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箱梁匝道桥纵向计算分析
2017-10-19李亚军刘成林伟
李亚军?刘成?林伟
摘 要 郑州107高架跨金水东路西侧匝道桥梁采用五跨变截面连续钢箱梁桥型方案,跨径布置为30m+31m+49m+38m+32m。桥梁上部主梁结构采用变截面钢箱梁,下部桥墩采用花瓶式框架桥墩。该文主要介绍钢结构箱梁设计及纵向计算。
关键词 钢箱梁;加劲肋;荷载组合;纵向计算
1 概述
107辅道快速化工程规划为南北向城市快速通道,是鄭州市南北向客运大通道。金水东路匝道西側桥梁采用五跨(30+31+49+38+32m)连续钢箱梁桥。桥面宽度8.5m,主梁采用变截面连续钢箱梁,49m跨支点箱梁高度2.4m,跨中及边跨箱梁高度1.8m,变截面采用抛物线过渡[1]。
2 设计要点
桥面板采用正交异性板结构,全桥顶板采用变厚度,分别为边跨等截面段顶、底板厚度为18mm,腹板厚度为16mm;抛物线段顶、底板厚度为18mm,腹板厚度为18mm;支点3.8m等截面段顶底板厚度为28mm,腹板厚度为20mm;中跨跨中顶、底板厚度为20mm,腹板厚度为16mm。
顶板纵向加劲肋采用了U型肋,U肋布置于箱室顶板和悬臂板,其中悬臂端外侧布置2道U形加劲肋,肋高160mm,其余部位布置肋高210mm的U形加劲肋。腹板纵向加劲肋采用厚度16mm钢板,板宽为150mm,加劲肋间距为500mm;底板加劲肋采用厚度16mm钢板,板宽180mm,加劲肋间距为320mm。
普通段箱梁间距3.0m设置一道横隔,横隔钢板厚度14mm,为便于节段间现场施焊,横隔板上布置有进人孔。中横梁横隔厚度为28mm;端横梁横隔厚度为28mm。在支座处设置支撑加劲肋。普通段横隔之间设置一道横梁,横梁高度为600mm,横梁板厚14mm,横梁底板厚度为20mm[2]。
钢箱梁横断面图
3 构造尺寸核算
3.1 板肋单元
根据《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 D64-2015)
5.1.5条要求验算如下:
板厚(mm) 板宽(mm) 设置部位 宽厚比 是否满足
16 180 底板、腹板 11.3 是
18 200 翼缘外侧 11.1 是
10 100 隔板加劲肋 10 是
3.2 U形肋构造核算
本桥梁采用两种类型的U形加劲肋,类型二布置于悬臂外侧,其余部分均采用类型一。U肋尺寸如下图:
类型一 类型二
根据《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 D64-2015)5.1.5条第4项要求,闭口加劲肋的尺寸比例验算结果如下:
项目 bs hs bs/ts hs/ts 是否满足
类型一 120 217.1 15.0 27.1 是
类型二 110 164.9 13.8 20.6 是
4 作用及作用组合
计算采用设计参数按照《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 11-2011及《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的有关规定取值。
4.1 永久作用
一期恒载:结构自重;焊缝质量按照总重2.4%取值,均布加载全段。
支座处压重,1.8m处117KN/m;2.4m处160.8KN/m;
基础变位:基础不均匀沉降按L/3000计,L为最大标准跨径。考虑不同沉降自由组合。
4.2 汽车荷载
设计荷载为城—A级,单向2车道,纵向折减系数按JTG D60-2015表4.3.1-5取。
4.3 温度荷载
系统温度:整体升温45度,整体降温35度。
梯度温度:梯度升温按照BS5400取值,梯度降温按照-0.5倍梯度升温选取。
4.4 风荷载
按照《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4.3.1 条计算。
4.5 荷载组合
强度验算:1.1恒载+1.4汽车荷载(计冲击力)+1.1风荷载+0.75×1.4系统温度+0.75×1.4梯度温度+1.0支座沉降;
挠度验算:根据《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4.2.3条:计算竖向挠度,应按照结构力学方法并应采用不计冲击力的汽车车道荷载频遇值,频域系数为1.0,连续板梁限值为L/500(L为计算跨径)[3]。
5 结构纵向计算结果
5.1 模型建立
根据桥梁结构布置,采用MIDAS有限元程序,对结构进行离散,采用杆系单元建立模型,共计离散单元数为99个。
离散模型图
5.2 承载力核算
抗弯强度验算:
根据计算结果,顶钢板最大拉应力位于中跨墩支点处,为58.9MPa;最大压应力位于中跨跨中位置,为63.3MPa。
底钢板最大拉应力位于中跨跨中,为127.4MPa;最大压应力位于中跨桥墩处,为124.8MPa。
综上所述,桥梁抗弯强度小于设计值270MPa,满足规范要求。
抗剪强度验算:
根据计算结果,桥梁剪应力最大位于墩支点处,为70.8MPa。小于规范允许值155MPa,满足规范要求。
根据计算结果,各跨最大挠度/跨径均满足规范要求
根据计算结果,抗倾覆系数大于1.5,满足规范要求。
6 结束语
该文对107匝道桥的整体计算过程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结果,对于同类钢结构匝道桥梁的计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范立础.桥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132-133.
[2] 吴冲.现代钢桥(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9-81.
[3] 徐君兰,孙淑红.钢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