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是媒体人的必修课

2017-10-21萧雨林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专版时评襄阳

□萧雨林

(襄阳日报传媒集团,湖北 襄阳 441021)

阅读是媒体人的必修课

□萧雨林

(襄阳日报传媒集团,湖北 襄阳 441021)

近年来,中央一直倡导全民阅读,已连续四年把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全民阅读的表述,更是从过去的“倡导”变为“大力推动”,这意味着国家对全民阅读工作越来越重视。因此,对于各级党报来说,必须要做好全民阅读的舆论引导,同时也要倡导媒体人自身多读书、读好书。

关于阅读,很多人都知道高尔基的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事新闻工作12年,笔者也深切感受到,阅读是媒体人“进步的阶梯”。

2016年由襄阳日报社承办的襄阳市“书香溢襄阳”活动现场图片提供 本文作者

唯有阅读,才能写出“三有”作品

当前,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唱衰纸媒的声音此起彼伏。很多人将纸媒的衰退“归功”于新媒体的冲击。作为纸媒的从业者,我们需要反省的是:这几年纸媒的每况愈下仅仅是因为新媒体的冲击吗?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在每天完成写稿编稿广告发行等多重任务的压力下,很多媒体人已放弃了阅读,或者根本认识不到阅读对于一名媒体人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地市党报媒体人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一张报纸背后的新闻工作者,如果长期不阅读、不学习,不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境界,怎么可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有没有坚持阅读,一定会体现在一个记者的文字中,体现在文风中。不能适时地阅读、充电,媒体人的才思也会慢慢枯竭。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新闻作品,被读者抛弃,被市场抛弃,几乎是必然的了。

笔者于2005年进入《襄阳日报》,最开始是做民生记者。2007年,我进报社不到3年就被评为“襄阳市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并被推荐为襄阳市政协委员,同时获得其他多项荣誉。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获得读者和社会的认可,我想这与我写的新闻作品有温度、有深度有关,而这除了我的勤奋敬业,也要归功于大量的阅读。

最初的阅读主要是“功利性”的。我是学中文的,不是新闻专业出身,为了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记者,最开始以阅读新闻书籍为主。我先是通读了杜荣进主编的《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这本书编得非常好,如果你不是新闻专业出身,这本书是最好的入门教材。为了写出好作品,我还购买了《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06-2007年度)、《湖北新闻奖作品选》(2005-2006年度),以及《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结集等作品。之后,又读了《〈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普利策新闻奖作品选》《世界上最伟大的新闻稿》等,学习国外媒体如何讲故事,以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思想性和感染力。现在看来,这样的“功利性”阅读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奠定一名媒体记者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的需要。

唯有阅读,才能增强职业“后劲”

2012年1月1日,《襄阳日报》在二版开设时评专版,在湖北省地市党报中属于很早的,比《湖北日报》开设评论专版还要早一年。当年,我被报社党委任命为评论部主任。当时,开设时评专版在全国地市党报中也比较少,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自己也没有经过评论写作、编辑等方面的专业训练。怎么办?还是要阅读。当时由于地市党报评论人才奇缺,整个评论部只有两个人,只能一边办版,一边学习。首先是学习评论类书籍,先后阅读了中青报编委曹林的《时评写作十讲》(我把这本书看成是新闻评论的“入门秘籍”),马少华的《新闻评论案例教程》,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陈栋的《解码新时评》(如果你想了解中国时评的发展史,这本书一定要看)。

然而,这些作品,也只能教给我们写时评、办评论版的“套路”,这对于一个真正的时评人来说远远不够。要想形成思想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需要更加广泛的阅读。这时,我的阅读就由功利性的阅读转向“非功利性阅读”。在短短一年内,我阅读了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杨照的《故事照亮未来》《资中筠自选集》、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等作品,并开始阅读历史类、哲学类包括西方哲学类书籍,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等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系列。

广泛的阅读和思考,让我的评论在读者眼中通常有着独特的角度和深度,也让时评专版受到各界的认可与肯定。报社于2012年、2013年组织的两次读者调查问卷中,时评专版均被评为读者最受欢迎的版面。

2015年-2016年,我又在《汉江时评》专版创办深度访谈栏目“汉江论道”,采访了很多文学界、史学界的大家,如著名学者、文学家王宏甲,国家一级作家梅洁,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等;史学界则先后采访过中国魏晋南北朝学会会长楼劲,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黄心川、杨曾文等。采访这类大家之前,自然要研读他们的著作。阅读这些大家的作品,让我无论是从文字还是思想上,都受益匪浅。尤其是采访王宏甲老师后,我读完了他的所有作品,对我如何写纪实文学很有帮助。2016年,我把我采访的一块清代石匾被损毁的过程写成了一部短篇报告文学《民不能忘》,获得了当年中国作协“2016中国报告”中短篇报告文学的专项扶持,并被收入《中国报告·2016中短篇报告文学集》,该书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我的名字有幸与王宏甲、李青松、黄传会、范小青等当前国内文学界的大家们排在一起,我的写作也从写新闻开始转向纪实文学。

2016年底,我被襄阳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任命为襄阳智城出版公司总经理。我想这也得益于阅读的积累。只有不断地阅读,才能让我们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才能让我们在媒体转型的时候不至于被淘汰出局,才能让我们的职业更有后劲。

唯有阅读,才能让媒体人备受尊重

回顾十余年的新闻从业经历,我深切感受到,我的每一次进步与提升,都得益于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在注重自我阅读的同时,我也一直注重对阅读的推广。

为倡导全民阅读,我先后在《襄阳日报》时评专版刊发了《有用之书要读,无用之书也要读》《让读书风潮来得更猛烈一些》等评论文章,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之后又在时评版开辟“爱书者说”栏目,专门刊登读书方面的评论,并与襄阳市开明书店合作开展“全民阅读共达开明”读书征文活动(2013年),以及“走进实体书店”(2015年)征文评选活动。2015年,在创办“汉江论道”栏目后,我先后做了两期关于阅读的深度访谈:《让城市因热爱阅读受人尊重》和《不读书,无以从政》。每期内容都超过半个版,其中《不读书,无以从政》,获得了当年湖北新闻奖理论宣传奖二等奖。

到智城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任职后,我又组建了“智城读书会”,承办了2017年“书香溢襄阳”全民阅读一系列推广活动,着力打造“书香溢襄阳·共读沙龙”襄阳市全民阅读活动品牌,倡导“每天读书一小时,每月共读一本书”,每月请本地专家或外地名家在共读沙龙上做阅读讲座。2017年4月,智城读书会被湖北省授予“全省十大阅读基地”称号。

然而,也正是在阅读推广中我发现,媒体人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在我们每次组织的阅读讲座中,媒体记者和编辑报名者总是寥寥无几。在平时的工作中,有着主动阅读、广泛阅读习惯的记者编辑也是少数。这其实是地市党报新闻从业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

报纸的功能是什么?我想不应仅仅是为读者提供信息,还应承担普及知识、传播思想、启迪心智的责任。因此,阅读应该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是我们的“正业”,而不仅仅是“业余爱好”。一个不愿阅读、不会阅读的媒体人,不可能写作真正的好作品,也无法受到读者的尊重。

(编辑:秦明瑛)

猜你喜欢

专版时评襄阳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时评的一般思路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神秘的包裹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海门市五港幼儿园专版
特别专版
“奥运专版”今日推出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