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以及不同骨量的糖尿病患者之间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的分布差异
2017-10-20葛光岩
葛光岩
【摘要】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以及不同骨量糖尿病患者之间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的分布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5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同期体检的5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连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两组进行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检测, 并分析比较不同骨量糖尿病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分布情况, 及VDR基因型与骨量变化的关系。结果 维生素D受体基因结果可分为Aa、AA、aa等3个型号。观察组VDR基因型:Aa型19例(33.93%), AA型5例(8.93%), aa型32例(57.14%);对照组VDR基因型:Aa型20例(35.71%), AA型6例(10.71%), aa型30例
(53.57%)。两组VDR基因型分布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6例糖尿病患者中, 骨量正常患者23例(41.07%), 骨量减少患者15例(26.79%), 骨质疏松患者18例(32.14%)。不同骨量糖尿病患者各部位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VDR基因中, Aa、AA、aa基因各部位骨密度呈下降趋势, 不同基因型骨密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骨量减少患者a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骨量正常患者, 而Aa基因型频率又低于骨量正常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分布对比健康人群无明显差异;而糖尿病患者对应Apal酶切位点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与患者骨质疏松存在必然关系。
【关键词】 骨质疏松;糖尿病;维生素D受体基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7.038
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且骨质疏松症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率较高;现目前, 对糖尿病患者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的研究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 尚不明确[1]。本次研究, 对本院2015年12月~2017年2月收治的5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的分布差异, 为筛选出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等高危人群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7年2月收治的56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 其中男35例, 女21例, 年龄42~75岁, 平均年龄(58.5±16.5)岁;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24例, 2型糖尿患者32例, 其中骨質疏松18例, 骨量减少15例;另选同期本院体检的56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34例, 女22例, 年龄40~71岁, 平均年龄(55.5±15.5)岁。两组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①维生素D基因受体检测;引物设计、合成:上游引物5, -CAG ATG AGG GAG GAC AGC GAA-3;下游引物5, -GCA ACT CCT GTC GGT CAT GAG TC-3。②全血DNA抽取, 15 g/L抗凝全血250 μl, 抽提两组人员DNA, 将其置于-20℃环境中保存。扩增产物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5 μl, 运用2.5 U TaqI或5 U Apal酶切, 采用37℃ Apal水浴保温2 h。反应终止后, 产物经15 g/L(Apal)琼脂糖凝胶电泳, 溴化乙啶染色, 采用凝胶图像分析系统分析。
1. 3 观察指标 ①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分布情况;②不同骨量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分布情况分析。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多行多列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多行多列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VDR基因Apa I酶切结果 维生素D受体基因结果可分为Aa、AA、aa等3个型号。观察组VDR基因型:Aa型19例(33.93%), AA型5例(8.93%), aa型32例(57.14%);对照组VDR基因型:Aa型20例(35.71%), AA型6例(10.71%), aa型30例(53.57%)。两组VDR基因型分布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糖尿病患者不同骨量患者各部位骨密度比较 56例糖尿病患者中, 骨量正常患者23例(41.07%), 骨量减少患者15例(26.79%), 骨质疏松患者18例(32.14%)。不同骨量糖尿病患者各部位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糖尿病患者VDR基因型与骨量变化关系分析 糖尿病患者VDR基因中, AA、Aa、aa基因各部位骨密度呈下降趋势, 不同基因型骨密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骨量减少患者a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骨量正常患者, 而Aa基因型频率又低于骨量正常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且骨质疏松症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率较高;现目前, 对糖尿病患者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的研究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 尚不明确。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 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却, 可能与钙、维生素D或胰岛素缺乏及遗传基因等有关[2]。
目前研究显示, 雌激素受体、维生素D受体基因等基因多态性与患者骨密度、骨量存在一定关系。本次研究显示, 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据有关报道显示,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与骨密度之间存在必要联系, 维生素D受体基因其对骨密度的影响是家族遗传的75%~85%;对于绝经妇女的一般资料显示:AA、 Aa、aa、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正常女性较高[3-7]。
根据本次研究对本院收治的5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的糖尿病患者a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糖尿病患者(P<0.05), 而Aa基因频率相比又低于骨量正常糖尿病患者, 因此维生素D受体基因与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存在必然关系。
综上所述, 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分布对比健康人群无明显差异;而糖尿病患者对应Apal酶切位点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与患者骨质疏松存在必然关系。
参考文献
[1] 赵金方, 汪志远, 刘永林, 等. 维生素D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6, 32(10):808-813.
[2] 陈隽, 李裕华, 张莉萍, 等. 老年女性糖尿病骨质疏松症VDR基因与血清BGP的变化. 重庆医学, 2004, 33(3):406-407.
[3] 马秀萍, 景雅莉, 秦伟, 等.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骨密度的关系(英文).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2001, 114(11):1213-1215.
[4] 邢丹, 马信龙, 马剑雄, 等. 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 Ⅰ、Aoa Ⅰ、Taq Ⅰ、Fok Ⅰ和Cdx-2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相关性的Meta分析.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3, 6(2):165-173.
[5] 顾洁梅, 何进卫, 肖文金, 等. 维生素D受体基因和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低骨量的关系.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0, 3(3):171-177.
[6] 陈东麟, 王毅祯. 观察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以及不同骨量的糖尿病患者之间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的分布差异. 医学信息, 2015, 28(52):264.
[7] 李进, 金美娟, 黄璟, 等. 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表型和骨量变化与维生素D受体的关系. 中国基层医药, 2016, 23(14):2098-2102.
[收稿日期:2017-05-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