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探讨渔村地域的持续发展性的ESD意义

2017-10-20叶雅文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7期
关键词:渔村儿童活动

【摘要】ESD是面向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培养社会责任者的教育。但是,纵观各学校的现场教学都仅仅止步于环境教育,教师对ESD缺乏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在本研究中,将石卷市雄胜小学作为研究对象,以德水博志指导的ESD课程为中心进行分析。考察雄胜小学中ESD的实践,有利于探索各个地区乃至社会的持续发展模型。

【关键词】日本 ESD 综合学习时间 渔业复兴 地区与学校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7-0001-02

渔村不仅是渔业生产活动的场所,而且拥有着在历史长河中孕育的多样传统文化和景观。但是,渔业和渔村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年轻人对鱼类食品的疏远,进口鱼的增加,鱼价格的低迷,渔业后继者不足,渔业者的高龄化等问题。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缩写ESD)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培养其肩负重任之人的教育。[1] 在本研究中,着眼于渔村地域,希望能够明确ESD在探究渔村地域的可持续性中的意义。因此,作为具体的研究实例,考察以ESD的理念和视点为立足点的石卷市雄胜小学。[2] 特别是以雄胜小学的教师——德水博志指导的综合学习单元“贝类养殖体验活动”为中心进行分析。

一、背景:渔村地域的问题与现状

渔业和水产业作为重要的产业在支撑着国民生活。特别是,以地域产业为桥,将地域住民与地域自然环境相连接。德水博志的实践通过扇贝养殖体验活动,让孩子们认识到地域产业的重要性。在学校课堂中的“综合学习时间”学习关于地域的自然和产业,通过常年与地域渔民相协作的实践活动加深孩子们的认识,这都具有其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孩子们通过知识输入去认识渔业的重要性,而且是作为地域的一员,确切的感受到从事地域产业的本质,这对于灾后的重建以及孩子们作为地域活动的参与主体都存在其价值。

二、关于渔村复兴的ESD课题

(一)背景

渔村复兴相关的ESD课题与重要的产业相关联,能够改善和保全地区产业。ESD是在发挥渔村地区的特色基础上,加强学校与地区之间联系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的。作为ESD实践的焦点,并不仅仅是渔业的持续可能性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儿童作为地区未来的主人公全面接触地区文化等问题。学校内的学习,不应局限于教室内和学校,应与社区相连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渔村乃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二)现状

在小学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只停留在“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因ESD是一个新概念,教育者缺乏对其启发活动以及教育课程的定位的充分认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ESD教育也不能充分的渗透其中。实施ESD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且是地域居民的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才是ESD中持续可能性的本质上“相连”的意义。

(三)以雄胜小学ESD实践为例

在本研究中,研究方法主要是查阅相关文献,以德水博志的生涯为焦点,从德水博志的自身体验的叙述基础上,解读渔村地域的持续可能性。因此,采用Narrative approach中采访的研究方法。

单元《调查雄胜湾的贝类养殖和渔业复兴吧》的授课中,作为原创教材,充分利用雄胜镇盛产扇贝,牡蛎以及海藻的特点,将扇贝养殖教材化,构建了“故乡教育”的课程。另外,与雄胜镇的养殖业的自然条件相连,构建从地区出发的环境教育。德水实施了以养殖体验学习为基础,以“故乡教育”以及“环境教育”为支柱的课程,通过加深与地区人们的交流,给予学生思考故乡的现状乃至自然环境问题等课题。

德水在灾后的两年,面对儿童的关系性的丧失以及显著的学习意愿低下的倾向,学习热情低下,有轻易放弃的心理倾向。德水对受灾儿童实行自我灾害体验对象化的实践。

从自然系的环境教育出发,组织与地区持续可能性相关的课题的学习活动,这也是可以作为ESD实践的重要实例。特别是雄胜小学重新捕捉儿童与地区的关系,将活动的体验授课化,是作為考察ESD实践理想状态的一个好的例子。

ESD不仅仅对环境,也对社会、经济、文化都非常重视。但是,纵观学校的教学现场却并没有十分普及(五岛,2010)。关于其理由,在UNESCO school中指出“全体75%的教师都ESD都不能充分理解”(根据平成26年度UNESCO school的问卷调查得出)。

在ESD诞生以来,就有许多关于ESD与环境教育无异的批判声音。为了推进ESD对策的进行,UNESCO school提出了“现行实施ESD的学校现场,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活动等信息情报较少,针对现行的教学活动,成为附加课程的现象很多”、“在地区中建立ESD的学校、青年、NPO/NGO、企业、社会教育设施等多样的主体间的联系也并非易事”等课题。

从“人”的角度考虑投入到“创造持续可能的城镇”中,可以看成是德水博志实践活动的重要知识特点之一。所谓持续可能性的本质是指“能够在自然负担范围内很好的生存”(M)。[3] 其理由是,“今天,在学校思考和行动的人,是将来政策的决定者。并不仅仅只是长大”,在这里可以理解成,儿童作为未来的主人公,学校有必要强调学校教育系统的“持续可能性”的价值、意识等的引导作用。

人与人的关系状态中,“地区”与“学校”并不是“从属”关系,“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维持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有助于更好地维持地区的持续可能性。特别是,在渔村地区中少子化、高龄化、过疏化、后继者不足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探求持续可能性的ESD教育有必要强化地区内外的联系。作为以往的经验,虽然存在“地区内”的参与,但是却很难进行到“地区外”的社会参与。“参与”说到底,是以与成年人共同进行为前提,有必要进行儿童的主体的、积极的活动。

Mary John的“参与桥梁”的模型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儿童的变化不仅与“参与的质量”的发展不可分割,还实现了儿童的自我(self)的形成以及自律性(autonomy)的形成。[4]所谓的“共生”,不仅是与环境、自然间的共生,还包括了在地区复兴的参与过程中,儿童作为地区的一员,追求将雄胜与自己的未来的统一,也是“共生”的表现。

受灾的孩子们处于与周围环境切断的状态下,如何回到“原本”的“自我”是一个急切的课题。对此,“学习”应该是基本的“自我探索”。[5]

教育并不是为了迎合社会,应该是接受教育的个体去创造社会,逐渐向这样的教育进行转换。教育的目标并不是来自儿童的外部,而是让儿童掌握对自身的反省能力,并且能够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在受灾儿童看来“持续可能性”是什么,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是德水实践研究的意义之一。对于受灾儿童来说“学习能力”的本质是什么,在学校ESD实践活动中的“学习能力”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德水的实践都实现了具体化。

对于复兴教育以及提高学力政策的问题,德水也说到以下几点。

笔者:“同样是东北受灾地区的岩手县,其教育委员会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以提高数学和英语的学习能力作为主要的目标。德水老师您对这种举措有什么看法吗?”

德水:“在学校教育现场下达复兴教育和提高学习能力两个重要的政策,对教师和孩子们来说都是负担。另外,提高孩子们的算数和英语的学习能力并不能解决受灾地区儿童的丧失感等问题。我并不是在否定提高学习能力政策,但是必须去探寻学习能力的本质。我的教育实践中,首先是优先受灾儿童想学的事物,以及优先治愈受灾儿童的心理创伤和地区复兴的学习和综合学习的参与。以地区的复兴教材作为综合学习的核心,其结果是在年度末的标准学力检查(CRT)中,国语和算数与去年相比,2012年度的5年级学生提高了20%~25%的成绩。在综合学习中提高了学习社区知识的学习热情,其结果是也带动了学习国语和算数的热情。其理由是学习与生存达到了一致。”

统合多样科目的要素的infusion approach也是非常重要的。德水的实践中设置以儿童为中心,与发展持续可能性社会的活动相关联。另外也可以说融入了梅根提到的“长幼一体”的观点。大人和儿童成为一体共同解决问题,学校的定位并不仅仅是对知识探究的场所,而是与地区工作的大人相联系的场所。

ESD是立足于“创造未来的教育”作为目的,所谓“教育”如果不依据在“为了谁”、“为什么”的概念进行,那么很难与儿童自身的实际感受、生存的“持续可能性”相联结。

三、启示与展望

ESD的开展是有必要对环境、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文化等整体进行研究。特别是关于渔村地区中ESD的定位不仅仅是教育实践,更具有地区的再构建的意义。从雄胜小学可以看到学校教育的有限性,有必要对地区的关联性进行再思考。此外,在与日常生活相隔的概念中,教师很难认识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ESD的开展以及推进,不能仅仅交付给学校的教育,新的ESD的认识的产生也离不开地区每个人的经验知识的活用。

本研究的原创性在于探究渔村地区的持续可能性,并不是从人文地理和民俗学的角度,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对渔村地区的持续性进行研究。德水的实践中对ESD实践的考察,通过在雄胜中ESD实践的积累,这对于其他地区的学习活动开展而言,可以说能够成为地区乃至社会的持续可能发展的模型。

参考文献:

[1]五島敦子·関口知子(2010)『未来をつくる教育ESD―持続可能な多文化社会をめざして』明石書店

[2]徳水博志(2012)『被災地の復興を担う教育観への転換を「地域の復興なくして学校の再生はなし、学校の再生なくして地域の復興はなし」』『クレスコ』クレスコ編集委員会·全日本教職員組合編 12(3)(通号132)p14-17

[3]ピーター·M·センゲ(2014)『学習する学校―子ども·教員·親·地域で未來の学びを創造する』英治出版株式会社p.817

[4]Mary John.childron with special needs as casualties of a free market cultur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rens Rights,1993,p.18

[5]佐伯胖(1995)「文化的実践への参加としての学習」『シリーズ学びと文化1 学びへの誘い』東京大学出版会

作者简介:

叶雅文(1990-),女,汉族,广东韶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与教学论,ESD,环境教育,地域与学校协作,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儿童的社会参与。

猜你喜欢

渔村儿童活动
“活动随手拍”
渔家
City of Dreams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意料之中的结果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