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师资培养方法的探索
2017-10-20甘火妹
【摘要】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是个系统工作,需要具备各方面条件,尤其重要的是师资力量。本文结合实践教学,探索出适合中职学校普通教师培养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播者的方法。
【关键词】师资 培养
【基金项目】《本土羊角长鼓舞传承的可为途径探究实践——以学前教育为例》,项目编号:GXZZJG2016A10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7-0005-02
國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1]是学校教育要面临的新工作,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而“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个系统工程,它的核心在于突出民族特色,是在素质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民族教育,达到兴教育人的目的”[2]。要发挥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兴教育人”目的,学校就要有能胜任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缺乏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教师,没有一套统一的规范标准来对学生进行指导”[2]。学校要做好民族传统文化入校园的工作,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适合中职学校普通教师转型为本土民族传统文化传授人的方法。
一、学校要选“对的人”作为本土民族传统文化教师培养对象
“对的人”是指自愿成为本土民族文化传播者的人,最理想的是具有本土民族文化知识素养的人或热爱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的人。学校要重视教师培养工程,认真甄选出合适的教师进行培养。首先,由教师自愿参加,主动报名。从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应具有积极主动精神,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有热情有激情,具有为本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贡献的信心和决心。其次学校结合教师的特长、综合素养进行推选。例如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教师,最适合培养的人选是学校的音乐教师、舞蹈教师,他们本身具有音乐、舞蹈功底,培养起来会更有效果。
二、创造条件,让教师成长为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素养的人
1.主动出击
派教师亲自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学习。教师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学习,可直接了解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情况、传统习俗、传统文化典型等。同时,便于教师亲自拜访本土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通过与传承人的接触、交流进一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等,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
2.请进来
即聘请本地具有本土民族文化知识素养的人,特别是本土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到校进行一对一指导,也可以聘请为兼职教师或特请嘉宾,定时或不定时对培养教师进行指导和督促。民族文化传承人是掌握本民族优秀文化最突出的代表,他们对本民族的知识、技能最具有发言权。请他们对老师进行指导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培养方法。
3.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
随着国家重视民族文化建设,不时通过各种活动来促进民族文化建设。教师要争取各种机会参加各种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知识技能,拓宽思路,加深情感,增强信念。
4.注重民族文化教育教师的内涵培养
主要是指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民族文化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教师要有系统的民族文化知识素养。教师注重学习民族优秀传统技能的同时,要自觉查阅历史资料、历史文献,努力学习本土民族文化史、发展史,提升个人的思想内涵。
同时,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教师要在传承中变化发展,要有创新精神。以民族舞蹈教育为例,教师既要掌握本舞蹈体现的精神内涵、主体风格,又要跳出原创的局限,在保持舞蹈主体风格的前提下,对舞蹈动作、队列、背景、音乐、服饰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既保持民族舞蹈原本的民族特色,又加入现行流行元素,使民族舞蹈更具生动性和欣赏性,更突出舞台效果,更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三、教学相长,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成长
第一,学校设置民族文化课堂教学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民族优秀文化作为正常课程教学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开设民族文化入课堂教学活动。例如,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把两安本土瑶族优秀传统文化列入该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羊角长鼓舞》和《门唻歌》是必修课,由参加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培训的老师负责教学。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羊角长鼓舞》和《门唻歌》这两个不为大家所熟悉的两安本土瑶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被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全体师生所熟悉,并已经形成了该专业规范的教学内容被大家所接受。为了胜任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主动学习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
第二,开展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兴趣班活动。如果无法把本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列入课堂教学,可以开展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兴趣班活动。这种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活动,即可以对学生进行本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泛宣传本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让教师有用武之地。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民族传统文化兴趣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自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以来,学生对两安瑶族文化产生了极大兴趣和热情,校园里常传出优美动听的瑶族歌声,舞蹈室常见到学生在热情地跳着瑶族舞蹈。受其影响,其它专业的学生特别是热爱音乐和舞蹈的学生也对民族歌曲和民族舞蹈有了极大兴趣,纷纷向老师提出要求参加相应课程学习。鉴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同,学校决定成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兴趣班,全校喜欢少数民族文化的学生都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习。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活动,学校民族传统文化兴趣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练就了一支独特的民族音乐队伍和民族舞蹈队伍。负责的老师也在实践中越来越有民族文化素养,越来越能胜任教育教学活动。
第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加县市各级各部门举行的文艺汇演、文化艺术下乡活动以及各类文艺比赛,以活动或比赛的形式促进教育教学活动。2016年,受两安瑶族盘王节组委邀请,学校要参加演出活动,任务落到民族传统文化授课教师身上。为了参加此次演出,负责的老师重新学习了两安瑶族文化、请两安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到学校进行指导、专门到县文化局请专业人士指导等,用更专业更严谨的教学态度来督促学生完成高质量的节目。这既是向社会展示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成果,更是从事民族文化传授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过程。
四、形成特定的教育教学模式
现如今人才转换频繁,教师岗位变动也常见。学校培养出来的教师因岗位变动影响甚至中断民族文化入校园工作。要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科学性、持续性,学校就要有规范、系统的标准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民族文化入课堂,就要改变教育传承方法,将口传身教的民间技艺整理成规范、系统、科学的标准课程”[3]。教师经过学习培养,掌握相应的民族文化素养;经过实践教学活动,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就要及时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校本教材或特色课程、精品课程。这是对教师的更高要求,也是教师是否培养成才的最终检验标准,更是民族传统文化入校园进课堂实现科学传承的方式。
教师的成长需要时机,在民族传统文化入校园的工作中,秉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9号
[2]严奉江.《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调查与思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一期
[3]《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发布单位:教育部 教职成[2013]2号
作者简介:
甘火妹(1978-),女,汉族,广西钟山县人,广西贺州市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中专讲师,本科,科研方向为学生德育、心理健康、贫困生资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