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2017-10-20于鹏
于鹏
【摘要】土地整理是一个将原有生态环境系统进行有目的性的重建的活动,在重建的过程中,势必会對生态环境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本文从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特性、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以及土地景观格局变化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旨在不断推进土地整理活动科学化、环保化、可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应;影响;变化;研究
1、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特性带来的影响
1.1土地平整工程
首先,土地平整工程是土地整理项目中的“重头戏”,能够大幅度改善乡村面貌和农田结构,同时也会对区域内的微地貌、坡度等地貌条件进行改变。而其中坡度的大小能够直接影响土地侵蚀的程度,坡度<1°能够避免土地侵蚀,而角度越大侵蚀程度越强,土地平整的施工过程中将原有的土地坡度改变,很有可能造成土地侵蚀情况。
其次,土地平整工程有着工程量大、工程强度大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包括推土机、铲平机在内的重型机械进行粗暴的挖填工作。这样的工作会影响土壤质量,出现土壤板结等问题。
最后,土地平整工程一般来说会选择秋收之后或者春播之前实施,而秋收之后与春播之前所共有的气候特征便是干旱、少雨。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之中进行工程施工需要面临土壤面蚀、风蚀的潜在威胁,容易造成土壤流失。
1.2农田水利工程
首先,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能够影响整个地区的水文系统,比如说水库的建设能够对河流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起到影响,有可能引发河道水位下降、断流等情况。不仅如此,大型的水利工程一般会在河流、湖泊周围建设,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施工垃圾,这些施工垃圾落入水中会产生淤积现象,甚至使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步伐逐渐加快。
其次,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农田排灌工程是土地整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灌溉效率,设计合理的排灌工程还能够通过减少土壤盐分的手段来使土壤的质量得到提升,并且有更强的抵御侵蚀能力。然而除此之外,农田排灌工程也会对土壤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说一旦排水系统有过高的强度,那么就会使河道洪峰过早出现,泛滥的影响更甚,由此引发的土壤问题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最后,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将目光过多的放在了整理之后的土地利用效率上,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进行排灌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时偏向于使用混凝土、水泥等现代化材料对沟渠进行修建,破坏区域内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减少,阻碍这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3农村道路工程
首先,在土地平整活动的施工过程中,会有许多车辆对土壤进行碾压,也会有大面积土地在挖填工作的作用下裸露出来,所以,整个施工过程中土壤很容易受到侵蚀。但是在施工结束之后,侵蚀速度将会逐渐回到并稳定在施工之前的状态。其次,农村道路的建设有助于物种的空间内运动,但同时也能够吸引天敌。有可能会对原本的生态格局进行破坏,降低生物多样性。
1.4农田防护工程
首先,兴建农田防护林能够给予农田小气候以积极、正面的影响。其次,不同种类的农田防护工程能够与区域内环境产生多样化的反映,可以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农田防护工程的设计与选择。比如在山前洪水易发区,可以着重进行集雨工程的修建,保证整理区域在雨季时对雨水的承载力量,尽可能的规避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
2、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
土地整理是一个将原有生态环境系统进行有目的性的重建的活动,在重建的过程中,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首先,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带来的影响。土地是由包括土壤、植被、水文等在内的多种内容所组成的,而土地整理中如果未利用土地开发,这一由多种内容组成的整体就必然会遭到改变。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离不开平整土地这一基本步骤,而平整土地的过程将会使原本的地形地貌统一成规范化、高效率的农田,许多天然植被被破坏,为了更好的保证农田灌溉的质量,水资源情况也会被人为地改变。
其次,交通用地的增加带来的影响。土地整理活动中对区域内的交通用地进行增加措施必然的,而这一措施会给区域内带来更多的噪音与废气,直接影响生态环境。不仅如此,交通道路不仅会给人提供方便,也更容易吸引外来物种,从而打破平衡的生态结构。
最后,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一化带来的影响。当前土地整理缺乏对被整理区域实际情况的分析与考量,土地整理的模式化十分严重,区域内原本丰富的地形地貌、有强烈原生美感的水域和林地都会在土地整理的规划之下转化成为规整的农田。这样不仅会让机械、单一的美感代替自然、朴素的乡村之美,更会因为土地利用类型的异质化程度的降低而使土地的稳定性随之不断降低。与此同时,土地整理之后农田的种植模式大多采用连片种植的方式,这样的种植方式虽然视觉角度来看十分美观整齐,但是却影响土壤养分的循环效益,导致表土层各类有益菌数量减少。
3、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带来的影响
首先,土地整理无法避免地会将区域内原有的廊道格局进行改变,而改变之后的廊道有可能会经过一些生态敏感的区域,这样的改变能够直接导致在区域之中生活的动物的行为受到影响。比如交通道路的建设对两栖爬行动物来说十分危险,会使其产生生境回避甚至发生道路致死等严重情况。
其次,土地整理活动能够直接改变被整理区域的景观格局,使区域内的农田景观呈现出规整的“田成方”、“树成行”的形态。这样的改变虽然会破坏区域环境原生的自然美感,但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优美农村的精神面貌,使农民在进行农业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方便,从而将这一区域的环境美学价值进行不断的提升。
结语:
中国土地整理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正式提出并运作,十多年来,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質量和增加土地收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而言之,土地整理项目的工程特性、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以及土地景观格局变化都能够对北正黎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应当对各种生态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仔细的分辨与分析,并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有计划的预测,从而使土地整理活动真正造福百姓,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魏秀菊,胡振琪,向蔓.土地整理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宏观管理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15,21(增刊):127-130.
[2]李月辉,胡远满,李秀珍,等.道路生态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6,14(3):447-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