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秦论》的教学设计

2017-10-20罗雪姬

数码设计 2017年17期

罗雪姬

摘要:《过秦论》是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作者通过对秦的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亡的原因。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知识,学习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关键词:过;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以史为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7)17-0023-02

Abstract: "on the qin dynasty" is a Chinese compulsory third unit self-reading articles, the author through the rise of the qin dynasty, strong,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process of narration, discussed the reasons for the fall of the qin dynast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feel the spiri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learn how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opinions clearly.

Key words: too; Do not do justice; The tendency of attack and defense varies;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1.2过程与方法:诵读、理解。以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辅以必要的指导点拨。

1.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因时而异的思想。

2教学重点与难点:

2.1对比手法。

2.2分析秦朝覆灭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3写作目的:希望汉文帝“以史为鉴”。

3教学方法与手段:诵读法,点拔法,多媒体。

3.1《大秦帝国》视频,歌曲导入,大家提前两分钟入坐,预备铃响之前播放,播完喊上课起立。

大秦帝国的崛起是凭借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精神,再一步步登上一统天下的巅峰,但是,一场农民起义就让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土崩瓦解。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贾谊的笔墨去探寻其中的原因。前面我们疏通了字词,了解了文意,那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在哪一段才开始议论,得出这一结论的?(第5段,有发语词“夫”作为标志。)

3.2齐读第5段,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得出中心论点?(对比)

1,九国之师与陈涉的对比(第5段)?“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注意“异变”二字,然而条件好的失败了,条件差的成功了。这一句照应前面哪些势力对抗的结果?2,九国之师与秦国对比(第2段),3,秦朝和陈涉对比(第4段),请同学们按组将对比结果填在学案的表格里。

(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怎样?对比的目的?)

(1)九国与秦国对比,九国用尽办法招揽贤士,“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例举历史上这些大名鼎鼎的谋士,外交官,指挥官,九国人才济济,用“十倍之地”“百万之众”,气势汹汹地去攻打秦国,结果只用了一句“秦人开关延敌”,把秦国的的气势写出来了,九国合力对付秦,“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最后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极力铺写九国的强大,实际是反衬秦国的强大,以强对强,强更强。

(2)陈涉与秦朝对比,“瓮牖绳枢之子......”写陈涉地位低下,”才能不及中人“,突出才能平庸,”后面两句写陈涉经济贫困,出身卑贱。而所带领几百士兵疲弊不堪,“斩木为兵”。一个“然”字引出对陈涉的极力铺排,表面写陈涉的势单力薄,实际衬托出秦朝的外强中干。

(3)九国之师和陈涉的对比,从陈涉之位,部队的装备,兵力,谋略几个方面与九国之师对比,是为什么?只是为了突出九国之师比陈涉强大吗?那为啥九国之师成了秦国的手下败将,而以陈涉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却推翻了强大的秦王朝呢?九国之师面对的是秦国,陈涉面对的是秦朝,秦朝是秦国的旗舰版哦。(实际是秦国和秦朝的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难道秦朝的势力比不上秦国时期吗?“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抓住“然而”“异变”,九国之师在秦国面前俯首陈臣,而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却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贾谊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什么意思?是因为不施行仁政,那攻和守的形势就发生了变化?还是攻和守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了,秦朝却不施行仁政。那我们来读一下第三段,从中或许能找到答案.读的时候请注意“及至”“于是”“已定”三个词语引导了什么内容?读的时候请重读动词。

“及至”:写的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措施,什么措施呢?对内:”振长策“”吞二周“”亡诸侯“”履至尊“”治六合“执敲扑”“鞭笞天下”;对外:“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秦统一天下后仍然用武力治理国家。

“于是”:写的是秦朝统治天下的策略?文中有表达始皇目的的词语。“愚”“弱”“良将劲弩。。。。。。”目的是:愚民,弱民,防民。从中可以看出秦朝用的什么治国措施?“暴政”,那秦国统一天下和秦朝统治天下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什么没变呢?治国之策没变。没有施行仁政。天下雖已平定,”一句“自以为”,自以为可以让秦朝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称帝称王,高枕无忧了,结果秦朝二世而亡。

《过秦论》中篇有语:“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离”遭遇,经历。“易”改变。这一文段说,兼并天下者处于攻势,应当崇尚诈术和武力;安定天下者处于守势,应当施行“仁义”。用攻打天下的武力手段来治理天下,秦朝自然会失败了。

小结:贾谊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秦朝的软肋在于,攻和守的形势都发生改变了,却一味地使用武力统治,没有施行仁政,因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迅速灭亡。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攻和守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了,秦朝却不施行仁政。)

5 那贾谊将这篇《过秦论》献给汉文帝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指出秦朝没有施行仁政而导致二世而亡吗?(汉文帝时期的背景介绍)

汉初社会形势:汉高祖坚持“黄老无为”的思想是为了“与民休息”;文帝时出现“文景之治”,但文帝的施政特点是“宽上纵下”,一直没有改变“仁政”的治国理念,但当时诸侯势力膨胀,已经威胁中央集权(贾谊死后第六年,出现“七国之乱”),这种情况下,贾谊写《六国论》是劝导文帝认清“攻守之势异也”以史为鉴,因时而异,因势而变。

6作业,论述秦朝覆灭的原因,我们上学期还学了《阿房宫赋》,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我们从中学到了一些经验教训,请自选一个角度,运用对比手法来写一段话。

课堂总结:汉代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以《过秦論》名满天下,他谈秦之兴衰,盼汉文帝以秦为鉴;论秦之过错,国家长治久安;比秦之形势,让世人因时而异,与时俱进。我们学《过秦论》知晓历史,看史之经验,明史之教训,愿同学们以史为鉴,让自己智慧通达。

板书:过秦论——贾谊

陈涉——九国之师——秦国——秦朝

(最弱)(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最强)

秦的过失: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希望汉文帝“以史为鉴”(目的)

参考文献:

[1] 《古文鉴赏》【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2] 换个角度读《过秦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5)

[3] 《过秦论》》的发展等级【J】中学教学参考2010(8)DOI:10.19551/j.cnki.issn1672-9129.2017.1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