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足”与“满意”谈同义词辨析的角度 お
2017-10-19刘映婷
刘映婷
[摘要]通过对词语“满足”和“满意”的来源、构词法及构词语素的内涵进行考察发现,作为同义词的“满足”和“满意”所呈现的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别,缘于它们彼此不同的内部构造,而这些差别也反映在其各自历时演变的轨迹上。进而认为,在辨析同义词时,不能满足于“知其然”,而应“知其所以然”,立足历时的角度,研究其内部构造和发展演变。
[关键词]同义词;历时;构词
[中图分类号]H0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1010405
同义词辨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通常教师会在诸如一定的语境中几个同义词能否替换,替换前后意思有无发生变化等具体语境中辨析同义词,并由此总结出一套同义词辨析的角度与方法。但这样的同义词辨析只能解决留学生“知其然”的问题,还不能解决教学中面对的“所以然”的问题。探究同义词差异产生的原因背后往往折射出同义词的来源、构词法及构词语素的本义等关于同义词历时层面的问题。本文试以“满足”与“满意”为例对此展开探讨。
一、“满足”与“满意”的表意和用法差异
有关同义词“满足”和“满意”的辨析,已经有了较多且深入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大致相同。如,刘缙在《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中[1]归纳了二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一是“满足”侧重从需求角度来说;“满意”侧重从心愿角度来说;二是“满足”使动用法常见,如“满足需要”;“满意”没有使动用法。关于第一个差别,本文认为还不够完善,有必要作出补充。表示“××(感到很)满足”和“××(感到很)满意”的用法中的“满足”和“满意”,在这个意义上两词表意十分相近,既可以说“满足的笑脸”,也可以说“满意的笑脸”;既可以说“他对目前自己的现状感到很满足”,也可以说“他对目前自己的现状感到很满意”。對此种情况,留学生往往很难区别两个词语,常将它们混淆使用。对于它们在表意上该如何区别的问题,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此处不再赘述。本文重在句法层面对两词的差别进行论述,即:“满足”在这个意义上不大能直接带宾语,必须加上“于”,形成“满足于”来带宾语。当然,“满意”本身带宾语也不自然,但在“满意”前加上“很”、“非常”等程度副词,或否定副词“不”一类状语,“满意”带宾语就自由多了。若是前面没有这类状语,“满意”一般出现在比较句或用在周遍性否定句当中较自然。如:
他很/非常满意这个工作。
领导满意你,可是群众不满意你。
谁满意你这样马马虎虎地做事?
没有人满意他的工作。
下面将从同义词来源、构词法以及构词语素的本义等方面探析同义词“满足”和“满意”呈现上述差别的原因。
二、“满足”的意义及用法分析
“满足”与“满意”均可作动词性的复合词,又是动词中较特殊的一类心理动词,表示某种心理状态,可以受“比较”、“很”、“非常”等类程度副词修饰。“满足”与“满意”虽然都具有心理动词的性质,但作为复合词,其内部结构并不相同,由此呈现出来的动词的具体用法也不尽相同。
“满足”从构词法上来说,是由两个语素组成的复合词。“满”,《说文》曰:“盈溢也”,实指器物空间之满,因隐喻而生出抽象之“满”。如:
(1)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战国·孝经》)
而“足”,本指脚部。如:
(2)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说文》)
杨树达《释足篇》对“足”词义的演变发展有着精到的解释。他认为,由脚部到“足够充足”,是由脚移动后的停止与到达一定量之后的停止具有相似性而来。戴侗有云:“进止由足,因不行而谓之止”,因此由脚部到“足够充足”的过程亦是因隐喻而产生的引申之义,并不是字典上所说的假借。
(3)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 (《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4)杀所不足。 (《墨子·公输》)
(5)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由“满”和“足”均指一定量,达到此量即为“满”和“足”,这一实现过程即为“使之满”、“使之足”的过程。因此,二者又可由相关性引申出使动用法。古汉语中,“满”和“足”本不带宾语,为不及物动词,但在古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带使动宾语是普遍现象。如:
(6)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庄子·逍遥游》)
(7)抑为采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孟子·梁惠王上》)
由此不难发现,“满足”由达到器物空间之“满”而“止”引申为达到事物一定量之“满”而“止”,是扩大引申。“事物一定量”,是为万事万物对量的需求,达到此量即止。由此可以解釋上文刘缙所归纳的“满足”的意义侧重从需求角度来说的这一特点。其实,“满足”在古代汉语就偶有出现。经检索发现,它最早见于范晔《后汉书》“云当满足”一句。那时的“满”和“足”的各义项已经发育完全,动词、形容词的用法皆已出现。故“满足”的构词法称形容词并列或动词性并列均可。但不论动词还是形容词,均是谓词,故可称为谓词性并列(联合)。如:
(8)修戒修定修慧,修诸功德,常不清净,常不满足。 (《六朝·全梁文》)
(9)满足诸大愿,成就普贤乘。(《六朝·佛经》)
(10)若有满足之心,便不是弘。 (《北宋·语录》)
在这三句话中,一个是用否定副词“不”修饰动词“满足”;一个是 “满足”接宾语,表使动;一个是用“满足”修饰名词“心”,且用“之”连接,由此有理由认为,这两个“满足”已经凝固为一个动词性的复合词了。在这个复合词中,“满”和“足”只是两个语素。作为动词,“满足”所表示的意义是一个词的意义,而不是两个独立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语为主,一个字通常就是一个词,词语发展演变的趋势则是双音节化,这促使古汉语中许多意思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单音节语素常常一起组成双音节词语使用。这样,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就会渐渐脱落,词语的意义往往主要由另一个语素承担。这种状况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就成为一个个较为固定的双音节词,也由此也形成了现代汉语中一类重要的构词方式——联合式或称并列式,如“美丽”、“巨大”、“土地”、“休息”等。“满足”从构词法上来说,便是“满”和“足”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关系的复合词。古汉语中单独一个“满”或“足”就可以表达使动用法“使之满”或“使之足”,发展到现代汉语,则常常使用双音节词“满足”。如:
(11)提高生产,满足人民的需要。 (《现代汉语词典》)
(12)技术室满足了小许的要求,批准他参加试验小组。 (《现代汉语八百词》)
本文认为,“满足”的使动用法源于其构词语素,是现代汉语的同义语素并列复合词“满足”继承了其构词语素在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这一用法因受汉语词汇发展双音节化趋势的影响,渐渐由双音节复合词“满足”来承担,使动用法便在词典“满足”的义项当中固定下来。但仔细观察后发现,“满足”后面所接宾语并非全是使动用法。例如:
(13)他从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
(14)1977年以后,李嘉诚不再满足于塑胶制品的生产,而是把房地产开发当成主要的发展项目。
这是词典中“满足”的另一个义项,与“满意”意思相近,表示 “感到已经足够了”。“于”是文言保留在现汉中的一类词,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满足于”翻译成现汉就是“对……(感到)满足”,有时也直接用这个结构表达。例如:
(15)他是如此关心世界的未来,以致永远不会对现状感到满足。
就“滿足”而言,两个动词语素联合经常连用和意义上的切合,使得它凝固为一个复合词。从整体上讲,“满足”已成了一个独立的动词,具备了一般动词的性质,所表现出来的语法功能当然只能作为一个动词所具有的语法功能。比如,组成动宾结构,用来支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这就是复合词“满足”后面能带宾语的语法基础。
论证后发现,“满足”后面接名词或名词短语形成的动宾组合存在两种情况,二者不仅在表意上有区别,其内部结构也不尽相同。最常见到的一类,是“满足”后面直接带使动宾语,其内部语法关系是引入受词;当“满足”表示“感到已经足够了”时,“满足”接宾语不是必然的,这时“满足”接宾语,为区别“满足”的使动用法就需要借助文言词“于”引入,作为心理动词“满足”的对象,通常“于”引进的成分还可以把它视作补语。因为,汉语是一种没有嚴格意义上的词形变化的语言,虚词正是汉语表达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用加“于”的方式区别“满足”带宾语内部两种不同的语法关系,正是汉语这门语言内部自足性的表现之一。
三、“满意”的意义及用法分析
与“满足”相对应的“满意”也是一个动词性的复合词,但其内部结构与“满足”并不相同。这同样必须从“满意”的构词进行分析。关于“满”的词义和词性的引申变化历程,上节已作分析,此处主要分析“意”。《说文》:“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心言”即“心意”、“心愿”。从构词语素的本义看,“满意”一词确如刘缙所说,是从心愿来说的,由此,“满意”是动宾式构词。但“满”与“意”组合后,则不是简单的动宾式。“满”是“使之满,使之达到一定量”;“意”是“心愿”、“心意”,“满意”词典释义“满足愿望”,实际是“使愿望满足”,故“满意”的内部构词实是体现使动关系。因为这里“满意”一词的内部构造已体现出一个完整的使动关系了,即“使役动词(满)+宾语(意)”,而使役动词也不像给予动词,后面不能接双宾语,故“满意”后面再跟宾语就不可能再表使动意义了。这同时也印证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在现代汉语中,表示使动关系一般是有标志的,而古代汉语的使动关系完全可以没有任何标志。如,这里“满意”如果要表达使动,就一定得加上另外的使役动词句子才能成立。如,“我保证使(让/令)您满意”。实际上,“满意”带宾语和“满足”一样,也不是必然的,“满意”后面即使带宾语,其宾语也不是常见的受事宾语。古汉语有:
(16)今满意在射鸟,非有心於中人。 (《六朝·全刘宋文》)
古汉语中,“满意”后面不接受事宾语,现代汉语也一样。如,“他非常满意这个工作”意思是“他对这个工作非常满意”。其实,搜索北大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发现,“满意”有相当一部分语料出现在“对……(感到)满意”这一句式中。这里不妨将“满意”所带的宾语称为对象宾语。“满”与“意”连用,最早见于西汉《说苑》“昆吾自臧而满意”一句。至于单单“满意”带宾语为什么不自然,依然要回到“满意”的构词法上。
前文分析了“满意”是动宾式复合词,复合词词性为动词,因此,“满意”是个动宾式结构的动词。邢公畹在《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动宾式动词+宾语》一文[2]中认为,“动宾式动词+宾语”这种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为数不多,是说汉语的人尽量避开的句式,说明这种句式不具有能产性。他又从历时的角度发现,“动宾式动词+宾语”这种句式虽然在汉朝出现过,但是接着就受到冷落,判断这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句式,没有流行的前途,从而推测汉语语法上大概客观存在这么一条规律:汉语的动宾式动词(包含没有扩展开来的动宾式结构)除去少数有特定意义的,一律不能再带宾语。经检索发现,西汉《战国策》中确有“君满意杀之乎?”这样的“满意”带宾语的语料出现,但后来并没流传开,而且句中“满意”的意思也有所不同,表示“决意,一心一意”的意思。通过检索语料库发现,古汉语中“满意”带宾语的句子一般都表示“决意,一心一意”或“满以为,原先料想”。如:
(17)二来正值芳年,情窦已开,也满意思量那事,尽吃得这一杯酒。(《明·二刻拍案惊奇》)
(18)臨分满意説离愁,草草无言衹泪流。(宋·范成大《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
此处“满意”的意思和构词法与本文所论已发生变化。由此得知,“满意”带宾语语感上不自然,缘于“满意”是动宾式动词。这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整个汉语史上普遍语法现象的反映。而这一规律在现代汉语离合词身上也得到了印证。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反复对留学生强调,离合词后面不能带宾语,而现代汉语中占据离合词很大一部分比重的恰恰是动宾式离合词。
“满意”一词单单带宾语在语感上不自然,但如果在“满意”前加“很”、“非常”或“不”等状语,或用在周遍性否定的句子当中,“满意”带宾语就自由多了。其中原因要从“满意”的词性——“心理动词”的语法特点来分析。众所周知,“心理动词”在能受“很”、“非常”等类程度副词及其否定副词“不”修饰这个特点上表现出跟性质形容词十分相似的特点。此外,现代汉语中,有一类形容词谓语句,其中单个性质形容词作谓语也不自然,需要加上一些完句成分,如:程度副词、否定副词“不”、程度补语、趋向补语、语气词“了”等,或者放在周遍性否定的句子当中,这类形容词谓语句表达起来在语感上才更自然。从这点上看,“满意”与性质形容词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由此看来,是“满意”作为心理动词表现出来的与性质形容词共通的特性使得单单“满意”带宾语显得不自然。究其原因,二者应该也存在共通性。王静在《程度副词完句作用的历时考察及原因探析》一文中[3]运用“有界/无界”、“离散/连续”的观点,解释了程度副词在性质形容词谓语句当中起完句作用的原因。这个观点认为,判断形容词的典型数量特征是否是连续的,要看形容词能否为程度副词自由修饰。性质形容词大多能为程度副词修饰,所以性质形容词是连续的、无界的,而状态形容词和其他复杂形容词则不能为程度副词所修饰。“有界/无界”这一区分使得形容词在语法结构上表现出不同,即有界的状态形容词和复杂形容词可以单独作谓语,而无界的性质形容词则不能单独作谓语,单独作谓语总含有比较或对比的意味。但是,性质形容词加程度副词后,由量幅变为量点,故程度副词能将性质形容词由无界的变为有界,变为有界的之后便可以单独作谓语了。所以,程度副词在这里的作用是将无界变有界。
“满意”虽不是形容词,但沈家煊[4]认为,事物、动作、形状等都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满意”是持续动词,在时间上是无界的,和性质形容词一样,不能单独作谓语,除非是在比较句当中。“满意”加程度副词后就变为有界的,作谓语就自由多了。沈家煊还发现,汉语里“的”、“了”和数量词都具有使无界变为有界的功能,所以,“满意”加“的”修饰名词自由。周遍性否定是漢语通过否定极小量来达到否定全量这个目的手段。比如,“没有一个满意/一个都不满意”就是“全部不满意/没有人满意”的意思,这里的周遍性否定结构相当于一个数量词,起到变无界为有界的作用,使得句子能够称说。如果没有这些使无界变为有界的功能词或结构,“满意”就只能和其他无界成分组合,汉语中“不”专门用来否定无界成分,所以否定副词“不”和“满意”组合自由。
作为同义词的“满足”和“满意”所呈现出的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别,缘于它们彼此不同的内部构造,这些差别也反映在它们各自经历的历时演变的轨迹上。由此得到启示,在对外汉语同义词的辨析中,“知其所以然”可以达到对词语的了解深入一大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缙.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7(1):4.
[2]邢公畹.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动宾式动词+宾语[J].语文建设,1997(4):2.
[3]王静.程度副词完句作用的历时考察及原因探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4(3).
[4]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责任编辑]李献英
From "meet" and "satisfied" On Discrimination Synonym Angle
LIU Yingt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Fujian 352100,China)
Abstract:To "meet" and "satisfaction" for example, standing diachronically, trace the origin of the two words, and analyzes their respective inner meaning and word formation morpheme, and from their respective tracks which lasted Evolution dig out their differences presented in the modern sense and use among Chinese and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discrepancy. This inspired us Discriminating Synonyms, we can not meet in the "know", and based on the diachronic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the evolution of synonyms is regarded as a further leads to "know why" path.
Keywords:Synonyms;Diachronism;Wordbuil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