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转化医学模式的循证评价

2017-10-21杨春松

转化医学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医药医学文献

杨 静,黄 亮,俞 丹,杨春松

我国转化医学模式的循证评价

杨 静,黄 亮,俞 丹,杨春松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转化医学模式的现状,总结模式的领域范围、特点和流程,为我国转化医学的发展提供思路。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年6月,纳入评价我国转化医学模式的研究,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转化医学研究领域中,25.00%(4/16)为科研管理,12.50%(2/16)为中医药领域,6.25%(1/16)为学科服务模式,6.25%(1/16)为儿科领域,6.25%(1/16)为创伤医学领域,6.25%(1/16)为病理生理学实验平台,6.25%(1/16)为疾病标志物的挖掘,6.25%(1/16)为创建妇科临床基地,25.00%(4/16)未限制研究领域。针对转化医学模式的构建方法,87.50%(14/16)采用文献综述方法,仅12.50%(2/16)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纳入研究中构建了不同的转化医学模式,比如转化医学科研管理创新模式、学科服务模式、全维式交叉协同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多维立体的中医药转化医学模式等,各模式领域范围、特点和流程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我国转化医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尚无科学的转化医学模式和实现转化医学的评价体系,建议以循证方法构建我国转化医学模式及评价体系,为实现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参考和依据。

转化医学;模式;循证评价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又称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实现将医学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医学技术,体现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的连续过程[1]。1992年,华盛顿大学医学院Choi教授[2]首次提出从实验室到临床转化的概念。1996年,Geraghty[3]在The Lancet上发文首次使用“translational medicine”一词。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Zerhouni教授[4]提出把医学基础研究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医学技术,确定了转化医学的内涵。转化医学的最大特点是以某一具体疾病为聚焦,关注临床重大疾病和疑难复杂问题,促进科学发现从基础研究向医疗实践的转化,以达到控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目的。在传统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中,由于基础与临床的脱节,导致了基础研究结果很难应用于临床。随着转化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全球对转化医学的认识正从一个“概念”演变为新的“医学科研模式”[5-6],该模式越来越多地在国内生物医药界达成共识[7]。

目前,我国转化医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探讨转化医学模式,对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尚未建立科学的转化医学模式,理论上的研究也不足,归纳分析国内现有的转化医学模式,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式十分必要。因此,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全面检索数据库,纳入我国转化医学模式的相关文献,总结模式的领域范围、特点和流程,以期为我国转化医学的发展提供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文献检索 全面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年6月,同时查看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清单。中文检索词为“转化医学”“基因转化”“临床转化”“模型和模式”,英文检索词为“translational medicine”“translational research”“mode”“pattern”“method”。

1.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分析转化医学模式的构建方法、内容的研究,研究类型不限。排除具体某家医院的经验报道和资料不能提取的研究。

1.2 方法

1.2.1 文献筛选 对初筛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分别由2位研究者分别独立阅读文题和摘要,排除明显不相关和重复发表文献,对潜在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通过阅读全文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如遇分歧,与第3人讨论决定。

1.2.2 数据提取 2名研究者使用统一的数据提取表分别独立进行数据提取,提取的内容主要包括发表年份、研究领域、模式构建方法、模式相关内容等。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特征 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阅读全文排除了3篇文献(2篇为生物样本库相关的文献、1篇为教学法在转化医学中的应用),最终1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在转化医学研究领域中,25.00%(4/16)为科研管理,12.50%(2/16)为中医药领域,6.25%(1/16)为学科服务模式,6.25%(1/16)为儿科领域,6.25%(1/16)为创伤医学领域,6.25%(1/16)为病理生理学实验平台,6.25%(1/16)为疾病标志物的挖掘,6.25%(1/16)为创建妇科临床基地,25.00%(4/16)未限制研究领域。见表1。

针对转化医学模式的构建方法,87.50%(14/16)采用文献综述方法,6.25%(1/16)采用文献研究、个人深入访谈、案例研究和问卷调查、总结归纳法、理论推演法、综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6.25%(1/16)采用模式研究法、文献计量法、比较研究法和态势(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ities threats,SWOT)分析法。针对转化医学模式,12.50%(2/16)构建了转化医学科研管理创新模式,6.25%(1/16)构建了转化医学体系下的学科服务模式,6.25%(1/16)构建了全维式交叉协同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6.25%(1/16)构建了多维立体的中医药转化医学模式,6.25%(1/16)构建转化医学的4T模型;10篇文献未描述具体转化医学模式类型。

表1 纳入文献特征

2.2 转化医学模式

2.2.1 运行方式 有科研管理与服务模式、中医药领域、儿科领域、创伤医学领域、病理生理学领域、疾病标志物领域、创建妇科临床基地领域等。

2.2.2 评价体系 纳入的16篇文献中,87.50%(14/16)未提及转化医学的效果评价,仅2篇文献中简单地描述了评价效果。其中,1篇文献中指出评价维度为“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治疗应用于适应的人群”;另1篇文献中指出“在实施具体转化研究的过程中,对科研成果应开展动态价值评估,并遵循公正、客观原则,做到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细化和量化,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和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科之间交融与渗透,推动转化医学跨学科研究,实现科研成果快速普及与转化”。

3 讨论

转化医学的发展推动了医学科学研究从以疾病治疗为主转向预测(predictive)、预防(preven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的4P医学研究,推动了医学应用科学的发展。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汇总分析国内转化医学模式的现状,经过文献检索共纳入16篇文献,绝大多数采用文献综述构建转化医学模式;仅2篇文献在结合国外转化医学的发展和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我国转化医学模式,为转化医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3.1 科研管理与服务模式 张艳丽[8]通过分析转化医学概念与内涵发展,参考国内大学附属医院科研管理现状,探讨科研管理的创新模式,采用“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管理机制”的理念构建转化医学模式,强调树立转化医学理念,创造科研管理外部环境,充分挖掘政策资源,优化整合科研资源,创新科研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管理资源,提升多学科的文化交融度,促进知识融汇、技术融合,充分发挥智力资源。

周来新[9]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全维式交叉协同”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围绕人类健康问题,提出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构想方案,强调建设机构应包括政府、社区、其他社会机构等,重点建设体系包括交叉学科、经费投入体系、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管理体系和公共资源等。同时建立符合转化医学发展特点的机制,包括团队协作机制、经费投入和使用机制、导向性政策机制、公共平台建设和使用机制、产权分配机制、绩效评估机制等管理机制。该模式能充分体现转化医学的发展特征和规律,为转化医学发展战略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为转化医学的具体组织管理提供思维范式和方法参考。

崔银河和姜海[10]通过梳理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现状,分析我国转化医学科研模式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5个维度构建转化医学模式:①共同目标集成整个转化过程;②采取“大科学”研究模式;③聚焦每一名科研人员利益;④促进科研资源自由流动;⑤动态评价科研成果。该模式从多角度提出相应解决策略,推动转化医学跨学科研究,实现科研成果快速普及与转化。

李维和张大庆[11]通过分析转化医学实现路径,发掘转化医学研究实际需求,结合目前学科服务面临的挑战,构建以学科服务为核心,结合企业市场信息,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模式。

钱成琳等[12]阐述了上海市东方医院开展转化医学的过程,探索转化医学背景下科研管理创新模式的实践及成效,证实了转化医学在科研管理应用的价值。

3.2 中医药领域 蔡桦杨等[13]从转化医学和中医药自身特点入手,分析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在发展转化医学上的不同之处,指出中医药转化医学思路和模式必须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结合现代医学转化研究思维,提出一系列的中医药转化医学思路以及构建立体多维的中医药转化医学模式。

时钢等[14]以转化医学模式为载体,开展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科学研究,打破了传统医学研究局限,重建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医学研究体系,实现实验室与临床的双向转化,为中医药肝病诊治的发展从人才培养到学科建设等各方面的中医药转化医学模式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和实践。

3.3 儿科领域 王天有等[15]结合儿科医院的实际情况,探索自身的转化医学发展方向,构建了以“创新研究机制+建立临床资源库+搭建交流及合作平台”为三大主题的转化医学模式。

3.4 创伤医学领域 曾俊等[16]结合创伤医学实践及学科特点,构建“流行病学-易感基因-表现型-针对性干预手段”的转化医学模式,倡导建立多学科紧密合作的医生科学家团队与现代临床-基础紧密结合的转化研究机构,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3.5 病理生理学领域 杨青等[17]结合南京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重点学科科研平台建设和管理的经验,探讨转化医学模式下病理生理学实验室平台建设的思路、管理方法,证实了该模式能有效应用于学科平台建设和管理。

3.6 疾病标志物领域 银一臻和徐伟文[18]分析了转化医学在疾病标志物发现与验证过程中的运用,如与标志物发现相关的分子分析、成像技术等,转化医学分析方法中的生物分析验证和临床验证阶段,强调以转化医学为指导的疾病标志物的挖掘能有效实现标志物实验室发现与临床应用之间过渡和转化。

3.7 创建妇科临床基地领域 沈文娟等[19]通过实施转化医学模式,强调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成功创建妇科临床基地,为开展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思路。

3.8 其他领域 陈汝雪等[20]通过分析国内外转化医学主要模式与途径,提出“整合基金来源、规划转化医学基金、鼓励多学科合作”的模式,促进研究成果向人的转化(T1)、向患者的转化(T2)、向医学实践的转化(T3)和向人群健康的转化(T4)。

陈丹霞等[21]借鉴发达国家转化医学理念,采用模式研究法、文献计量法、比较研究法和SWOT分析法构建国内转化医学模式;主要模式为通过合作或挂靠的形式,以综合性医院或相关科研机构为主体,成立了几十家各具特色的转化医学中心。

周玲君等[22]分析中美转化医学中心发展历程,借鉴美国转化医学中心的管理机制、机构设置和运行模式方面,构建我国转化医学模式,主要包括5个维度:①紧密结合本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方向,提出本领域重点疾病的国家重点研究任务和实施方案;②搭建专业化的临床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培养临床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完善临床研究的组织和管理机制;③搭建协同研究体系的网络框架,开展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④开展评价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以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⑤制定诊疗技术规范,针对基层卫生人员开展系列技术培训,优化服务模式,探索和创建有效的技术推广机制,指导基层卫生人员诊疗专业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栗美娜等[23]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建立“转化医学中心+优化转化医学运行机制”的转化医学模式。

针对当前转化医学发展现状,我国需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转化医学发展经验,提高转化医学意识,配套设立专项研究基金,整合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等多方资源,注重人才培养,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构建高效的转化平台。通过对当前模式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①尚无统一的转化医学模式和流程,纳入研究中虽报道了不同的转化医学模式,但绝大部分构建模式的方法不清楚,仅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在未来研究中,有待高质量研究来构建我国转化医学发展的统一模式和流程;②尚无转化医学临床转化的评价体系,如何去评价某项具体研究或者技术的转化可行性和必要性,而针对当前模式中,仅2篇文献中提及了转化医学模式的效果评价,但整体评价内容较简单,建议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充分评估,以减少资源的浪费;③缺乏顶层设计,体现在缺乏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务实性的实施方案,导致国内转化医学中心在数量上虽然增长较快,但在建设质量和成效方面却进步缓慢;④资金缺乏,国内转化医学中心建设资金不足,大多依靠科研项目资金进行建设;⑤教育知识体系不足,人才、培训、教育与职业发展尚未及时跟进,转化医学研究人员后备力量培养薄弱,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知识体系。

目前,我国转化医学模式的构建可借鉴美国和欧洲的经验。201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成立“国立转化医学促进中心”,全力开展转化科学理念的推广和应用,尝试对各种已知或未知疾病应用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可研究资源广泛开展临床科研协作,通过识别问题、试验新方法来减少并消除转化瓶颈,评估新诊疗技术在人群中的疗效从而催化新技术的转化研究过程。“国立转化医学促进中心”为研究者提供前所未有的专注于重建转化过程的机会,从最初的目标识别物,到小分子、生物制剂、诊断技术和先进医疗设备等新产品或新技术第1次应用于人类[21]。

欧洲先进转化医学研究基础设施是欧洲的一个战略项目,通过提供医学研究基础设施,用于消除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的障碍。欧洲高级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实施转化医学领域包括:①分子成像和跟踪;②疫苗;③生物标志物;④小分子研究;⑤创新药物研发。欧洲先进转化医学研究基础设施不仅是静态的基础设施,而且是动态的随医疗需求而变化的交流合作学术团体,并开展转化研究培训和教育。

探索适合我国转化医学发展模式、加快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进程,有利于向公共卫生政策、预防保健等方面转化和更加灵活地应对疾病谱的改变、解决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带来的医学难题[24],有助于促进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基础研究中的数据快速产生临床应用价值[25]。然而,我国尚无标准的、统一的转化医学模式和临床转化评价指标体系,有待科学、规范的方法探索相应的实践模式,以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和实施。

[1]Knibbe M,Verkerk M.Making sense of risk.Donor risk communication in families considering living liver donation to a child[J].Med Health Care Philos,2010,13(2):149-156.

[2]Choi DW.Bench to bedside:the glutamate connection[J].Science,1992,258(5080):241-243.

[3]Geraghty J.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Lancet,1996,348(9025):422.

[4]Zerhouni E.Medicine.The NIH Roadmap[J].Science,2003,302(5642):63-72.

[5]Buchbinder EI,Flaherty KT.Biomarkers in melanoma:lessons from translational medicine[J].Trends Cancer,2016,2(6):305-312.

[6]Planas AM.Advances in stroke: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2[J].Stroke,2013,44(2):318-319.

[7]钱阳明,周山.转化医学中心:激励医生创新药物临床研究的特殊机制和平台[J].转化医学杂志,2012,1(2):121-123.

[8]张艳丽.基于“转化医学”时代背景探索大学教学医院科研管理创新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2):50-51.

[9]周来新.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10]崔银河,姜海.我国转化医学科研模式运行管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34(5):25-27,39.

[11]李维,张大庆.转化医学体系下的学科服务模式探讨[J].医学与哲学:A,2013,34(6A):15-17,23.

[12]钱成琳,徐增光,郑亮,等.转化医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浅谈上海市东方医院转化医学实践[J].转化医学杂志,2015,4(4):202-204.

[13]蔡桦杨,卢传坚,杨雨齐,等.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转化医学研究思路与模式探索[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5):982-986.

[14]时钢,杨积明,高伟伟,等.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转化医学模式初探[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7):43-45.

[15]王天有,王雨思,李志刚,等.我国转化医学发展现状及儿科医院的转化医学建设[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4):88-90.

[16]曾俊,江华,蔡斌.转化医学研究模式与创伤学科发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2):149-151.

[17]杨青,李晓宇,何龙,等.转化医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实验平台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32-34.

[18]银一臻,徐伟文.转化医学模式下疾病标志物的挖掘[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6(2):127-133.

[19]沈文娟,匡洪影,丛晶,等.实施转化医学模式,创建妇科临床基地[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6):516-520.

[20]陈汝雪,钱阳明,周山,等.国内外转化医学的主要转化模式与途径及其启示[J].转化医学杂志,2015,4(2):91-93.

[21]陈丹霞,安嘉璐,田玲.转化医学主要模式及其比较研究[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14,11(4):208-213.

[22]周玲君,高绥之,贾兆宝,等.中美转化医学中心建设现状与展望[J].转化医学杂志,2014,3(5):311-314.

[23]栗美娜,刘嘉祯,张鹭鹭,等.转化医学的发展困境及模式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0):63-64.

[24]李亚子,钱庆,王敏,等.美国国家科研资源中心(NCRR)战略计划及对发展我国转化医学的思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31(3):339-343.

[25]陈志南.分子医学与转化医学的未来[J].转化医学杂志,2012,1(2):65-68.

Evidence based evaluation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model in China

YANG Jing1, HUANG Liang2, YU Dan3, YANG Chunsong2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Chengdu, Chengdu Sichuan 610036, China;2.Department of Pharmacy, West China Second Univevsity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3.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West China Second Univevsity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Objective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model in China, and to summarize the field, scop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 of the model,so as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 China.Methods PubMed,EMBASE, Cochrane Library,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hinese Periodical Full Text Database,Full Text Database of Chinese Sci-Tech Periodical and Wanfang Database were searched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database to June 2017.Studies which evaluate the mode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 China were included,and the results were presented by descriptive analysis.Results A total of 16 studies were included,the research field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were in the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25.00%,4/16),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2.50%,2/16),service model(6.25%,1/16),pediatrics(6.25%,1/16),trauma medicine(6.25%,1/16),pathophysiology of the experimental platform(6.25%,1/16),the excavation of disease markers(6.25%,1/16),the creation of gynecological clinical base(6.25%,1/16),and others(25.00%,4/16)did not restrict research field.For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model, 87.50%(14/16)adopts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and only 12.50%(2/16)research adopt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Different models of transformational medicine were constructed, such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 mod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medical science service model,full dimensional cross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of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organization model, multidimensional TCM medical model transformation, there were big differences exis-ted in the field,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es for various modes.Conclusion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 China is in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there is no standard model of transformational medical model and evaluation system.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mode of transformational medicine in China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using evidence-based methods and provide more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basic research to clinical application.

Translational medicine; Model; Evidence-based evaluation

R-11

B

2095-3097(2017)05-0285-06

10.3969/j.issn.2095-3097.2017.05.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373381)

610036四川成都,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药学部(杨 静);610041四川 成都,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药学部(黄 亮,杨春松),儿科(俞 丹)

杨春松,E-mail:yangchunsong_123@126.com

2017-07-31 本文编辑:徐海琴)

猜你喜欢

中医药医学文献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医学的进步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