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
2017-10-19李继东
李继东
摘 要 软装的前提不仅仅是硬装,而是更前一步,是空间。空间是软装的前提,是因为特定空间所形成的场所精神才是软装主题深层次的缘由与逻辑。作者通过佛光寺大殿和雅典娜女神阐述了空间的意义。
关键字 软装;空间;佛光寺大殿;雅典娜女神
前言
软装设计需要寻求风格原型,那么,什么时候采用哪种软装风格原型?
不同的风格又分别应该怎样运用呢?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先放一放。
因为我们解剖“软装的骨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简单的套用,而是要学会识别与鉴赏,探求其中的缘由和逻辑。
现今的软装设计风格还在不断演变,我们也在不断探索中,要“玩得转”软装,就必须先谈谈空间。
1 空间才是软装的前提
正如前篇所说的骨气:“硬装的气场就是软装的骨气,即风格(风骨)。”
而硬装的骨气又是什么呢?
我们说,那就是——空间的气质,或者说是“场所的精神”(Spirit of Place)。
所以,软装的前提不仅仅是硬装,而是更前一步,是空间。
既然这里提到“场所精神”,我想有必要解釋一下“场所”代表的意义。我们可以参考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所著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很显然,这不只是抽象的地点区位(Location)而已,我们所指的场所是由具体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物质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物质的总和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所的本质。一般而言,场所都会具有某种特性或“气氛”。因此,场所是定性的、整体的现象。
这么说,似乎有点偏向于哲学层面了。或者我们简单举些例子,让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我们说,布拉格是一个场所、罗马也是一个,北京天坛是场所,挪威森林也是场所。
再说通俗些,阔别多年,游子回乡,走上村口大树下的石板路,儿时情境浮现眼前,这就是这里的场所精神。
之所以说,空间是软装的前提,是因为特定空间所形成的场所精神才是软装主题深层次的缘由与逻辑。
下面,请先随我们一起穿越,回溯千年,走进山西五台山这座佛寺的正殿。
今世,它享有“亚洲佛光”之名。
2 一切皆是为 “佛”
佛光寺大殿——留存至今的中国最早木构殿堂。
唐代是中国建筑的发展高峰,也是佛教建筑大兴盛的时代。
由当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于1937年所发现的这座宗教殿堂极具代表性。
佛光寺建于857年(大中十一年),是一座中型寺院,坐东向西,大殿在寺的最后即最东的高地上,高出前部地面十二三米。大殿为中型殿堂,面阔七间,通长34米;进深四间,17.66米;殿内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扇面墙”,三面包围着佛坛,坛上有唐代雕塑。屋顶为单檐庑殿,屋坡舒缓大度,檐下有雄大而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体现出一种雍容庄重,气度不凡,健康爽朗的格调,展示了大唐建筑的艺术风采: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
佛光寺大殿非常重视建筑与雕塑的默契。佛坛面阔五间,塑像分为五组,建筑与之相应。塑像的高度和体量都经过精密设计,使其与空间相应,不致壅塞和空旷,同时也考虑了瞻礼者的合宜视线。
以上种种,都在引证着佛光寺大殿的建造原则:
——先有佛,再有空间,进而衍生出建筑结构与搭建形式。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图标来说明它的设计原则:
平面布局 结构方式
|
佛——空间——装修(硬装)形式
|
空间构成 构造方式
在这样特定的建筑中,先有“佛”(佛像),而后才有与之相匹配的“殿”(空间),而空间之所以能与佛像相匹配,是由于有相应的平面布局、空间构成、结构方式、构造方式、装修形式(硬装)做支撑。
软装先行的概念,在此生动而具体!
或者说,这里的软装——佛像,即是空间存在的意义。
可以大胆地想象,不,确切地说,佛光寺大殿的建造程序,一定是先设定佛像的大小数量,而后再建构大殿的。古代佛教建筑有其自身的形制要求,这里不是重点,且不谈及。倒是其“先佛后殿”的营造之法,引出了许多软装故事及故事后的设计手法原则。
佛光寺里头的所有硬装和软装,都是围绕着“佛”这个主题即意义而展开的。其中,所有的元素:空间、硬装、软装,都源于或服务于“意义”,即这个建筑要传达的意义。
空间的意义与软装的关系原本密不可分,有时甚至软装本身即空间意义。
这也是本文所要强调的软装与硬装、软装与空间的原本该有的关系。
下面,我们不妨再穿越到古希腊,让雅典娜女神告诉我们什么是空间的意义吧!
3 雅典娜女神告诉你空间的意义
作为军事要塞的雅典卫城,同时是宗教崇拜的圣地。卫城建筑群的中心就是鼎鼎大名的巴特农神殿,它耸立在旧雅典娜神庙南面,著名雕刻家菲底亚斯(Phidias)在神殿内建成高大的雅典娜神像。神殿外观整体协调、气势宏伟,给人以稳定坚实、典雅庄重的感觉。
巴特农神殿于前453年始建,历时15年在前438年完工,主要表现神话和古代历史题材。四周为多立克式廊柱,整个大殿全用大理石建成。远观,给人以冷峻的感觉,然而一旦走近神殿,你就能体会到这座2500年历史的神殿特有的柔和。
神殿中大量以神话宗教为题材的各类大理石雕刻成为其艺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神殿的每一根石柱都像一尊站立的人的身体,石柱上的直线刻纹,就像人体长袍垂下的衣褶。一件现存于巴黎罗浮宫的浮雕残片,表现祭祀女神的行进队伍,一尊一尊站立或行走的人体,衣褶自然下垂,和建筑石柱的秩序感完全一致。另一组现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的雕刻,本来可能是置放在东侧山墙上的,雕刻比较深,表现女神们或坐或卧的身体。身体上衣服的褶纹如流水一般,产生优美的韵律,非常写实,却又能恰当地传达出人体丰厚悠闲自在的动作。
这些女神在“悄悄地”告诉我们,巴特农神殿是为她们而建的。在要塞上“敬神”以防御外敵,就是这座希腊艺术黄金时代的产物的意义。因此,神殿内的镶饰、浮雕、神像等一切所在的器物,都是围绕“敬神”这一主题而衍生的。这恰恰验证了“空间的意义,决定了软装的主题”,我们甚至可以说,空间的意义,决定了建筑整体的形态与型制、主题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