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鼻病奥秘,勇攀学术高峰——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张罗教授

2017-10-2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赵之玥供稿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首都医科大学教授病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赵之玥 供稿)

·名师·

探索鼻病奥秘,勇攀学术高峰——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张罗教授

【编者按】 张罗,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进入首都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学习,1993年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工作。1995年起师从中国工程院韩德民院士,从事慢性鼻病的临床研究工作,2000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01至2003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生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是北京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同仁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育部耳鼻咽喉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鼻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副院长,是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卫计委变态反应科临床重点专科和北京市医管局重点医学专业负责人,兼任比利时根特大学上呼吸道研究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以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为代表的鼻黏膜炎性病变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74篇,其中,英文论文126篇。合作副主编《过敏性鼻炎》第2版等专著8部。担任全国高等学校第九轮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9版)主编和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副主编。主持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三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20项,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等人才项目13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十佳提名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研技术管理专家、北京市五四奖章标兵和北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现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副主编。兼任中央保健委员会第三、四届中央保健会诊专家。是国际鼻部炎症和过敏科学学会候任主席、世界过敏反应科学组织和国际过敏科学执委会委员、第17届亚洲鼻科学论坛主席。近年来先后九次受邀担任国际慢性鼻病诊疗指南类文件的撰稿人。

张罗教授祖籍浙江温州,出生于北京。1993年,张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重点科室——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选中,成为一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1995年,他考取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正式师从中国工程院韩德民院士,后以出色的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免试进入博士阶段学习。读博期间,一次短暂的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震撼了张罗教授的内心:在会上,中国耳鼻咽喉科学者不仅鲜有发言机会,甚至难以听懂某些议题。正是看到我国耳鼻咽喉科学者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尽管在博士毕业后,张罗教授很快被任命为北京同仁医院鼻科的副主任,成为院内最年轻的中层干部之一,他还是决定暂时放弃国内较为安逸平静的工作条件,前往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生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初到异国,张罗教授不仅感受到了中国在学术领域同世界的水平差距,也体会到了外国专家对中国学者的轻视。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不能达到既定的水平,那么你的能力就会被质疑,因此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能拿出让人信服的科研成果。经过两年的刻苦钻研,张罗教授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他在业界权威期刊JournalofPhysiology上发表了2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面对随后而来的优越工作和生活条件,张罗教授坚持回国,力求将所学到的前沿知识用于国内的疾病治疗上,立志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祖国临床科研事业当中。

回国后,张罗教授致力于慢性鼻病的临床研究,35岁成为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36岁成为主任医师、38岁成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42岁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43岁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在国外的经历让他清晰地认识到我国与世界顶尖水平之间存在各方面的差距。因此,张罗教授从未停止过对医学乃至科学世界的探索,看文献也成了他最大的爱好之一。平日里,张罗教授仔细学习并保存全文的文献多达5 100余篇,即便是在开工作会议时,他的笔记本电脑上也永远会打开着英文文献,看到优秀的文献他也会和学生及同事分享。是否第一时间发现研究领域内最新的文献?是否及时关注到学科的最新进展?这些看似无意的话题实则都是张罗教授和他的学生们经常暗暗较量和相互学习的方式,大家私下称张罗教授为“狮子”,这一方面表明学生们在老师面前甘拜下风,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张罗教授的尊敬与崇拜。

1 研究成果走向世界

“好医生不仅要能治病救人,还要努力通过临床科研推进医学学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的病人受益,才能代表中国医生的水平,并在国际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张罗

在美国深造期间,张罗教授接触到了国际上对呼吸道纤毛的前沿研究。回国后,他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发出国内第一套高速相机上呼吸道纤毛成像系统。并通过建立高速数字化视频图像分析平台,发现了呼吸道纤毛摆动规律,阐明了纤毛运动的调控机制,进而明确了常用药物能保护鼻腔纤毛运动功能的最佳浓度,解决了鼻内用药的浓度试验难题。对于鼻黏膜炎性反应的一系列基础研究也是张罗团队的一大亮点,对于这些研究,张罗教授坦言有些人是不理解的,毕竟遗传、免疫等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距甚远。但是张罗教授指出,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只要是有助于我们认识这种疾病,就应该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这其中基础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明确疾病的机制后,才能进一步考虑如何缓解疾病对病人的伤害。

过敏性鼻炎是青少年中的多发病,张罗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对过敏性鼻炎的问卷调查研究,在我国11个中心城市进行了10万份电话问卷调查,完成了我国第一个过敏性鼻炎的大样本全国流行病学调查,首次回答出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患有过敏性鼻炎,生活情况如何等问题。该项研究于2009年在InternationalAchievesofAllergyandImmunology期刊发表,填补了我国在过敏性鼻炎流行病学研究上的空白。通过张罗团队的调查显示,我国过敏性鼻炎患病率达11.2%,明确了螨虫是主要过敏原。

完成上述流行病学研究后,张罗教授带领团队又针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发起了冲击,开创了一项新的疗法——集群免疫治疗。免疫治疗1911年诞生于英国,目前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免疫治疗要求病人在长达2~3年的时间里,每周到医院打一针,剂量由小到大,浓度由低到高,逐渐攀升,实际上真正能坚持到底的病人并不多。为适应中国病人的迫切需求,张罗教授开始尝试缩短治疗周期,减轻病人反复就医的负担,最终将第3个月后的治疗从每周一针降到了每1~2个月一针,疗效和安全性与常规治疗没有差异,大幅度节省了病人的时间和开销。目前,该疗法已经推广到全国的过敏性鼻炎治疗当中,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入选英美两国出版的免疫治疗指南,这篇文章更是英国指南中近200篇参考文献中唯一一篇来自中国大陆的文献。德国海德堡大学Pfaar教授更是认为此项治疗方法“风险-效益均衡、快速显效,可作为皮下免疫治疗的新方式,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在21世纪临床推广”。

这些成绩让张罗教授首次成为世界过敏反应科学组织中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委员,并受邀加入到新版疾病诊疗指南的撰写工作中,这代表西方学者对中国过敏反应学科医生研究水平的认可。“中国医生有这么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科研上国家又给予了这么大的投入,我们没有理由不拿出具备世界水准的科研成果,没有理由不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实力。”张罗说。

2 打造世界一流团队

“追求是有不同层次的,就好比两个人,一个人的目标是攀登珠穆朗玛峰,而另一个人想要爬上北京的香山,那么他们需要付出的努力、所做的准备工作都是完全不同的。也许,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最终没能顺利登顶,而登香山的人顺利完成了目标,但谁也不会认为前者的实力不如后者。”

——张罗

每个人、每个团队都应设定一个理想的奋斗目标,确定后就要坚持不懈地向目标前进。合理目标的设定会显著影响个人及团队的发展空间、发展动力、发展前景以及所要付出的努力。张罗教授始终把打造国际顶尖水平的鼻病研究团队作为自己和团队的发展目标。

明确了团队目标,就要让团队成员为之共同努力。张罗教授说“要让大家相互竞争又通力合作的重要前提是保证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和团队整体发展方向完全一致。”作为团队带头人,张罗教授对团队成员尤其是年轻医生要求很严格,他计划用10~15年的时间在团队中培养至少2~3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要求每个人熟悉掌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国际最新进展,同时参与出国进修、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参加学术会议并且要阅读大量专业文献。当然,他提出的要求自己要首先做到。他努力做一名快跑的领头羊,他阅览最多的文献,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开拓最广的科研思路。同时他更希望能有学生比自己跑得更快,因为“打造国际一流团队”的目标是一场接力赛跑。

要打造世界一流的鼻病团队,首先就要登上世界舞台,了解国际顶尖研究机构的水平与高度。因此,走国际路线,让每位成员拥有国际视野,到国际大舞台上和国际同行竞争是张罗研究团队的共识。为此,团队会为每位成员创造条件,争取到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长期进修的机会,支持和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专家同道交流。世界过敏反应科学组织(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WAO)是过敏科学领域顶尖的权威学术组织,张罗教授担任该组织执行委员兼任教育和交流理事会理事及青年委员会高级顾问(Senior advisor),这也是中国鼻科学者首次担任这一职务。通过这个平台,张罗教授推荐团队中的年轻骨干娄鸿飞、张媛、郑铭医生担任该组织青年委员会共同主席,让他们能在广阔的世界学术舞台上与各国青年才俊一比高下。由于出色的科研能力与业务水平,张罗团队的年轻人很快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其中,娄鸿飞医生在超过青年委员年龄后,顺利成为WAO免疫治疗和免疫调节理事会理事,并成功推荐了团队中更年轻的医生接替自己成为青年委员。

目前,张罗教授带领的同仁鼻病团队是鼻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创新团队,与比利时根特大学上呼吸道实验室共建联合实验室,与瑞士哮喘研究所和比利时根特大学等一系列国际顶尖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向外看、走出去的思路,让张罗鼻病研究团队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近两年他已九次受邀担任国际疾病诊疗指南撰稿人,四次受邀发表英文综述。然而这并不是张罗教授团队的最终目标,他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中国鼻科学者能够拥有足够的实力,成为国际疾病指南的主导者。

3 用心对待每一位病人

“通过我的努力可以给病人带来很微小的贡献,我能看到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的幸福,这就是我做医生最幸福美好的时刻。”

——张罗

一名医生最终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取决于他对病人疾苦的理解有多少、对解除病人病痛的责任感有多少。对此,张罗教授对治病有着更深的理解,换位思考是他的从医理念。

张罗教授认为,医生要从内心里真正理解病人的痛苦。他在门诊时,有很多细微的习惯。比如与病人交流时会摘掉口罩,他认为这是对病人最起码的尊重。再比如他不会直呼病人的名字,让病人意识到与医生可以互相尊重并信任。他说“当病人站在你面前的那一刻,你就应该想到他可能是大半夜去排队挂号,他在被疾病折磨后,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而我们必须要学会感受病人的痛苦,然后尽自己的力量提供帮助,能让病人感受到关心和理解是最起码的要求。”在带学生出诊时,有些学生对病人的冷漠令他难以接受,这时,张罗教授会把学生叫到面前严肃地批评,他希望更多的医护工作者能够通过这些小小的举动获得病人的理解和信任,不仅用医术去治病,更要用心去治疗。

从平凡的临床工作中步步走来,以敏锐的科学嗅觉开拓进取,以前沿的科研成果走向世界,以精湛的医疗技术造福病人,张罗教授就这样在引领中国鼻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前行,他希望能够通过自身和团队有限的力量,让更多鼻病病人得到福音,将我国鼻科学的发展带上更高的台阶,最终引领世界鼻科学的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赵之玥 供稿)

时间:2017-10-14 16∶2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662.R.20171014.1629.048.html

10.3969/j.issn.1006-7795.2017.05.029]

编辑 陈瑞芳

猜你喜欢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病人
谁是病人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
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
病人膏育
预防医学专业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研究——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