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建议
2017-10-20杨柳
杨柳
提高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等外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本文根据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高永晨,2016)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引言
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工作背景、国际金融、国际法律、国际会计、国际贸易的领军性、领导性的综合人才。要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联互通,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具有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最新的2017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课程设置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 三个板块。这是我国首次把“跨文化交际”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之一。本文根据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高永晨,2016)的研究结果,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二、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状况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其在一定文化价值观支配下与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成员交往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高永晨的研究认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和行两大系统中的 6 个维度构成,即由知识、意识、思辨、态度、技能和策略 6 个模块组成。中国大学生总体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比较理想状态,他们在 6 个维度上的均值依次为意识 > 态度 > 技能 > 策略 > 思辨 > 知识,意识最高,知识最低。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逐渐增强,但获取跨文化交際知识的途径和内容严重不足。
笔者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对外国文化好奇心和兴趣极强,希望获得教师指导,但大学英语目前面临最大的危机就是全国性的大学英语学分压缩。尤以一些985和211 大学为甚,如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仅存8 学分,广东工业大学仅存 8 个学分;华中科技大学只有 7.5 学分,又如笔者所在的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一普通二本高校,近年来大学英语的课时量已被压缩至192课时,也仅有11.3个学分。然而,我校学生的英语基础一般,192个大学英语课时内既要完成听说读写译的教学,又要完成跨文化交际技能、策略、知识的教学,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二)把英美国家文化的讲授等同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当前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多讲授英美国家文化并以此认为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些学校的选修课也仅仅开设主要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英美文学赏析等,这显然是不足的。《跨文化教育指南》(UNESCO)建议,跨文化教育以学习者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为基础,尊重学习者的文化身份,教育内容包括学习者本国及目的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美学、科技等学科知识,还包括本国及目的语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UNESCO,2006: 33-38)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应该涵盖本国及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概况、重大历史事件、文学经典名著、主要艺术流派、音乐名曲、建筑成就等内容的素养教育。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即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用西方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有效表达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以及与世界文明的共通性,寻找和发现母语和英语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帮助学生克服交际心理障碍、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定势与偏见。
(三)第二课堂活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很多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都开设有英语社团、英文广播节目、跨文化交际讲座、推送跨文化交际微信信息,这其中会给学生推荐播放英文电影、英文广播节目,开展文化谈论,传授跨文化交际知识,但笔者发现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积极性在逐渐降低,原因在于缺乏专业大学英语教师的策略指导,结果学生根本看不懂原版英文电影、广播节目中的文化现象,更勿论展开讨论;而每学期一般仅开设一两次跨文化交际讲座,这种粗线条的概述根本无法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学习的积极性并满足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需求。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不足。
思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倡导的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的置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落实到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就是通过阅读课程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课文作者是如何通过语篇结构和元话语手段等构建自己观点和结论的; 分析作者所提供的观点、结论和支撑结论的各种证据是否有效充足和可靠; 让学生换个方法或从另一角度来论证,所得出结论是否和作者一样; 引导学生探索遣词造句背后所反映作者隐含的态度和意图是什么等等。然而,当前大学英语的课文学习上多是向学生灌输课文主题所弘扬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和模仿课文结构和语言特色,最终达到掌握的目的,这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两种文化下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蕴含深义,跨文化交际能力之一的思辨能力难以得到良好发展。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建议
第一,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首先是语言基础教学,包括听说读写译,然后在语言基础教学上嵌入社会文化因素,如日常生活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表明社会关系的标识性词语、礼仪规则等,通过语言技能训练等课程让学习者感受和领悟语言表层和文化内涵的微妙关系,将语法规则和文化规则内化为学习者的言语活动机制,逐渐形成跨文化意识。
第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应该是双向的,即不仅传授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常识,也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分析或介绍引入反映中国社会内容的英文报刊上的相关主题的优秀文章;利用大学英语教学的平台,增加反映中国文化内容的英文材料,增加表达中国特色事物的英文词汇,使学生逐步学会用英语顺利表达中国文化,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双向表达能力;还要指导学生开展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研究性学习。
第三,增强大学英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类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如学生观看的英文电影里呈现出一些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幽默、双关等,学生看不懂,教师要意识地找出这些不同于母语的文化现象,并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又如二课活动中的英语角,学生在与外教进行口语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会语言受限,还会由于跨文化交际策略的不足影响沟通,这就需要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进行交际策略教学,如转述策略,求助策略,回避策略(徐翠萍,2012),这是为了让学生克服语言信息缺失,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第四,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不能仅仅考虑学生当前英语水平而去选择内容趣味化、语言简写化的故事,这种弱智化和幼稚化的课文不仅无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影响他们思辨能力的发展;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学生喜欢的“有意思”的故事性语篇教学或阅读策略教学上;而应增加学术英语教学,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之一的思辨能力。跨文化外语教学将文化能力放到与语言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作为指导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材必然应该反映这一思想。如果直接选取反映英美文化的现成文章而忽视与中国文化和生活相关的文章的易形成英语能力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鸿沟。因此,在大学英语的选材方面必须注意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真正学会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第五,加强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教学能力的师资培训。通过与国外高校的师资交流与合作,使大学英语教师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学科和专业水平。具体可通过选派优秀青年教师任访问学者,参加国际会议,或是鼓励教师出国任教等方式,使其真正融入异域文化,通过切身实践,提高跨文化认识。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经把教师的海外学习工作经历作为晋升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借此鼓励教师积极加强自身跨文化交际的背景。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