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构建
2017-10-20郭晓艳
郭晓艳
摘要:信息技术是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内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其具有极强的功能性、便捷性、趣味性的特点,可以将抽象化的内容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进行展示,将复杂多变的问题简约化。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具有极强推动作用。在改善学科教学质量方面具有明显效果。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简要分析应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内构建学生审美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基于信息技术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并开展一系列的研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閱读教学;有效方法
前言: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们日常使用的手机、电脑都与信息技术有关,俨然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内,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十分普遍。且现代教育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两者之间契合度极高。尤其在小学课堂内,实现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调节教学氛围。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内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培育当代小学生的个人审美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应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内构建学生审美的重要意义
1.1提高小学生阅读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尚处于成长发育时期,多方面能力尚不具备,思想意识发育正处于萌芽阶段,幼儿特征极其明显。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导致其无法正确看待学习,对于学习缺乏端正的态度,受自身兴趣影响极大。但自身好奇心极强,模仿能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故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和培养,借助信息技术多样化的表现能力,在阅读课堂中吸引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蜂鸟》这一文章时,教师即可利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清晰的观看蜂鸟的生活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
1.2培育学生创新思维。以往的语文阅读课堂内,教师仅能够通过语言讲解为学生剖析文章内容,无法学生展示多面立体的景象。小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通常使用形象思维思考问题,丰富的画面与声音可以促进学生快速理解文章内容。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事物与生活实物进行有效衔接并对比,多重感官冲击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延展,为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平台,同时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价值观念。
2基于信息技术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2.1构建教学情境。信息技术具有多样化的表现手段,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为学生构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而小学生也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教师可在备课环节引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搜集大量的教学资源,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源、图片、音乐以及文字内容添加至教学课件之中。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一一展示,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冲击。在教学情境的影响下,学生不仅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同时快速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其写作思想,加深个人感悟,提高个人阅读理解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价值观。
2.2丰富阅读教学内容。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主要以课本教材为主,很少情况下为学生延展阅读教学内容。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设立阅读教学专用教材,仅凭借学科教材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导致学生难以在阅读课堂内接触其他阅读内容,继而限制了小学生审美价值观念的发展。故此,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在互联网平台中为学生寻找大量的适宜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提升学生审美观念的机会,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文章时,教师可为学生搜集三国时期的阅读内容。例如火烧赤壁,败走华容道等。为学生适当延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进而促进学生审美价值的提升。
2.3拓展师生交流途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师生交流途径,将网络扩展成为第二课堂。部分学生在课堂内畏惧教师,不敢大胆表达内心所想,表现过于拘谨。小学语文教师可建立班级语文阅读交流群,在群里为学生出列课外阅读目录,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寻找阅读资源。教师在可群内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分享个人经验和方法。而学生在网络中也可消除一定的紧张情绪,更加主动自如的与教师进行焦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借助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应适当放下姿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互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将阅读内容中蕴含的精神与文化有效传播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结论: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积极发挥其优势和特点,在课前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展示生动想象的教学内容。大量搜集教学资源,主动延展知识内容,为学生丰富阅读教学内容。将网络平台拓展成为第二课堂,拓宽师生交流途径。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完成阅读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