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染病医院住院楼建筑设计
2017-10-20康艺文
康艺文
【摘要】传染病医院住院楼建筑属于一种比较复杂的民用建筑类型。实际设计过程中,需从传染病医院的实际特点出发,并结合住院楼的实际要求,注重其功能性的体现。文章对传染病医院住院楼建筑设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传染病医院;住院楼;民用建筑
当今时代下,我国的医院建筑正经历着技术、模式以及经济体制的三大变革,在此环境背景下,人们对于医院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染病医院的建筑设计又不同于普通的医院,其设计难度更高,且工艺复杂,需要注意的问题比较多,故应加强重视。
1、现代医院住院楼模式分析
从医院建筑的布局上看一般可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住院楼比较独立,患者的疗养环境相对较为舒适,不受打扰,也为家人探望提供了便利条件。该建筑模式的优势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可避开医院的就医人群,从而防止病毒的交叉感染;入口单独设置,方便入院、出院手续办理,便于患者家属探望;建筑成本低廉且施工便捷。
第二种,住院楼设置在高层,患者及其家属需乘坐电梯上下楼,但由于楼层过高常出现排队等候的问题,再加上探望的人群比较庞大,常导致电梯超重现象,针对此问题,在今后设计中可采用分层停靠的方式达到分流的目的。该建筑设计的优势有以下几点:由于楼层较高,故采光较好,且周边无其他建筑物的遮挡;可节约土地资源,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性。
传染病医院的住院楼设计,其难点在于需要对传染源进行控制。我国目前以多层建筑设计方式居多,该建筑模式相对独立,可分设隔离空间和洁污空间,方便使用。
2、传染病医院住院楼建筑设计原则及其总体部署思路
2.1建筑设计原则
众所周知,医院设计过程中物流以及人流的组织最为关键,将直接影响病患交叉感染的几率,这一点在传染病医院住院楼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污染区、半清洁区以及清洁区一定要划分明确,患者住院期间流动的区域以及医务人员工作的区域同样要进行明确规定。设计中的物流组织包括药品、食品的运送和分发,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采取严密的措施,不可疏忽。对于飞沫等可能会引起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就更加要重视对气流的组织,需切断传播路径,最大限度的避免交叉感染。
2.2总体设计部署思路
由于传染病医院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选址上以城市近郊区居多,需尽量远离人口密集的区域,这样不仅可保证医院的环境、空气质量,还有利于保证其隔离效果。
总体布局中,需严格分区,一般传染病区设计需包括职工生活、行政后勤、限制区、隔离区等几大主要区域。这些区域的设立需保证其自身的独立性,还要具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完全的独立。同时,更要组织好车流、人流以及物流之间的关系,各流线需进行明确区分,互不交叉。各个建筑区之间还需保持一定的距离,降低密度,并保证通风良好,以此控制交叉感染问题的出现。其中隔离区和限制区之间的距离一般可控制在30m左右,各病房之间的距离建议控制在20m~30m之间,若受现实条件限制而无法达到该标准,需尽量采取措施进行补救[1]。
3、传染病医院住院楼平面设计
3.1建筑功能组成
住院楼主要的建筑空间包括药房、患者住院就诊区域、医保办公室、出入院大厅以及护理病区等等。每一个病区中可设置30~40个床位。不同的传染病患者需进行区分,严格禁止混合设置。若确实需进行合并设置,应做好隔离措施。护理单元中,应设有相应的诊疗設施以及医疗、交通、管理、生活等基本的单位空间,各个护理空间需相对独立,内部患者可进行集中分组护理。
3.2交通流线
传染病医院合理设置交通流线,是避免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可划分为两大流线:一种是大流线,即划分洁净区、污染区、医护区和病人区等;另一种是小流线,即护士和医生进入病区的流线和病人住院、观察、就医流线以及物品流线等。
大流线中,可通过住院楼一侧的医用电梯和疏散电梯设置医生专用流线,在此区域内还应开设医生办公室、淋浴室、更衣室等,且此处仅针对医护人员开放,外人禁止入内,可设置相应的门禁系统。根据患者感染程度和感染源的不同,可将患者划分为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和普通病人几大主要类型,需要住院观察的一般都是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其中已確诊的传染病人需进行分区隔离治疗;而疑似病人则需进一步观察。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要避免患者往返,并针对患者传染源的不同设置疏散流线,防止治疗和检查的过程中出现交叉感染。另外,还需定期做好消毒处理工作。疑似病人一般需要单独的送往观察病房接受治疗,流线设计时,需与其他流线分开设置,禁止穿插,待疑似病人确诊之后,便可转入相应的病房进行治疗。而患者在治疗康复之后,需由专门清理室清理完毕之后,才能从病人出口离开,该出口可贴近出院口设置,但不可混合应用。
小流线,医护人员应通过专用入口进入到清洁区域,而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还需强制设立淋浴室和更衣室等缓冲区域,最后进入医务通道。医生可通过观察窗口查看患者状态,如需进入病房,同样需要经过缓冲区,并按照规定要求完成洗手、换装等流程,避免医护人员被病毒感染。医生在完成就诊工作之后,需回到缓冲区域,并丢掉防护服,重新进行淋浴和更衣,从而确保整个区域的清洁。
除此之外,住院楼的清洁区域还应配置用餐间和药房等基础的生活设施。医疗物品可通过医务走廊墙上的传递窗口传递给病人。病人房间所使用的物品,一般需通过污染通道送至污染间,并进行消毒处理,之后再由专门的污物电梯送至室外,且该流线不可与其他流线混合应用[2]。
3.3功能分区
传染病医院的周围需设置40m左右的隔离带,是对患者进行集中隔离的场所。为降低污染风险,住院楼的平面设计中,一般需强制划分出污染区、半污染区以及清洁区三个区域。各个区域独立分割。可针对传染源和房间功能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平面设置方式和隔离措施。
污染区:即凡是被患者直接接触过的或者是被病原体污染过的区域就可被定义为污染区。其功能房间主要包括观察室、污染间、病人通道、病房等等。病房中需设有缓冲间,墙面应选用易于清洗的材质,还需设置地漏。为保证病人房间内的采光良好,需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门窗,窗下可设置夹层柜和外夹层窗,用来临时放置病人物品和待检测标本。医务通道和病房之间的侧墙上需设有传递窗,用于传递病人膳食和药品等。作为一个独立病区,还需设置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其中手术室的设立是为了降低交叉感染的几率。
半污染区:即凡是有可能被病人污染过的区域就可被定义为半污染区。主要的功能房间包括医务通道、配餐间、药房、护士站等。该区域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可相当于清洁区的屏障,能有效控制污染源。实际设计过程中,很多需要与污染区进行联系的空间均应设置缓冲区,例如,病房和医务通道之间的缓冲区,医护人员需在缓冲区进行洗手、换装等;患者的膳食和药品也是通过传递窗送至病房内。通过该方式,有效抑制了污染传播。
清洁区:指未被病人直接接触过,且未被病原体感染过的区域就可定义为清洁区域。该区域主要是医护人员活动和工作的区域,其功能房间包括库房、更衣室、值班室、沐浴室以及医务办公室等等。存在于本区域内的药品以及清洁物品,需保证其安全性和无污染性。通过空调系统、缓冲区域以及强制通道等方式,实现与污染区的有效分隔,保证了该区域的清洁无污染[3]。
3.4垂直空间设计
传染病医院的住院楼设计应尽量避免中庭空间的出现,因为该空间会扩大传播范围,同时也增加了空调系统的增压难度。在设计玻璃幕墙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楼板分离处和空间分离处的密封处理,避免不同区域的空间出现气流流通问题。诊室与病房的楼层高度,需根据空调管的空间高度进行设计。传染病病房楼外部一般都会设有通廊,在此环节中,间接采光的照度是一个重点内容,采光面积需满足实际的病房采光需求。
目前,传染病医院的住院楼设计,在我国仍处于初级探索的阶段,各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大相同,故实际的设计标准也将存在较大差别,在理论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今后设计中,设计人员可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设计方案。
总结:
综上所述,控制传染源,将疑似病人、普通病人以及感染病人進行准确划分,是传染病医院住院楼设计的核心所在。该类医院的病房设计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且住院人群同样属于特殊群体,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嚴格按照要求来进行,并最大限度的体现人文关怀,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医院的温暖。
参考文献:
[1]张雷.浅析人性化的医院建筑设计——以郫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为例[J].四川建筑,2015,3502:40-42.
[2]王丽娟,侯军,甘雪森.“W”型住院平面下的弹性空间设计——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建筑设计特色[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7,1801:60-63.
[3]白克雯.绿色新生——桂林市全州县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实践[J].建材与装饰,2016,45: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