无论怎么训练都达不到。

《天龙八部》中,枯荣大师问弟子:你在一阳指上的修为,已到了第几品境界?

弟子道:第四品。

枯荣大师又问:倘若你再活一百岁,能练到第一品吗?

弟子道:决计不能。

倾尽全力仍难以补拙,这便是天才与凡夫的差距。

纪录片《音乐人生》中,十岁的少年钢琴家黄居正真诚的表达不解:“哥哥为什么那么慢?他错那么多!我不能容忍。”与别人合作,他也总是在说:“他们好慢,等起来好无聊。”

甚至我自己身边的一位表妹,明明是6岁的姐姐学琴,4岁的她在旁边就能把谱子听会了,转身用没有指法的小手弹出来。老师说,她的听觉远远超于常人,就是一个学琴的天才。去年,她也作为中国大陆地区仅有两个琴童之一,进入美国的音乐殿堂级学院,茱莉亚音乐学院。

似乎,天才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他人卑微的努力转瞬被踩进泥土里。

那些天才的少男少女们后来怎样了

很多人都认为“天才”这个词代表着矛盾:人生是循序渐进的,心力赶不上智力,会陷入自尊与自大的纠结,成年后难以为继。

然而,并不完全如此。

电影《天才少女》中的7岁女孩玛丽跟陈舒音一样是个自知自觉的天才。她遗传了家族的数学天分,自发地阅读高深的数学著作,并以此为乐。玛丽的监护人,也就是她的舅舅,一心希望外甥女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因此他总是刻意隐瞒玛丽的天分,拒绝给她买钢琴,把她从书桌前抱走。直到,强势的外婆出现,开始跟儿子争夺外孙女的抚养权。外婆认为:这样的天分是属于全人类的,没人有权利私藏。

影片的结尾,外婆和舅舅各自反思,重新修正了观念。玛丽得以在大学上课,回小学玩耍,寻找到了人生的平衡。

与20年前,中国媒体报道的“高分低能”现象相比,陈舒音更像是另一个玛丽。父母陪她打理好住宿后便回去湛江了。他们表示:“舒音性格比较独立,不担心她上大学后生活自理和自我成长问题。”事实上,陈舒音一直是心性稳定的女孩。7岁读初中时她是年级第300名,两年之后上升到前10名,她一直知道自己要什么,以及如何争取。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在其名篇《伤仲永》中,讲述了一个五岁就会作诗,天资超群的神童方仲永的故事。由于仲永的父亲认为自己的儿子是神童,根本无需进学堂学习,所以方仲永根本没有读过书。由于缺乏后天练习,他最终才学泯灭,文思干涸,再也写不出诗了,一个前途无量的神童最终变得和常人无异。

曾经,提起神童,我们总是想起仲永。然而如今,一路坦途的天才屡见不鲜。由于教育得宜,发展均衡,成年后的他们非但没有泯然众人,反而愈发闪亮耀眼,扶摇直上,直到达我们无法企及,甚至无法了解的高度。

八月初,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公布,结构生物学家颜宁成为这份名单中年龄最小的学者。2007年,年仅30岁的颜宁被清华大学特聘为医学院教授,是最年轻的博导,一时全国瞩目。在清华十年,颜宁领衔的研究团队每年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累计比全国99%的高校全校都要多。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教授庄小威,自小被物理之美吸引,15岁毕业于科大少年班,至今保持着四大力学考试满分的校记录。2014年,庄利用光学成像拍摄到感冒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离诺贝尔化学奖一步之遥。

浙大的90后博导杨树,20岁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24岁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在国际顶级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数十篇。入选2016年第十二批“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名单。

像他们这样的人,几乎从出生就设定了目标,几乎是步步精准,看不出任何迷途与试错的痕迹。与生俱来的强烈兴趣与才赋,任其遨游不设限的教育,是天才们背后的导路人。

在陈舒音的故事中,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陈舒音就读的学校给予了她充裕的生长空间,这在一个三线城市是很不容易的。尽管美国小学已经大量实行混班制,鼓励学生自由发展不设限。但在中国的大部分学校,跳级仍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如同杭州一位校长事后所言:不要说这种从小学跳到初中的学生,就算是跳一级的孩子,也是非常罕见的。我们对学籍管理太严格了。

你我皆凡人,或许我们在一生中都只能仰望天才们留下的雪泥鸿爪。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陈舒音,但我相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天分。作为家长,请一定好好保护这束小小的火苗,不要让它中途熄灭。哪怕你什么都不做,像陈舒音的父母一样,只是静静的陪伴,也好过自以为是的“指导”。

说到底,无论天才与否,对于一个孩子,最需要的莫过于一个天高海阔,自由自在的空间。

(《北京晨报》2017.8.29等)

猜你喜欢

仲永神童浙大
神童诗(二十五)
有趣!浙大的实践课让网友羡慕不已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浙大全球农商研究院
想清楚再动笔
新《伤仲永》
都是神童
刘晏七岁为官
他是钢琴神童吗
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理解与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