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1998至2013年南充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特征分析
2017-10-20陈桂英
陈桂英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7.25.228
摘 要:基于南充市1998、2002、2008和2013年人口数据, 运用GIS技术从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重心等方面对南充人口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表明:(1)南充市人口持续增长,但各区县增长速度表现不一,主城区总体1988—2013年人口均增长快速,而远城区的人口在2002—2008年增长最为快速;(2)人口密度在地域上有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南充市中心城区人口最为密集,环绕中心城区相对稀疏;(3)南充市人口重心随时间变化,而且变动的距离有长短之分,变动方向大致是从北向东南,再向南;(4)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GIS 南充市 人口分布 人口密度 人口重心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9(a)-0228-02
人口分布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等)的分布等。自然环境条件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衡量人口分布状况的指标通常有人口密度、人口分布重心、人口潜力等。其中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现人口分布最主要的形式和衡量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主要指标。胡焕庸绘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的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这条界线就是中国人口分布的“胡焕庸線”(简称胡线)。韩光辉和陈喜波利用有关年份的统计资料,客观地展示了1964、1982和1996年中国人口资源的空间分布结果特征。韩惠等利用中国第4次人口普查资料及基于GIS的人口信息系统,通过中国人口密度图,论证了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并分析了成因。另外还有很多文献也用人口密度来研究人口分布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研究者和决策者面临着如何尽可能的去表现真实世界人口空间分布的挑战。
本文利用南充市1998—2013年的人口数据,分析南充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动情况,更好地反映区域内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人口分布变化的重要信息,说明了各地区人口分布的地理差异,以对南充市人口空间分布基本规律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制订南充市地区人口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30°35′N~31°51′N、东经105°27′E~106°58′E之间。南北跨度165km,东西跨度143km。东邻达州市,南连广安市,西与遂宁市、绵阳市接壤,北与广元市、巴中市毗邻。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浅丘平坝、中丘中谷、高丘低山类型大体各占1/3。南充市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热水主要分布于农作物生长区;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日照时间处于1200~1500h;年降雨量1100mm。南充市境内主要的河流有嘉陵江、西充河、虹溪河、东河、清溪河、枸溪河、白溪河、螺溪河,均属于长江流域。南充市辖3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阆中市,南充市人民政府驻顺庆区。总人口759.64万,幅员面积12494km2。
2 材料与处理
2.1 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文所采用人口数据是来源于中国知网年鉴,统计时间分别为1998、2002、2008和2013年。南充市市辖区及各区县级划分图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用ARCGIS的ARCMAP环境对南充市地图进行地理配准和矢量化,再以区和县为单位建立多边形图层。将Excel表格录入1998、2002、2008和2013年的相关人口数据,然后跟建立的具有属性的多边形进行具有相同字段的属性连接。以ARCGIS为技术平台,采用重心模型方法,根据南充市各区县2013、2008、2002和1998年末人口数据,计算人口密度并绘制专题地图和专题图表。
2.2 分析方法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现人口分布最主要形式和衡量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主要指标,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人口密度掩盖了所计算范围的内部差异,考虑的范围越小人口密度就越能反映出人口分布的真实情况。在ARCGIS中,人口数据和行政区划相关联,并用ARCMAP自动生成面积,计算获得南充市各区县人口密度分布状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口密度
1998年以来南充市的9个区县表现出不同的增长趋势,1998年全市人口密度为572人/km2,2013年全市人口密度则上升为610人/km2,上升了3.25%,同期,即1988—2013年南充市人口密度为259人/km2,各县人口密度为185人/km2南充市市区内总增长较快,而各县的总增长较慢。1998—2013年来,人口密度最大的都在南充市主城区(顺庆区)内,2013年人口密度达到1272人/km2,是人口密集区,虽然面积较小,但经济发达,而且是行政中心,所以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这样的居住地,环境舒适,水源可靠,最重要的是工业化高度发达,能创造更大的价值。顺庆区作为南充市的主城区,经济的总额不仅一直居于首位,而且增长快速,可见人口密集区与工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其次人口密度较少的是高坪区、嘉陵区,人口密度较小的则在西充县,南部县一带,而其余的阆中市、蓬安县、营山县人口密度及其增长则相对适中。
1998—2013年南充市各区县的人口增长率均不一样,1998—2002年增长最多的为仪陇县,增长率为1.58%,高坪区增长率为1.19%,而地广人稀的西充县则呈现负增长,增长率为-1.45%,即人口减少;2002—2008年增长最多的为仪陇县和营山县,增长率分别为4.32%和3.21%,2008—2013年增长最多的是顺庆区和南部县,往年增加较多的仪陇县也依然持增长态势,而西充县在比较之下则依然显得增长较少。
3.2 人口重心
将南充市各区县的国土面积和各区县的几何中心坐标带入重心模型中,计算得出,南充市各区县人口重心在一直移动,1998—2002年移动了334.003m,2002—2008年移动了728.767m,2008—2013年移动了149.006m。在总的趋势上,人口重心位于南充市高坪区附近,一直南部县内移动,即从北向东南,再从东南方向向南移动,重心移动距离和速度都比较平稳,没有很大的波动期。南充市的几何中心位于营山县内,可见地域的几何中心与人口重心不重合,这说明南充市15年来人口分布一直处在不均衡状态,受到自然环境、历史因素、规划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形成了如今的人口分布格局——人口密度南方高于北方,西方高于东方。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探讨了1998年以来南充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1)1998—2013年南充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人口的绝对数量增长很快,但是增长速度较缓,南充市各区县的增长速度不一。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因素,尤其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经济发展得快,自然对人口形成了一种吸引力和凝聚力。
(2)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人口分布的拉动条件,所以在考虑人口分布时,可以多从加快工业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以缩小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
(3)由以上的数据可知,南充市的人口在将来还是会呈上升趋势,而且南充市及南充市市区内依然会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人口密度的变化会对区域发展产生不同的效应,所以在制定政策方面可以尽量考虑各地的优势,将各区县的优势最大化,从而让各地得到更好的发展,改善人口密度和人口重心。
参考文献
[1] 胡焕庸.论中国人口之分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522-921.
[2] 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北京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3] 祝卓.人口地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 余路,张善俞.近年来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5):10-14.
[5] Han Guang-hui,Chen Xi-bo.The Spatial Structure,Variety Trend,Questions and Answers of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 in Recent 30 Years[J].Population & Economics,1999(6):39-45.
[6] Hu Huan-yong.The Distribution,Regionalizationand Prospect of China's Population[J].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90,45(2):139-145.
[7] 吕安民,李成名.人口密度的空间连续分布模型[J].测绘学报,2003,32(4):344-346.
[8] 王英安,岳天祥.基于格网生成方法的山东省人口密度空間分布模型[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4,30(3):91-92.
[9] 李仪俊.试论我国的人口集中[J].人口学刊,1984(3):36-41.
[10]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