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定友:倚天铸剑

2017-10-20杜树

金秋 2017年13期
关键词:型号研制火箭

文/杜树

叶定友:倚天铸剑

文/杜树

叶定友,我国著名固体运载火箭发动机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7岁的叶定友老骥伏枥,与时俱进,心与火箭共向长天。

结缘航天

1940年,叶定友出生在浙江温岭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以旧式农民少有的开明与远见,凭着贫寒家境,供儿子上学。也许是江南钟灵毓秀的山水孕育了他,聪颖好学的叶定友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初中毕业,父亲再无力供他上学,还是族中亲戚、学校老师多次游说,这孩子有前途,辍学太可惜,父亲才咬牙送他到县城读高中,叶定友靠助学金和勤工俭学读完高中,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上西北工业大学,是当年免试保送的三名学生之一。

入校第二年,学校组建八系即宇航学院。作为我国最早航天专业人才摇篮之一,叶定友幸运地成为学院第一批学子。随后的入系教育让他激动不已:“你们今后驾驭的,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高技术武器,来不得半点虚妄和狂热……你们即将从事的事业,是一项光荣的事业,要做好扎根深山、吃苦、甘当无名英雄的思想准备!”追忆那些被岁月洗蚀得有些斑驳的往事,叶定友记得年少的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幻想与激情:“由于是培养航天技术专业人才,加上那个年代特殊政治背景,八系选拔人才非常苛刻,今天看来甚至有点不近情理。根据要求,上课时的笔记不允许带回宿舍。大家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

叶定友五年大学,完全靠国家助学金和勤工俭学读下来,上大学他家里只花了16元钱。“是国家给了我一个农民儿子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机会。”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朴实感恩之情,激励叶定友抓住一切机会汲取知识,只为将来一展宏图、报效祖国。

1963年,23岁的叶定友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成绩优异,加上在校期间一直担任系团支部书记,毕业时他完全有机会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位于蜀中小城泸州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固体发动机研究所(航天科技四院前身)。从此,叶定友锁定为之奋斗终生无怨无悔的人生目标,将自己命运荣辱永远地与共和国航天事业联系在一起。

精铸神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导弹武器固体化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代表世界现役装备最高水平,国外技术封锁壁垒森严。同叶定友一样,集结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优秀科技人员,不畏艰险地迈开中国航天固体事业自力更生、自主研制通天之路。

参加工作不久,叶定友便承担我国某型号研制任务。该型号发动机是当时国内直径最大、推力最大、加速度最大的固体火箭助推器,设计大量引入新技术。由于无可借鉴经验,一切从零开始。

这是场淬火考验!狭窄斗室,几个年轻人以床当桌,用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通宵达旦计算着成千上万数据,盛夏一头扎进图书馆,窝窝头带科技资料一块啃;隆冬顶着朔风,在滴水成冰严寒里,猫在实验室不知不觉就一通宵。共同奋斗的欢乐忧愁谱写出收获凯歌,研制工作扎扎实实一步步向前推进。

叶定友至今清楚记得,他主持设计的型号飞行试验前夕,自己有幸代表四院试验队随试验大队和领导到北京,向周总理汇报试验准备情况。重病在身的总理详细询问研制和试验准备情况,细微枝节也不放过。汇报持续整整四小时,吃饭时,总理反复叮嘱,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指示,成为叶定友忠诚实践的标杆。

内蒙古大青山下,叶定友度过风华正茂20年。北国呼啸的山风虽将江南少年肌肤吹得黧黑,同时将他锻造得坚忍执著,叶定友由技术员,成长为工程组副组长、组长,设计室副主任、主任,总体设计所副所长、所长。见证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历程,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白手起家第一代发动机研制中,他负责并参与完成多种型号研制。其中,某型号研制中,他率先设计一种新型药柱,解决多项关键技术,产品飞行试验圆满成功。在参与和组织研制返回式卫星变轨制动发动机过程中,他带领课题组解决高空可靠点火等关键技术,保证卫星次次回收成功。该发动机及其改进型,先后十多次用于返回式卫星,顺利回收我国十多颗卫星,被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质量银奖。

一次发动机装药,谁也搞不清浇注罐里发动机到位没有,节骨眼上,叶定友二话不说,冒着生命危险爬进六七米深罐底,刺鼻气味一下将他熏晕过去,大伙将他拉到医院抢救半个多小时,醒来他第一句就问:“发动机到位没?”“拼命三郎”雅号不胫而走。

他担任主任设计师的某型号发动机,首次采用新型药型、新结构复合材料壳体、新型推力可控喷管和新研制性能优良推进剂等新技术,多次试车成功。新技术突破为后续型号研制奠定良好基础。

心系国防

20世纪80年代中,我国第二代新型固体导弹正式立项研制,意味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应用。1984年9月,叶定友走马上任已建成全国最大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的四院西安新基地副院长,分管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工作,兼任新型导弹发动机技术副总指挥。

新型导弹“先进精良”,发动机设计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给型号研制带来相当难度。新技术在我国属于首次应用,部分技术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

高起点决定“一代天骄”孕育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与攻关阵痛相伴而行。作为型号研制第一负责人,叶定友亲尝研制过程所有失败痛苦和成功欢欣。

他带领科技人员多次开展旷日持久攻关。攻关一线,总能看到他忙碌身影,讨论方案,听取意见,制定试验方案。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寒暑交替,十余项大型关键技术终于被一个个攻克,研制路上拦路虎被一一清除。四院人以13年心血、汗水甚至生命铸成倚天长剑,为建国50周年大阅兵,推出史上最具威慑力方阵。

性能先进精良固体发动机研制中,由于贡献突出,叶定友被国防科工委荣记一等功。他参与设计和组织研制的通信卫星远地点发动机改进型,在多颗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等型号发射中,均成功点火正常工作,准确无误将卫星推入准同步轨道,保持世界少有100%成功率,被国家授予质量金奖。他曾担任第一责任人和副总设计师的某型号系列发动机,在我军多次演习中发发成功,显示强大威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目光敏锐的叶定友和战友将目标锁定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性能固体运载火箭推进剂研究,开始我国新一代固体发动机预先研究和攻关工作。从实验室到工程扩大,从演示验证到型号研制再到飞行试验,研制工作异常艰辛一路挺进,多项关键技术突破,标志我国固体推进技术在部分领域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引领前沿

长期搞技术工作,叶定友对四院所有型号技术指标、参数,甚至每个型号进度、基本情况烂熟于心。不管工作多忙,他都挤时间大量研读国内外最新资料甚至英文原著。内外他都盯着,有关固体发动机的事,叶定友全能说出子丑寅卯,四院人管叶定友叫“固体事业活字典”。

几十年来,致力型号研制同时,叶定友一刻没放松对固体推进应用基础和发展方向研究。1984年,他在全国宇航学会推进技术年会发表报告《我国大型固体推进技术现状和展望》,引起很大反响,得到同行认同,起到专业发展导向作用。1989年完成《2000年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展目标和技术途径》研究,成为四院和整个航天领域制定“八五”“九五”预研规划支撑材料。1999年,他担任总装备部科技委火箭发动机和固体推进剂专业组组长,主持完成“十五”乃至未来更长时间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编制预研指南,指导专业进一步发展。固体发动机总体设计中,他提出优化方法和参数选取原则,实际中被采用,他和两位同事起草研制程序被上升为国军标。他集合40年经验,对大量发动机故障模式、机理深入研究,写出多篇报告,提出相应对策,对研制过程故障诊断和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更让叶定友欣慰的是,多年来,他和他所在科研团队,靠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精神与超人智慧,始终站在我国固体推进技术发展前沿,不断实现新飞跃。为给中国火箭造一颗奔腾的“心”,他们殚精竭虑无怨无悔。

协同发展

他任院长9年间,四院年年完成国家下达军品任务,民品、三产、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特别是抓住国家“三线”调迁历史机遇,几届班子率万名职工十余年艰苦奋斗,在西安田王地区,建起一座崭新的军民结合型航天研制基地。这一全国重要航天研制基地,将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发挥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任职院长期间,围绕“以军立院,以民富院”发展战略,坚持“发展固体,加强民品,促进三产,提高效益,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总方针,一方面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扩大固体技术应用领域,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满足国防现代化需要;一方面强化开发力度,发挥总体优势,外引内联,使民品、三产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

在叶定友策划下,四院立足自身航天优势,以国民经济需要为牵引,将民品发展主攻方向定位于:航天技术转化应用、有机化工和机电产品为主攻方向。经过10多年奋斗,已形成增雨防冰雹火箭、油井压裂弹、橡胶密封件、挠性箭杆带、复合材料容器、PE保护膜、各种化工机械、高压容器和传感带及测控设备等,为航天技术和航天材料和平利用拓展广阔前景,取得可贵经济和社会效益。

与时俱进

叶定友1986年12月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11月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5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曾获航天奖,获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多次。发表论文、报告40多篇,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六项。

退出主要领导岗位,叶定友似乎更忙。曾作为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四院科技委主任、总装备部科技委火箭发动机与固体推进剂专业组组长和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他与同伴展开一系列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固体推进新技术、新概念和新领域研究。

被返聘为顾问,单位对他上下班时间并没严格要求,然而8年来,他从未享受“特权”,对待工作始终兢兢业业。早上5点半起床,6点外出锻炼,7点10分前吃完早餐,8点到单位,下午5点半回家……

坚持学习是叶定有退休后一个习惯,不仅每天关注国内外时政,坚持了解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已经77岁的叶定友笑呵呵地说:“不学习,怎么能与时俱进呢?”

为总结单位技术发展经验,让年轻人少走弯路,他参与组织完成《航天四院技术发展史》编写与印刷出版。牵头主编实践理论文集《固体发动机技术新进展》等。为培养更多年轻技术带头人,叶定友退休前兼职带硕士、博士研究生,直到2014年年底,最后一名博士生毕业才告别导师生活。

“我现在的工作是搞好自己身体,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叶老风趣地说。

猜你喜欢

型号研制火箭
航天型号批生产管理模式的思考
型号产品配套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航天型号全要素管理的初步实践
一种新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
XV-24A垂直起降验证机的研制与发展
一种轻型手摇绞磨的研制及应用
不同型号CTC/TDCS设备的互联互通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137Cs稳谱源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