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很多人都靠“截止日期”活着

2017-10-20

新传奇 2017年34期
关键词:心理学事情人生

为何很多人都靠“截止日期”活着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80%的大学生和86%的职场人都患有拖延症。50%的人不到“截止日期”,绝不开始工作。13%的人没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为何有这么多人都在靠“截止日期”四个字活着?

拖延是一种坏习惯,习惯养成需要2 1天,改掉习惯取决于你的意志力

拖延,其实是为了逃避

我们都喜欢设定一个截止日期,比如三个月之内减重20磅,在年末之前写完一本书,六个月之内英语达到可与人交流的水准……这些预期会发生的结果看起来十分诱人,所以我们一次次都选择制定截止日期而不是行动计划。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拖延症”。简·博克在《拖延心理学》中说:拖延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个时间管理的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你明知道这件事该干,但是你就是拖着不干,而拖着不干的同时,心中还有强烈的焦虑感和负罪感。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过于关注自己一时的情绪,是不懂得推迟满足感的一种表现,就像小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就非要马上得到不可一样,这样的做法会大大削弱一个人的自制力。

例如觉得自己不开心了,得放松一下,上上网;感觉有点小累,先看一集剧休息下……这样因为不自制而导致的拖延更容易把我们拉进“焦虑怪圈”。一边制定完美的计划,下定决心好好完成;一边玩着手机,一边心里又想着:“这次我得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然后焦虑开始加重,压力也逐渐加重,却又继续埋头玩手机。之后回顾自己所浪费的时间,陷入到已经无法挽回的焦虑与矛盾中。

总之,就是一边管不住自己,一边又嫌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好。

心理学实验表明,从长期角度上来讲,满足自己一时的情绪需求,会降低一个人的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想想因为玩乐休闲而拖延了工作后自己的负罪感和焦虑感就知道了。

还有一些人,面对那些需要极大脑力付出,或者有创造性想法的任务时,思路堵塞,拖延就会发生,他们往往想法多变,为了追求完美而拖延。

例如被称为“拖延史上一颗闪亮的明珠”的导演王家卫,《春光乍泄》拍了又拍,让演员忍无可忍,一度从阿根廷返回香港;《重庆森林》拍摄时,王家卫几个月拿不出一个剧本,害得一群演员每天眼巴巴“等米下锅”;《一代宗师》,前后筹备13年,拍摄又历经3年,被笑称为“一代失踪”。

然而大多数人的拖延,并不是因为苦思冥想追求完美。恰恰相反,他们往往喜欢拖延那些需要集中精力,深度思考的事情,而选择容易的、不需要思考的任务去做,简言之就是为了逃避。一生都在做没有挑战的事,所以也成了平庸的大多数。

有多少人靠“截止日期”活着

大学校园里流传着一种说法:“每天学习18个小时,每周学习7天,每学期学习1周。”

大学不像高中,压力和动力相对少了很多,于是为了推迟写论文,学生可以刷一整天微博,然后在论文截止日期前1天,跑去自习室通宵,在最后一分钟,以800米冲刺的速度跑到老师办公室把作业交上去。

有学生还总结出了一套“拖延哲学”:在截止日期前3个小时可以开始酝酿,前2个小时,往往都是思如泉涌、效率最高。而在这之前的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干点其他的事情,这才是对时间最高效的利用。真所谓,拖延癌晚期不自知,还为拖延找了一个完美的理由。

其实,人生很多事情不会告诉你哪一天截止,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TED(环球会议名称)中有一期关于拖延症的演讲。演讲者认为拖延症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截止日期的,拖延的影响会被限制在一定时期内;另一种拖延,是没有截止日期的。后者更不易被人察觉,也更少被谈论到,它在无声无息中折磨着人们,是大部分长期抑郁和悔恨的根源。

前段时间《朗读者》热播,很多人都被气质如兰、诗词信手拈来的董卿圈粉。却不知这么多年来她不管再忙,都会保持睡前读一个小时书的习惯,而诸如手机这样的电子设备,也从来不拿进卧室。她曾说:“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未来折扣”,是指当一件事离完成还剩下很多时间,那么这件事看上去就没有它实际上那么重要。很多事情是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的。这些事情开始就没有截止日期,直到你全情投入,才会有一点起色,看到一点进展。

而我们很多人都只愿意做速成的事,而不做对未来很重要的事。哪怕知道立刻去做件看似没有成效的事情,10年后就可以走上人生巅峰,也拖延着,最终没有成为那个想要成为的自己。

长期拖延让人有时候感觉自己只是生活的旁观者,沮丧的不是没有实现梦想,而是甚至还没有开始追寻梦想。

在国内外很多顶尖的互联网公司内部,都流传着“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法则。一旦有什么新的想法,会马上去执行,然后通过一次次迭代修正完善,绝不会论证到完美才开始做。战场刀枪无情,商业世界波诡云谲。有时候晚一步就是输了一场战争,错过一个时代。

如果说工作拖延尚可挽救,情感的拖延却可能造成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微博上有一个话题“你曾经因为拖延错过了什么?”回答五花八门,有一个回答却让人印象深刻:“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每次她叫我做点什么事,我都说等一会儿等一会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而我也错过了她。”

很多情感类节目中,大都是父母在世时,儿女很忙,一年见不到一面,直到父母去世了,儿女为从来没有陪父母好好说说话而在坟头痛哭流涕;有些人,快走到生命尽头,才为这辈子忙忙碌碌一心赚钱却从来没有好好旅行过而懊悔不已。

拖延是病,如何治愈

拖延除了展示出你内心深处的渴望以外没有任何意义,它甚至会拉大你和理想状态的距离。比如你打算写一本小说,实现你这个童年的梦想是如此意义重大,以至于你告诉自己要在年末之前完成它。

所以你立刻开始打字,头几天感觉鸡血满满。一段时间后,你偶尔写写,对你的计划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少。总是有可以让你分心的干扰存在,新的借口一个接一个。你觉得你自己可能要失败了,不久之后你就真的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是你仅仅依靠鸡血来推动自己的行动,而忽视了坎坷是存在的,坚持才是关键。

那么,该如何治疗拖延症?网上有一堆方法论:做好计划表,扔掉手机,苦心志饿体肤……如果按照这些方法长期执行,我们都会成为一个效率奇高、逼近完美的人。然而方法再多,大多数人都是陷入那种反反复复,无法根治长期拖延的状态中。

其实,通常拖延的主要原因是面对过长的待办清单而无从下手。你设置的目标越多,你就越难开始。你不知道该从哪儿开始,你也不知道要关注哪里。过长的待办清单会形成一种想要把这些事推迟到某一天去做的冲动。

所以,我们应该果断删除。清理你的待处理事情列表。清除垃圾,从而可以专注在一件事情上面。想要终结拖延,你要把事情简化到很轻松就可以开始。如果第一步都让你承受不住,你不会走得太远。

曾经有人按照可以活到80岁,把人生划成了无数个小方格,每过完一天就涂掉一格。人生几何,去日良多,涂掉一格少一格。我们需要好好看看这个生命日历,好好想想,我们真正在拖延的是什么?有什么事情是那个追求更好的自己想要去做的,如果要做,为什么一定是明天,而不是今天?不是现在、立刻、马上?

如果还不能彻底摆脱拖延症,至少也不要让拖延症彻底吞噬了你。

(《拖延心理学》简·博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扬子晚报》2 0 1 6.2.2 4等)

猜你喜欢

心理学事情人生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把事情写具体
独一无二的你
一级浪漫
好事情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