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预防创伤性骨折术后卧床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
2017-10-21尹梦华
尹梦华
护理干预预防创伤性骨折术后卧床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
尹梦华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预防创伤性骨折术后卧床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山东省临邑县人民医院2014年5月—2016年12月的骨折患者共1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90例,两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包括药物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等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现静脉血栓形成、患肢肿胀与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达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机会,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
护理干预;创伤性骨折;术后;卧床患者;静脉血栓
骨折是指骨的连续性断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患者常为—个部位骨折,少数为多发性骨折。随着社会车辆的增多,车祸伤随之增多,另外建筑工人的意外伤害也是以骨科伤为主[1]。随着骨科患者的逐年增加,创伤性骨折的患者较前有明显增加趋势,手术后患者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2]。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往往需要卧床,由此带来了许多卧床并发症,由于卧床导致下肢静脉血栓,下肢疼痛、肿胀等并发症[3],针对患者常出现的并发症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提高康复与治疗效果,笔者选取山东省临邑县人民医院骨科2014年5月—2016年12月的骨折患者共180例,对其中90例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山东省临邑县人民医院2014年5月—2016年12月的骨折患者共1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男性59例,女性31例,年龄19~68岁,平均(43.92±5.20)岁,其中上肢骨折37例,下肢骨折45例(股骨干骨折24例、胫腓骨骨折14例、根骨骨折7例),其他骨折8例;观察组90例,男性61例,女性29例,年龄21~69岁,平均(42.87±5.69)岁,其中上肢骨折39例,下肢骨折41例(股骨干骨折22例、胫腓骨骨折12例、根骨骨折7例),其他骨折1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复方丹参注射液,遵照医嘱行护理操作,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病房环境护理等内容。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包括药物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等方法[4]。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针对性护理措施,(1)术后常规抬高患者的下肢 30度,并且弯曲患者的膝关节,防止各种压迫而不利于血管畅通。护理人员应该每隔 2 h 观察患者的四肢末梢血运情况,而且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皮肤色泽、温度,1 次 /d 测量患者四肢周径,便于尽早发现肿胀。嘱咐患者及其家属,一旦发现肢体疼痛症状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护理人员,疼痛及肿胀患者一定要及时检测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且接受相应的治疗。其次,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者咳嗽、心率、脸部颜色、咳血、咳嗽等各方面情况,尽早预防肺部栓塞。患者治疗过程中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伤口出血状况,避免患者大量出血。(2)知识宣讲:告知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手术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形成血栓,是患者能够积极应对手术,提高积极性[5];(3)围手术期观察,术前进行血凝学检查,术后给予体位护理,2 h变换一次体位,下肢骨折者抬高患肢有利于回流,注意局部保暖,禁止吸烟以避免尼古丁对血管的刺激,饮食方面多进食新鲜蔬菜与清单饮食,告知患者主动运动,在床旁进行肌肉收缩训练,每个动作在5分钟左右,训练的时间与频率根据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调整[6]。
1.3 观察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患肢肿胀与血肿的情况,术后进行彩超观察两组患者血栓形成情况,并且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自拟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的标准是0.05。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出现静脉血栓形成、患肢肿胀与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达96.6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各种创伤性骨折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对于骨折患者,除了精湛的手术技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观察对于治疗效果同样重要[7],以往的护理往往局限在饮食护理、生活护理、用药护理等方面[8]。本研究通过对180例患者进行分组的护理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为什么在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容易发生静脉血栓,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术后患者的血管壁由于静脉输液刺激等因素受损,或者是创伤与手术直接刺激到了血管,导致血管收缩形成血栓[9],其次患者在手术后,因为机体的纤维蛋白原与凝血因子的增多,抗凝的因子相对较低,促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手术造成的组织破坏致使代谢物对凝血系统出现刺激作用,形成血栓的危险因素[10]。
最后,因患者术后长期卧床,无法正常活动,血管收到的压力减小,致使静脉回流受阻,血液粘稠度增加有密切关系,注意局部保暖,告知患者主动运动,在床旁进行肌肉收缩训练[11]。通过健康教育告诉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手术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形成血栓,使患者能够积极应对手术,提高积极性,术前进行血凝学检查,如发现凝血异常,及时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术后给予体位护理,及时变换体位,下肢骨折者抬高患肢有利于回流。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统计表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满意度统计表
本研究通过对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的围手术期护理,通过健康宣教能够使患者认识到血栓的危害及预防血栓的必要性[12],使患者明确积极配合的意义,让患者主动参与到护理工作中。通过给予多食用新鲜蔬菜能够保持大便通畅,降低血液粘稠度[13],另外通过积极的功能锻炼,有效改善下肢循环,预防血栓形成[14-15]。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出现静脉血栓形成、患肢肿胀与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通过积极的护理措施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达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患者下肢血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满意度提升,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提升了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机会,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
[1] 殷峰,郭琴. 优质护理对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干预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4):201-203.
[2] 汤晓辉. 舒适护理干预用于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护理中对其疼痛改善影响的临床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6):3,6.
[3] 冯艳. 超前镇痛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6):62-63.
[4] 夏晓芳. 骨折卧床患者应用舒适护理对其便秘发生率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6):78,85.
[5] 凌正芳. 循证护理对下肢骨折长期卧床患者便秘的影响[J]. 当代临床医刊,2017,30(3):3063-3064.
[6] 梁慧萍,龚柳荣. 前瞻性护理在骨折术后卧床患者中的实施效果[J]. 当代医学,2017,23(17):166-167.
[7] 周丹. 早期护理预防骨科术后长期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J]. 河南医学研究,2017,26(3):571-572.
[8] 许欣平. 系统护理对老年四肢多处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2):221-222.
[9] 张红英,王芳平. 护理干预应用于骨折术后疼痛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1):185-186,189.
[10] 吕彩虹,阿依吐逊·毛拉买提. 连续性排班与层级管理模式对老年骨折术后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9):71,74.
[11] 王春贤. 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护理分析 [J]. 系统医学,2017,2(3):147-149,153.
[12] 冯瑞萍,刘桂凌.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锻炼在肘部骨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 中医正骨,2016,28(6):76-77.
[13] 殷晓霞. 护理干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预防中的应用价值[J]. 河南医学研究,2016,25(7):1334-1335.
[14] 姜连红. 预见性护理对骨科老年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9):197-198.
[15] 王海立,孙家元,张弢,等. 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盆髋臼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6,33(8):2054-2056.
Clinical Valu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V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Fracture
YIN Menghua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Liny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Linyi Shandong 251500,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bed fracture after traumatic fracture.MethodsA total of 180 patients with fracture from May 2014 to December 2016 in Liny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dong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90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by operation, and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given.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methods, including medication care, life care, diet care and other methods.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early targeted nursing 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venous thrombosis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bosis, limb swelling and hematom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67%,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21.11%), an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0.05). The total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67%,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3.33%), an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0.05).ConclusionA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nursing intervention; traumatic fracture; postoperative;bedridden patients; venous thrombosis
R473
A
1674-9316(2017)21-0177-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21.093
山东省临邑县人民医院骨科,山东 临邑 25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