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婚嫁礼制的新婚风俗述略
2017-10-20王海芳
王海芳
在封建王朝,婚嫁的礼仪是被认定为礼文化的基础。且近代学者严复说:“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因而,对宋代婚嫁风俗文化的考察能在一定程度上窥视当今婚嫁文化发展的痕迹。
一、宋代婚嫁的新婚流程
(一)宋代婚嫁的进行的前提
中国古代的婚嫁是必须有媒人的。《周礼﹒地官﹒媒氏》:“掌万民之判。反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二娶,女二十二嫁。凡娶判妻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相知名。”又《士昏礼》:“昏礼,下达。”注:“必便媒氏下通其名,昏必由媒,交接设介绍,皆所以养廉耻。”从以上古语看出,婚嫁必须先由媒人在男女两家互相通名,使两方互知存在。所以《管子﹒形势解》讲:“自媒之女,丑而不信。”《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名----侧国人皆贱之。”从此句,可以看出这婚嫁中,媒人重大的历史责任,无她,则无法完成礼法婚姻,(俗语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同时也无法完成社会的责任“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总之,媒人在婚嫁中她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宋代新婚的礼制风俗
婚姻六礼第一项是纳采,男女两家且需要同时在各自的定贴上标名自己的聘礼,嫁妆以确定双方是否门当户对。而且男方还可以要求相看媳妇以确定一下未来的媳妇是否和己方合称“郎才女貌”。从这点可以看到,在宋代社会风气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开放,并没有前世和后世的那种男女双方在结婚前是从未蒙面的,这可以减轻女子在婚嫁中的悲惨命运指数。它类似于现代的相亲。
在交换完帖子后,也就完成了问名,纳吉的过程。接着是下聘礼——六礼中的纳征(币)。首先,要用四副销金有色纸写成三份婚启,一份礼物清单,连同礼物一起装入绘有五男二女的木盒子内。共有八个或十个礼盒。
紧接着就是下聘礼和下财礼。在下过定礼,男女两方通过媒人互相交换意见看怎么操办这项重大的家族活动,最后决定下聘礼的日子。如在此时段中遇到节庆日子,男女两方还需互相赠送礼物。
下面就是婚嫁的最后一步了----亲迎。在亲迎中无论在女方还是在男方均有增添婚嫁喜闹气氛的娱乐活动。首先说发生在女方家中的。男方在亲迎日子的前三天就去把用于女方装扮的部分用品送给女方。女方也要回男方。这一行动宋时谓之“催状”。这还没完,女方还要去“铺房”,在迎娶的前一日或迎娶当日早上,女方要到男方家里布置新房。到了迎娶当日,男方带着壮观的迎亲队伍前去女方家里。到了女方家,新妇需先拜别家庙,并且要拿出酒菜款待迎亲队伍和发放红包。然后新娘在克择官的的催促下、且为吉时的条件下上轿,在上花轿以后,轿夫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肯起轿吵闹索要利物才肯起轿,这谓之“起檐子”。
随着花轿的起步,我们把目光转移到男方家里,到了男方家,为了增添喜闹气氛宋时又增加了“拦门”。在新妇入中门前,还需夸马鞍,随着时间的转移,这在后来逐渐发展为新婿“坐鞍”,谓之“高坐”。跨过马鞍,新妇进一屋休息,其屋内悬帐,谓之“坐虚帐”或者新妇直接被迎接到新房,坐于床上,谓之“坐床富贵”。在这一系列礼数完成后,新婿有伎乐、花烛引进新房。在新房的门楣上挂着一段彩帛,在新婿进门前使其碎裂。接着新婿进门,然后新婿请新娘出来行参拜礼。参拜礼即是我们现代所谓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相拜”。按《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记载,新人这时还需进行两个必不可少的仪式,即合髻和合卺。合髻就是“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段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而合卺就是所谓喝交杯酒,杯子以彩结系在一起,饮完把杯子抛掷于地下,杯子一仰一合,众人庆贺。这时婚礼就结束了。但宋时的礼仪对于“拜天地,拜高堂”又與古礼不同。古礼是新妇三个月后才拜家庙,但由于经历了唐末五代的战乱,人们为适应环境至宋就于成亲当日即拜家庙。拜舅姑,古礼定为新婚三日后。但宋时人们为了能使婚礼更热闹也就与成亲当日进行,所以我们现在在婚礼上就可以听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总而述之,宋人的婚礼真为不仅在历史社会上并且在历史风俗上做到了“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了”。
二、结语
宋代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商品经济在历史中猛然突破坊市的拘束并以其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且宋代承继唐末五代之后南唐的颓靡的士人文化,从而形成了社会的奢侈,恣意享乐的风气。在商品繁荣、士人丰富的坊市社会活动的催化下,宋代的婚嫁极具特色的反应着这一社会文化——财礼数几何级上升、礼制走向民众的日常生活。从宋代婚礼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人的社会生活十分的丰富多彩,社会逐渐向开放发展,社会不再完全被政治所压抑,人们的生活更多的出现了随性化,且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婚嫁中的很多行为我们均可追溯到宋代的婚嫁中。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