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因分析
2017-10-20金秋
金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国家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就在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的问题渐渐凸显出来,其中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是当今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突出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城乡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来加强大人们对其的关注力,从而促进农村和城市的教育事业公平发展。
一、教育公平
所谓教育公平,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应,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我们可以从网上查得教育公平的三个层次:第一,确保人人都享有接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结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二、城乡教育差异明显的表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教育公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正值教育事业发展时期,教育公平的问题却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区差异、階层差异、性别差异等,其中城乡差异最为明显。其主要表现在:国家的教育投资主要放在了城市教育事业中;国家制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没有在全国得到普及;教育的基础设施、师资因地而异。
三、城乡教育不公的原因
1.根本原因:有限的教育经费被更多的投入在城市教育事业中。伴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国家财政资金数额在不断上升,我国在教育事业上的资金投入比重却在下降。即使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000年达到4%。”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始终未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目标。然而在这有限的资金分配上,城市得到了多数资金,而农村却得到了较少的资金,例如从1993—2006年13年期间,城乡小学、初中生均投入相对差距由起点的1.38倍、1.44倍扩大到终点的1.54倍、1.59倍,绝对差距由起点的94元、210元扩大到终点的1005元、1285元。因此,城市的教育事业发展得更快,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得更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马太效应”。
2.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只要我们上网搜一下城乡学校的对比图片,我们就不难发现城市的学校无论在教学设施、教育环境还是在教师配备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农村的学校。城市学校的教室面积较大,光线充足,一套套干净的桌椅都整齐摆放着,甚至还有的教室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然而农村学校的教室却是面积狭小,光线不足,木条式桌椅,学生学习十分艰苦;城市学校一般位于交通较为便利,空气清新的地方,然而由于农村的人们散落式居住,所以学校只能建在方便绝大多数学生上学的地方;至于教师的配备上,有学识有能力有经验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愿意留在发展前景好的城市里工作,而愿意去乡下教书育人的老师真是少之又少。在最需要有老师的农村学校,却始终面临着教师短缺的问题,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在我国,从古至今,国家统治阶级都注重城市的发展而忽略了农村,这就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教育、就业、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国家给予城市人很大的关注,而忽视甚至无视农村人在上述等方面的需求。
3.教育政策制度不完善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的政策被广泛实施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同时,对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等,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
4.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城乡的教育不公
随着我国在教育道路中的探索中,我们逐渐走上了培养“尖子”的精英教育路线。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然而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城市、城镇,从而有利于城镇学生的升学。这种把学校、学生分为不同等级,为了选拔少数“尖子”,而使多数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的接受教育的利益受损。
5.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的原因之一。从古至今,城市的发展都好于农村,积累的资金财富也远多于农村,也正因此使得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存在相当大差异。城市经济发展快为城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相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当今这个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状况下,人才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而培养出更多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尽快实现教育的公平,为每个孩子提供同样发展的机会。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