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 お

2017-10-19魏志敏单春晓

关键词:文化创新文化自信

魏志敏 单春晓

[摘要]多角度论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分析增强和坚持文化自信的途径,从而达到促进文化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创新;文化信仰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10012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四个自信”,在“三个自信”中增加了“文化自信”[1],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此次讲话对“三个自信”的发展,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探索,更是凸显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一、“文化自信”是时代的呼唤

(一)中国的发展关乎世界的命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打破了一种社会制度占领世界的格局,坚定了资本主义终将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命题。[2]231中国有责任和义务开创属于本国的“文化自信”,未来的发展不是对西方文化的复制与粘贴。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立场有着不同的声音。在众说纷纭的的讨论中专家与学者的共识是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中国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道路、制度更新着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和更新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价值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但需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作为精神支撑,同时也需要文化自信作为精神基础。中国在古代就是一个强大的文明古国,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一直处于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虽然近现代史的中国在探索的道路上经历了无限的坎坷和挫折,经历了主权和领土不完整的屈辱史。但是,现在的中国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在曲折与前进中不断超越自己。目前已经接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前所未有——前所未有的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前所未有的接近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前所未有的拥有实现目标的能力和信心。我们完全有能力和信心在不断发展的過程中创造第二个盛世的中华!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消灭中国,因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作为精神基础。习近平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3]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专家与学者在坚定“三个自信”的同时宣传“文化自信”。

(三)坚定“文化自信”是解决主体意识空前释放的有效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实施,中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的同时也使人们的主体意识空前的释放,中国经歷了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的体系转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必然会引起人们的价值选择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在长期以往的生活环境中,基于所有的主客观条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等的继承与理解存在误差。除此之外,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的普及无形中增强人们的主题意识和判断能力,要求人们进一步提升自身辨别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选择和标准。随着全球化与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在提升人们主体批判与辨别能力的同时,也会使他们迷失自我,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现代轻奢主义、新自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的诱惑,在不经意间脱离社会意识的队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在杂音与鼓噪中迷失自我,在面对个人利于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选择中不能清楚明确的回答。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由13亿同胞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部分迷失自我的主体的存在会使中国陷入亚健康的状态,同时会引起别有用心的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质疑,这样势必会对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探索增加阻力。因此,我们要在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价值冲击下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不断的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没有主体意识的国家理论、道路、制度也是无稽之谈。

(四)“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自信在三个自信中的基础地位、深远影响、不可替代的作用。[1]文化自信是一种信念、一种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先进文化的自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的三个自信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兼具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坚定文化自信,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国共产党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带领着中国人们完成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与文化自信紧密相连,文化自信是国家繁荣的精神支撑,国家繁荣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没有信仰的国家难以久立,没有文化的民族难以强大。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坚守属于本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才能不忘初心,才能走的更远。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属于这个民族的文化或者思想。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或者思想,那就代表丢了这个民族的灵魂,这个国家或者民族将会永远无法站立起来。[1]一个抛弃或者背板自己民族的文化或者思想的国家,不仅永远站立不起来,还有极大的可能引发一场民族悲剧。[1]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站稳立住的精神动力,保持高度的民族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前提条件。就我国的目前国情可知,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际社会主义的发展仍旧是低潮时期,在这样的国情和国际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坚持文化自信,将会一直在国际舞台上没有立足之地,全盘照抄西方的文化思想,会导致本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毁于一旦,再次上演历史悲剧。

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引导能力

(一)文化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提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一个广阔的视觉,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大历史中去看。[4]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想走的更稳更远,需要在前进的过程中经常转身看看走过的路。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引领能力是继承与发展的过程。既是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诠释,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突破传统建立新的话语体系。要注重文化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既展现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现代文化等每个文化在各个时代的发展与创新,又要根据当前国情和时代背景区分中国精神与传统文化,并讲清各文化是中国文化这个大的框架中的组成部分及其每个部分所扮演的角色。坚持文化自信要处理好文化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一定时期或者一定的历史阶段反反映一定的阶层或者大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和情感愿望的社会意识视为主要矛盾,社会意识以外的文化为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次要矛盾。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文化自信接受实践的考验,在否定与自我否的过程中挖掘具有代表中华民族的代表性文化。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放在历史的坐标中衡量,将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衔接、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连通,这样才能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发挥最大功效,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可以使5000多年的中国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全人类的现代化进展中发光发热,中国这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30年内由经济落后国跻身于世界第二大经济国,重新拾回了属于自身的国际地位,为人类的发展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继承与传承中华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前提,继承的同时要发展中国的优秀文化,才能与现代文化接轨,才能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

(二)文化创新

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创新能力。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下中国成功的推翻了三座大山,开辟了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可以拘泥于传统文化,因为复古的传统文化无法支撑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要在继承的基礎上创新。要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紧跟现代文化的时代步伐,让传统文化走进学校、家庭和生活,让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来学习和宣传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全世界展现独特的自身魅力。坚定文化创新就要走出去引进来,杜绝闭关锁国盲目创新,让中国文化在世界的文化舞台上永远熠熠生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过程。中国文化创新的道路上也会布满荆棘,面对诋毁、污蔑、诽谤中国文化的行为要给予强有力的反击。这都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引领能力,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博弈中、平等对话的关系中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要彰显中国文化的鲜明性。

(三)文化融合

要增强文化的融合能力。优秀的文化将会成为世界的公共财产,文化在传播与融合中互相促进和完善,同时凸显文化的民族性。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国欢迎任何一个友好合作的国家,中国的文化也要向世界敞开胸怀。文化的融合不仅包括外来文化,还包括中国文化自身的融合,让中国文化打破时间和观念的束缚从自身中汲取养分,再与外来文化接触与碰撞,打造属于中国的独特文化价值与文化魅力。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的统一性才能更好的将中国的进步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文化融合是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要凸显和深入的挖掘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充分展示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发展的作用,要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立场。要以谦虚的态度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保持正确的心态,既不能盲目跟从失去自我、复制粘贴外来文化,也不能夜郎自大文化闭关、对外来文化不加甄别和判断地蔑视和排斥。要对外来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批评和筛选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文化鮮明

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实践的探索上中国是最有权利发言的国家,但中国的话语权还没有享受应有的待遇。目前,中国很多价值选择、理论观念、合理意见在世界的谈判桌上还处于劣势的地位。[5]15如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首先,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世界各国的文化传播经验,努力发展与创新代表本民族的文化。要善于打造文化标签,使中国文化容易被世界理解、认知、解读。让具有鲜明的中国话语体系以新的面貌被国际学术界研究和探讨。要重视国内的传播路径和载体,支持与鼓励中国文化传播载体的建立和国家交流大会的召开,在世界各地建立学术研究机构,支持并充分利用其它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增加世界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时刻高度关注世界热点话题,组织并积极参与项目的研讨,扩大我国的文化视野。加强学术研讨网站的建设,真诚的欢迎世界各国的专家与学者发表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和建议,力争让中国文化成为人类的文化领袖。要通过各种渠道让世界了解崭新的中国,明确中国的文化和价值及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世界的需要,是民族发展的必然,中国梦的实现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形式,要努力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进行深入探析,从哲学、历史、宏观、微观的层面上进行宣传。把世界、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梳理清楚,尤其注重宣传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间的关系。要接地气,杜绝形式主义。在注重传播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传播途径,从文化本身的特点出发,增强文化的亲和力和鲜明性,多采用群众感兴趣的渠道、听得懂的方式宣传中国文化。从而凸显中国梦想、展示中国风貌、传递中国精神。文化的传播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不要急于求成的同时不断为中国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让中国文化紧跟时代的步伐,坚持把中国梦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标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鲜明性、坚持中国梦的世界价值。如此,才能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的引导力,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建立合理的中国话语体系。

(五)文化信仰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抛弃马克思主义就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也不会存在。坚持文化自信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信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提升文化引导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级别的指挥,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信仰,才能真正的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本国的信仰。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民族之魂、立党之本、复兴之力。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仰,才能文化自信,才能在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只有了解和明确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的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更好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才能把社会主义发扬光大,才能给质疑和扭曲社会主义的人一个掷地有声的回复。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救广大的无产阶级于水深火热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成功的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还使中华民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坚持文化自信,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仰,确保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地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从马克思的视角看世界,认清当前的世界格局和社会主义的艰苦历程。在文化多元化,主流与非主流并存的社会里,西方文化大肆传播,主要目的就是让我们摒弃马克思主义信仰、击垮社会主义制度。如果我们经不住糖衣炮弹,动摇旅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仰,那么,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信念也将随之消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动摇,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引导力,抵制住西方文化的冲击,确保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文化舞台的地位,高度警惕任何扰乱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社会思潮,帮助广大的党员干部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不动摇。习近平提出,高度重视和纠正马克思主义在工作中的边缘化、空泛化的状态。加强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扭转任何形式的马克思主义边缘化。

三、结语

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更是三个自信的源泉,我国正在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文化自信是向文化强国进军的第一支队伍,中国的复兴与文化密切相关。[6]9坚定文化自信,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的继承创新融合中,既避免文化垄断,展示文化的独特性与民族性,又能以宽阔的胸怀容纳外来优秀文化。和谐、互融、平等是中华文化本身的内涵,也是文化自信继承发展与创新的的原则,这种文化独有的魅力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1233.

[3]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223/c4053123920219.html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国学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讲清楚”座谈纪要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5]邱柏生.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需要对待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419.

[6]刘芳.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2(1):813.

[7]马伟华.认同与自省:文化自觉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综述[J].廣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2529.

[8]陆鹏,廖丽梅.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容性发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6266.

[9]陈沛照.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价值认同[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276.

[10]赵旭东.“一带一路”遭遇文化转型:兼论人类学在走向世界之中的优势发展地位[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147.

[11]杨霞.城市居民文化素质与文化产业竞争力关系实证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6670.

[责任编辑]王立国

The Consider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WEI Zhimin,SHAN Chunxiao

(Department of Marxism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3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from several angle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analyses how to enhance and adhere to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in different aspects,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omoting culture.

Keywords: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ultural innovation; Cultural beliefs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文化自信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谈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