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2017-10-20张俊
张俊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再创造者,他们本身内在的潜能是无穷的,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要尽量争取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去,在学习过程中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想什么,怎样想,为什么这样想?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会有创造,才会时时迸发智慧的火花。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有目的地创设条件,创造性地教以教会学生创造性地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利用教材因素,进行创造性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创新因素,创设学生参与获取新知活动的时机,并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处理课堂教学,例如教学“两步解决问题”时,没有直接出示例题“饲养小组养了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多少只?”而是出示“饲养小组养了10只黑兔,,一共养多少只兔?”让学生补充条件,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补出了许多不同的条件。有一步解决问题条件:白兔16只。有补充两步解决问题条件: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3倍、养的白兔比黑兔多5只等。然后再让学生比较这两类条件的异同点,找出要求“一共养多少只兔?”要先求出“白兔有多少只?”让学生自己补充条件,自己分析思路,自己解答,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灵活运用教法,开启学生的心智,使他们乐于思考、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既使学生学会,又使他们会学、愿学。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不是教师直接灌输新知,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书上用尺分别量出长方形、正方形图形各边的长。然后提出思考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直观地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了学习过程,在操作活动中学会了数学。
三、设计开放性的练习,进行创造性教学。
练习是使学生在巩固掌握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练习设计要全、精、典型,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设计如下题目:
①3+3+3+3= ②3+3+3+2=
7+7+7+7+7= 7+7+7+7+9=
第一组题学生能很顺利地改写成乘法算式,第二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但在观察题目特点后将3+3+3+2改成3×3+2或3×4—1,7+7+7+7+9改成7×4+9或7×5+2。后者虽然是个别的,但体现了他们思维的创新性。
四、以学生为本,学会质疑。
教师创造性地教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耍创设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求异、敢于猜想,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古人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敢问、乐问、善问。要提出自己不同的疑问。如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学生自己通过学具操作演示,学会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這时就有学生提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妙。这个难题怎么解决呢,请全体学生动脑去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得出: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理论根据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00 X 100=10000,学生活学活用,并又有所创新。
五、已发展为主线,学会求异。
学生创造性地学要做到学会独立思考,从不同的方面去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如解决问题“蝙蝠飞行的速度是每分钟500米,大雁飞行的速度是蝙蝠的3倍,大雁每分钟比蝙蝠多飞多少米?”大部分学生的算式是500 X 3=1500(米),1500—500=1000(米),但有少数学生认为还可以这样列式:3—1=2,500×2=1000(米)这样做既简便又正确,而且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再如学习“角的认识”这一课时,让学生做一个活动角,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做出了许多种不同的活动角。像“ ”,这样,这些活动角既可以用来比较角的大小,又可以帮助进一步认识角,并数出角的个数。
六、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学会猜想。
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所以,课堂教学应自始自终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力,形成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教学课堂过程。
过去的教学,我们往往比较注重让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转,学生顺着老师的提问机械的、一步一步地跟着走,从而全班都形成单一的思维方式。步调虽然很整齐,学习的目的也达到了,但学生总在这样的圈子里转,对教师有强烈的依赖性,这是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出的学生也是千篇一律会做题的机器。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把学生推到第一线上去,让他们自己不断的探索、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
伟大的发明往往起源于猜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学会验证能自己得出结论。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由拉长方形边框引入平行四边形,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对边相等,那么角呢?猜猜看?学生有的猜对角相等,有的认为不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裁、移、比的方法,用实践验证得出对角相等。学生不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学会了“猜想——验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对于遇到的问题就会及时、深入地作出思考,创造性地进行解决,从而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德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