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大提琴音乐创作多元化之思辨*
2017-10-20胡馨天
胡馨天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提琴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中国大提琴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一经诞生便迅速成为民众家喻户晓,演奏者学习、演奏的名曲,有些作品更是漂洋过海,享誉世界,成为世界大提琴艺术中的瑰宝。伴随中国大提琴作品创作逐步深入与广泛,创作的“民族化”、“中国化”概念随之形成。而在民族化意识下作用下中国大提琴作品的创作又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对中国当代大提琴音乐创作的发展类型进行分析,更好地推进民族化视野下的中国大提琴音乐作品多元化创作。
关键词:大提琴;音乐创作;民族化;多元化
上世纪20世纪初,随着东学西渐的思想浪潮席卷华夏大地,中西文明开始了巧妙的交融,大提琴这一重要的西方乐器也在此刻开启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930年萧友梅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大提琴作品《秋思》,中国大提琴音乐创作由此来开了序幕①,经历几代音乐家们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提琴音乐也逐渐开始了自己的多元化创作之路。
一、中国大提琴音乐创作的多元化形式
(一)传统民族音乐创作思维下的大提琴音乐作品
建国以来,中国大提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多为传统民族、民间曲调所创作的改编而成的作品,此类作品扎根于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土壤,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主题鲜明,极具艺术感染力,所以一经问世,便可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演奏者与听众颇为喜欢的作品。如马思聪先生根据内蒙音乐主题所创作的《内蒙组曲》中专为大提琴而作的《思乡曲》和《塞外舞曲》,刘庄先生根据新疆哈萨克族民歌所创作的《浪漫曲》,都成为了中国大提琴音乐创作中的代表之作。
另一类大提琴音乐作品则是根据传统的民族乐器曲目移植改编而成,如二胡曲《江河水》、《二泉映月》等,传统的民族器乐曲,在保持作品原有艺术内涵与民族风格的基础上,经过一些演奏技法的丰富与创新,移植为大提琴民族音乐作品,通过大提琴宽广的音域与深沉的音色表现出来,不仅赋予了原作品新的艺术表现力,拓展了大提琴的演奏技术与演奏方法,也造就了一批经典的中国大提琴音乐作品。
(二)“文革”政治格局影响下的中国大提琴音乐创作
“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受其影响,这一时期以政治运动为主体的音乐文化也呈现出其典型的时代特征,出现了“革命样板戏”、“造反歌”、“语录歌”压倒一切的主流音乐形式。②这一时期中国大提琴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主要取自于这一时期政治戏曲的音调,出现了如《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带有鲜明政治意识形态的大提琴作品,在“文革”后期,随着中国器乐创作繁荣时期的到来,也出现了根据合唱作品《萨丽哈最听毛主席的话》所改编的大提琴独奏曲《萨丽哈》,此曲75年由曹玲公演后在全国范围内也掀起了一股大提琴“热”,成为了一首家喻户晓的大提琴时代性标志。
(三)新时期的中国大提琴音乐创作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随着各项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大提琴音乐的创作也开始逐步拥有了国际化视野。一大批拥有高超音乐创作能力的音乐家以西方现代音乐理论为基础,如十二音体系、泛音体系、微分音体系开始了对于中国现代大提琴作品探索与创作,这类大提琴作品通常具有题材多样化,形式新颖化等特点。作品思想更多是表现了作曲家们个人的艺术品味与生活体验,结构上严谨整密,曲式结构清晰合理,呈现出了完整成熟的音乐作品样式。如叶小刚《中国之诗》、王澍的《心潮》、郭文景《巴——为大提琴与钢琴而作》、陈其钢的大提琴协奏曲《为了逝去的岁月》、朱践耳为大提琴与打击乐而作的《第八交响曲“求索”》等③,还有专业大提琴作品创作大赛所推出的一系列优秀的中国大提琴作品。这些作品都代表着当代大提琴创作的成功尝试与探索,也将中国大提琴作品的创作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创作思辨
目前,民族化视域下的中国大提琴作品创作已获得了颇为丰厚的阶段性成果,然而在进入二十世纪后,以网络媒体、电视传媒、影视音乐为主多元化的发展成为大众最受欢迎的文化生活模式,面对这种“浪潮”的接踵而至,当代中国大提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也迫切需要适应当下社会文化的需求。
(一)傳统民族民间音乐大提琴作品与现代音乐创作融合的深入
作为当下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的文化复兴也为大提琴音乐指明了民族化的方向指明了道路。在国民逐渐重视欣赏民族文化的趋势下,大提琴音乐的创作应当重新走向以民族、民间传统发展的道路,在创作中进一步加大“田野”力度,拓展民族、民间曲调等具有鲜明民俗特点,颇受大众喜爱的素材作为作品主体,充分利用当代音乐前沿的创作思维与高超的作曲技术,在推进大提琴音乐创作民族化的目的同时,获得更多音乐受众的接受及肯定。
另一方面,加大对于各类民族器乐作品及声乐作品的深入开发,在我国广大的民族乐器与声乐作品中,有着非常多优秀成熟的作品,这些作品因其旋律动听、体裁成熟、传播年限长久而广受群众所喜爱,而当代大提琴创作对于此类作品的运用与开发目前尚显不足,在中国当代大提琴音乐的创作中因充分发掘此类作品的内涵与潜力,对其进行移植、改编,在大提琴作品的演绎中获得艺术价值与审美的全新体现。
(二)重视大提琴影视音乐的发展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网络、媒体飞速发展,作为影视文化媒介的主要形式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也逐步扩大,随之而来的大提琴影视音乐也在迅速的发展着。大提琴电影音乐主要是围绕影视作品主体需求而创作的电影配乐,而随着我国大提琴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当代知名国际的国际级作曲大师也将大提琴电影音乐创作作为自己的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如马友友参与录制的《艺妓回忆录》电影音乐、《卧虎藏龙》中主题音乐的大提琴版本等优秀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作为中国大提琴影视音乐创作实践的成功之作,深得中国乐迷的喜爱,而且得到了国际乐坛的高度评价。
三、结语
当前,站在中国大提琴音乐创作多元化的趋势下,创作上应尽量避开只讲作曲技术而忽略作品本质的“高冷”主义,加强各元素、类型之间的融合与平衡,将中国大提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落到实处,推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向更加准确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 萧友梅.萧友梅全集·音乐作品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39.
② 赵嘉楠.大提琴艺术中国化的当代实践[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3,03.
③ 敖铮.浅论大提琴艺术在我国的民族化[J].中国音乐,2010,04.
[参考文献]
[1] 刘维蓝.当代中国大提琴音乐创作观念新思路的开辟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03.
[2] 敖铮.浅论大提琴艺术在我国的民族化[J].中国音乐,2010,04.
[3] 赵嘉楠.大提琴艺术中国化的当代实践[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3,03.
[4] 刘博军.中国大提琴作品的创作与阶段性演进轨迹初辩[D].中央音乐学院,2015.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学院2015年校级人文社科项目《大提琴演奏与创作的民族化探索》(2015FSSK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