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改”三十年

2017-10-21文丨罗国波陈涛

遵义 2017年19期
关键词:湄潭县湄潭改革

文丨 罗国波 全媒体记者 陈涛

“农改”三十年

文丨 罗国波 全媒体记者 陈涛

湄潭是武陵山连片重点扶贫县、典型的山区农业县,1987年成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经历了“土地制度建设”“农村税费制度”等五轮改革试验。

2014年,它又成为全国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新型城镇化”等11项国家级改革试验任务。所取得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均衡减负、户户减负”“四确五定”等改革经验先后被国家政策吸纳并向全国推广。

这些年来,面对农业县的实际,湄潭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以农业产业“接二连三”为方向,以农村改革试验为突破口,推动了三次产业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

入 市

两年前,我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在湄潭县敲响,标志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改革之前,农村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不能入市的,它即使扭转的范围也是很有限的,仅限于本村的成员;改革之后,我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国有土地一样,实现了‘同权、同价、同等入市’。”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陶通艾介绍。

因此,通过向市场公开的“招拍挂”,茅坪镇土槽村3332平方米宗地拍卖,最终以80万元成交,扣除政府收取的调节金以及拍卖的成本支出,土槽村共获得了44万元的拍卖收入。

这其中的21万元直接以现金的形式分配给了村民,土槽村村级集体经济获得剩余的23万元。也正是这23万元,让这个原本的空壳村,获得了发展的“第一桶金”。而利用这个资金,土槽村的集体经济正在慢慢发展。

“过去,我们从来都不会想到荒废的3000多平方米废弃砖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摇身一变为现代化的加油站。”对于这一变化的发生,土槽村村民都充满了感慨,那“第一槌”真好!

作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试验区,农业县湄潭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茶、优质稻、烤烟、精品水果、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农业产业基地和冷链物流中心,打造公路沿线产业发展示范带、重点产业镇和产业村,突出产品关联效应,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风行天下。

围绕人、地、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经营主体等发展要素,湄潭县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把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发展股份合作,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湄潭县还以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为载体,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并以特色产业为重点,依托生态旅游求突破,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农旅一体化,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还权于集体、还利于农民,正是湄潭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初衷。闲置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让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资金来源;农民变股东,激活了人力资本,农民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的主人。那本红色的股权证,已经成为湄潭县40多万农民的共同“身份证”。

如今,农民通过收取租金、产业发展、股东分红、自主经营、政策支持等方式,实现了就近就地增收,农民收入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加快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2016年,湄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54元,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95%。

湄潭县通过改革推动了农业产业“接二连三”、三次产业融合,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延伸阅读

故曰湄潭

湄潭置县已四百余年。谈湄潭离不开湄江,它为湄潭境内第一大河,全长134公里,由北向南纵贯9个乡镇。源头有二:一处源于绥阳县小关乡黄才沟;一处源于马山河北支流;沿途集洗布河、复兴河、蒲水河、湄水河、九洞河、鱼泉河、牛场河、金塘河、茅官河、陶泥河等十余条支流,后与洛安江、湘江汇合,流入乌江。

湄潭之美在于湄江,两岸林木蓊郁、田畴铺金、山青似黛、水碧如兰,景色秀丽,在县城绕了一个大弯,与湄水河汇合,将县城裹成一个半岛。清康熙《湄潭县志》载:“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经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湄潭因湄江得名,而湄江作为湄潭的母亲河,正式列入湄潭的版图,则是公元1601年之事。

公元1601年5月30日,湄潭县正式置县,首任知县黄如桂。置县之初,贵州巡抚郭子璋,巡按御使宋兴祖来选县址,看了多处地址,包括现在的永兴镇、黄家坝镇,对比之下,见一处名为苦竹坝的地方两河交汇,水曲如眉,青山背负,丘岭染绿,占尽山川灵气,确是一块宝地。当时的贵州“省长”和“民政厅长”等官员一致认为这地方不错,就定苦竹坝为县城,定县名为湄潭。

2015年,湄潭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实现由非经济强县向经济强县的历史性跨域。

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0.11亿元;农业总产值为42.8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24.17亿元;县城区框架面积拓展至26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达47.2%。

近三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4亿元、接待游客665万人次。湄潭县也先后获得“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茶业百强县”“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湄潭七彩部落 (瞿欣含/摄)

惠 民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让湄潭遇见了新的发展机遇,“走,到湄潭当农民去”已成为新的时尚潮流。

作为湄潭县首批改革的金花村。山地、林地等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到人以后,村民们将其入股到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又与旅游公司合作,打造了“七彩部落”景区。

湄江街道金花村大清沟组将73户农民的土地、山林、茶园和85.4万元,作为生态资源股和资金股入股大清沟分社(资源和资金入股率达100%),经营乡村旅游,村民从一产直接转到三产。2017年以来,大清沟分社净利润达80万元,村民在4月和5月两次分红近30万元。

在看到村里的“七彩部落”景区持续火爆后,村民徐学书返乡创业开办了奶茶店,“这里搞深化农村改革,我们的村寨打造美了,我看到游客越来越多,就回来开奶茶吧。所有加起来一年的收入,保守点说可能就是一二十万元。”除了经营奶茶店,徐学书每个月还可以按股从合作社得到旅游收益分红。

实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金花村的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60万元,村民的收入也比两年前翻了一番。现在,当地的村民基本上都实现了返乡创业,每个人都当上了“老板”和“股东”。村民们直呼,“根本没想到有今天,由一个茶农变成老板,一年收入最少也有七八万元。”

金花村是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资源,加快农旅一体化发展成功的典范。在做大做强一产、二产的同时,让农民以生态资源入股参与旅游开发,助推“田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走“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一体”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旅休闲游。

湄潭县还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向产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为二、三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湄潭没有水果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引进贵州金泽地公司,规模流转土地6500亩发展精品水果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带动农户种植精品水果面积达到5万亩。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形成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如湄潭茅坝龙脉皇米有限公司和贵州茅贡米业公司采取的“田园直购”模式,使传统水稻产业实现了高端化发展,高端大米每斤可以卖到368元。兰馨、沁园春茶叶公司流转茶园3000亩采取茶园“私人订制”方式,都分别实现了稻米、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与稻米、茶事体验旅游的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湄潭县盘活建设用地,加快农业工业化发展。通过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结合扶贫生态移民、易地搬迁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效满足了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和商贸发展用地需求。

目前,湄潭县建设规划面积18.76平方公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兴隆、永兴、洗马、石莲4个农民工创业园,形成了“一区四园”绿色工业格局。

在“来之于土地,用之于农村”的使用原则下,湄潭县将所收取的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全部用于就地城镇化的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为新型城镇化筹措了必要的资金,推动了管理、人才、技术、资金等发展要素向农村的全面渗透,带来了农村的变化。

如两路口村、金花村、群星村、新石村通过土地流转的过程,实现了乡村治理模式、集体经济运营方式的同步变化,带来了乡村治理模式的全新重构,迎来了第三次全国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在湄潭召开。

改革实践以来,湄潭经验得到中央改革办、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发改委的充分肯定。未来,湄潭县将继续先行先试,加快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让老百姓在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猜你喜欢

湄潭县湄潭改革
湄潭县开展2021年“开学季·关爱行”助学活动
改革之路
欢迎您到湄潭喝干净茶
湄潭县茶叶产量与气候关系
鉴赏
贵州湄潭:建管护运 四好通途 致富农村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2007-2008年度油菜“3414”肥料田间试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