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7-10-20仇艮芳

数码设计 2017年1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机遇挑战

仇艮芳

摘要:本文结合具体课例,阐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丰富,方便快捷等特点给道德与法治课带来机遇,同时因为互联网开放性导致价值多元化、信息技术的过分依赖会被奴役而给其带来了巨大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道德与法治课堂;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7)16-0160-01

Abstract: based on the specific exampl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 era, such as abunda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venience and speediness, have brought opportunities to the moral and legal cours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openness of the Internet has led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values, and the excessive relia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be enslaved, which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to it.

Key words:Internet +;Moral 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s;Opportunities;challenge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社会中的产业、行业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在看似与其联系不大的教育领域也掀起了不小波澜。《人民日报》将“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总结为四个方面——促进教育公平、便利学生自助学习、用大数据服务教育学习、不再有时空限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不可避免经受着“互联网+”时代浪潮所带来的深层次影响。

1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面临的机遇

“互联网+”是一个新兴热词,本身就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带来一种创新思维模式,笔者认为它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1.1“互联网+”挖掘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涉及甚广,并不是简单的道德与法治相加,它包括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教育、国情等多个方面。教学资源的挖掘对于这门课程内容的理解、价值观渗透有着极其重要作用。以《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苏人版九年级第五课第二框)这课为例。结合九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要让他们逐步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深刻的认识困难重重。导入环节,我通过收集“叙利亚战争的孩子”视频、非洲难民逃离的惨状(天使生活在地狱),结合我们苏州地区生活做了一个对比,问:从“天使却生活在地狱”到“幸福了我的苏州”,你有什么感悟?学生大多数能够深刻体悟到自身的幸福生活来自于国家的安全,从而为下文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坚持作了充分铺垫。在讲授“经济安全”,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回顾中美摩擦不断升级的过程,让学生对经济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存在隐患有了深刻的认识。由此可见,互联网+提供了丰富资源有利于充实我们充实课堂。

1.2“互联网+”创新教学形式,增添课堂趣味。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教学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局限,教学形式不断被活化,其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备受青睐。以《网上交友新时空》(部编版七下)为例。情景:对于网友见还是不见?传统课堂老师让学生举手回答统计,而今先进的多媒体,如西沃通过投票软件,学生的选择能够快速呈现,而且“见或者不见网友的理由”也能现场投屏展示。本环节我根据学生的现场作答,快速完成了这一份小结并投屏:

以上的讨论展示环节,是学生亲身参与而达成的共识,课堂趣味十足,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今后的网络交友的指导意义远远超过老师和父母的说教。

2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面临的挑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具有两面性,需要以辩证、发展地眼光看待、分析问题。互联网+时代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提供的并不仅仅是机遇,其所带来的挑战毅然严峻。

2.1互联网+开放性造成价值取向多元化,弱化核心价值观引导。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的价值观深受海量网络信息的冲击,核心价值观的树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2.2互联网+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教学主客体存在被奴役的可能。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為根本目的,旨在引导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做有责任的合格公民。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互为教学主客体,教学实践过程中两者存在过分依赖信息技术的倾向:一是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带来的感官刺激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以此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而忽略了教学者内功的提升。如课程内容的深刻见解与反思,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把握,资源的筛选是否符合本地区本校学生学情等思考,一旦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拿来主义”的教学方式必将让教师引导者角色错失而成为一名“搬运工”;二是学生只热衷于形式新颖的教学课堂,而对于粉笔加黑板的必要课堂不感兴趣,对于具有辩证思维的议题由于教学手段不够丰富而缺乏参与的热情,加上网络信息“快餐化”、网络知识浅显化,看似从互联网平台学习到了更多知识,开阔了眼界,实质学生缺乏深度思考,那么合格公民培养的课程目标的实现终将成为泡影。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来源,而劳动一旦异化人类会被奴役。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论同样适用于此。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着实给道德与法治课程带来了新的生机,但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教师和学生如果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胡乐乐.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2):26-32.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生活化教学方法浅析[J].丁权.新课程导学.2017(03).

[3]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特点及教学策略[J].李鹏辉.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7(05).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堂机遇挑战
再见,机遇号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浅谈信息技术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教学实效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新态势
也谈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在核心素养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叽咕乐挑战
机遇
第52Q 迈向新挑战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