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历史复习中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2017-10-20刘莉
刘莉
作为一名一线高三历史教师,我几乎做遍了历年的高考试题,从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历史高考题的新、活。那么如何让同学们能更好地适应高考,在众多的知识点中更好地把握重点知识呢?这就需要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纵观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可知,高考历史试题考查内容广泛,形式灵活,这就对同学们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同学们通过训练培养较高的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通过对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我发现虽然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在高考中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往往是以情境材料的形式出现的,这就要求同学们首先要能读懂材料,然后再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去答题,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结合。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筛选习题,以训练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时间、习惯、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同学们往往在复习中只注重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缺乏广泛阅读和史证意识。故很多同学在解题中,因对题目材料和问题理解存在偏差而取得了较低的分数。可见,平时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高考历史的考点众多,如何在众多的知识点中突出对重点知识的复习?又如何能够通过日常的习题训练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应试能力?下面以“科举制”这一知识点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浅显看法。
【例题】
科举制的兴起和改革都发生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学习时需全面了解,切不可妄加揣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試(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第(1)题第一问要求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对此同学们比较容易回答,该问得分率较高。但对于通过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这一问同学们的失分率较高。很少有同学能通过对比来说明科举制的进步性,大都是背诵教材中的知识点,这样就割裂了材料和教材的联系。
第(2)题,同学们在回答时往往归纳得不完整,缺乏对科举制度的总体把握,泛泛而谈,简单表述。
回答第(3)题时,很多同学不能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有的还不能抛开材料来答题。
总体来看,同学们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缺乏广泛阅读的意识,没有掌握客观历史事实的基本方法,这与我们平时教学联系生活不够、研究性学习没有落到实处有一定关系。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不仅要对高考知识点进行梳理,而且要选择较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阅读,要在阅读中思考,探索出有效的答题方法和技巧。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掌握教材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做题的准确率,提高对高考的应试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