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农业”背景分析农科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完善

2017-10-19束秀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农科实训

束秀玉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事物开始融入人们的生活,“互联网+农业”的出现使农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构建与完善在“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相关的农科专业创新教育体系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就这一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进行讨论,希望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技人才的培养带来有利影响。

[关 键 词] “互联网+农业”;农科专业;创新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7-0104-02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园区企业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农业正逐步实施“互联网+生产”“互联网+管理”“互联网+销售”“互联网+服务”等行动计划,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农产品流通网络化、信息进村入户常态化,在此新形势下,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有新的要求,因此,“互联网+农业”背景下五年制高职农科专业如何构建设创新教育体系,是当前重大的教育课题。

一、“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构建农科类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农业”背景下,互联网新技术已运用到传统农业的生产、管理、经营、流通和服务全产业链的过程,在此新形势下,需要一大批掌握物联网技术、云服务技术、大数据处理的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农业人才。目前,随着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多,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比较难,对口就业问题是五年制高职涉农专业毕业生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究其原因,随着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改变对农业从业人员需求发生变化。而现行农业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在“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存在如下挑战:职业教育模式不太适应农业产业转型的要求、教学方法欠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发展的需要、校内实训基地大多达不到智慧农业生产的需要、教学平台不能很好支撑“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的需求,涉农专业师资跟不上“互联网+农业”发展步伐,因此五年高职农科专业应该建立新型的教育体系,让自己院校的学生相比较其他院校的學生具有专业知识、动手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让他们容易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可以获得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也提高了五年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创新教育体系是现实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农业高职院校教育进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提升个人能力的需要,是农职院校为社会提供服务“三农”人才的必然选择。

二、“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构建农科类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的可行性

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水平仍旧很低,还没有全面实现机械化、现代化,農业产业链没有完全成型,工作效率低下,而这些也会引起一系列有关生产、销售方面的问题,例如盲目进行生产、销售时市场饱和、销售渠道不通畅等,最终导致农产品因为市场、销售等原因而产生滞销的状况,农民也会因此减少收入。互联网的出现则很好的改变了这一点,“互联网+农业”让传统的农业得到了升级,它将农产品从最初的生产再到后来的销售等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到一起,实现了农业发展的信息化、现代化与科技化,农产品的价值因此得到了提升。虽然“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比较迅速,但是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农民观念较为落后、商业思想不够完善、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情况,农民对新技术不能很好地消化与理解。因此,农科专业学生就有了较大的压力,他们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发挥出优势,引导农民掌握有关互联网的知识,对我国的“三农”进行服务,促进我国农业、农村与互联网的融合,农科专业的学生也能够成为“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创新教育体系的受益者。

三、“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构建农科类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的思路

我国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较其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可以说还处在萌芽阶段,所以其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当前我国各农业高职院校对创新教育体系的工作定义比较模糊,借鉴国内外有关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结合我国创新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在“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构建五年制高职农科类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的思路:(1)要树立创新农业职业教育理念,(2)要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创新教育的农科专业的教师队伍,(3)要建立校内外教学资源互动机制,(4)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5)要使学生对“三农”问题的服务意识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意识进行提升,学生需要乐于对农村、对农民进行服务,帮助农民学习互联网的使用,政府、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应该得到充分的应用,做好农科专业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四、“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构建农科类专业创新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一)学校高度重视农科类专业创新教育体系建设

“互联网+农业”给五年制高职农科类专业创新教育体系带来了挑战与机遇,需要学校加强对农科类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的认知程度,充分认识到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提升产出高效化、种养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农民职业化、装备现代化“六化”水平,就必须高度重视农科专业创新教育体系构建与完善。同时,我们也要也认识到,农科专业建设的社会效益和国家效益,并将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为专业、全面的农业人才为目标,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标准、队伍建设、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农科类专业创新教育体系构建,并与“互联网+农业”背景相结合,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二)转变教与学的理念,深入开展教与学改革实践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过程主动对接农业生产过程,行业企业园区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教师和学生全部开通网络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实践教学构建好四大体系即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做好技能实训、考工考证、技能竞赛、订单生产、工学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积极推进有效教学,力求做到课堂教学合格化、实践教学产品化、学习方式团队化、管理评价信息化,进一步强化教学“五认真”“五点备课”和“六步教学法”,坚持技能教学“四度七有”“五先五后”培训训练模式和科学训练方法。

2.构建农科专业群课程体系。“互联网+农业”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构建农科专业群课程体系,以平台课程为基础,方向课程为重点,综合实训课程为特色,选修课程为拓展,围绕岗位群工作领域,构建公共课程、群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群选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形成各专业间彼此联系、共享开放、前后贯通、上下衔接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3.创新质量评价模式。探索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制订五年制高职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实现质量评价方式多元化,广泛吸收学生、家长、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质量评价,积极探索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建立完善的校、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把控教学质量。制定科学评价制度,开展农科专业群要素评估,重点对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课程开发、师资培养、设备使用进行评价;加强教学过程监控,重点在听课评课、评教评学、教学规范、检查督导、顶岗实习等环节进行评价;完善教学质量指标,重点在校内德育学分、课程考核、体育素质和“10项技能”“五会”素质,以及省学业水平测试、省技能抽测、社会化考工考证、各类教育教学竞赛获奖等方面评价;跟踪毕业生调查,重點在毕业生满意率、企业满意率、对口就业率、稳定就业率、就业创业典型案例待进行质量评价;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作用,重点是政府、企业、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重点在质量评比、项目创建、为农服务、满意办学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素养

“互联网+农业”时代,对学生与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是教师面临的问题更多,难度更大,院校需要拥有一支具备职业技能、信息技术与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自身应该加强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当代新的知识,和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并且参加一些企业组织的创新教育讲座,了解时代的发展趋势,主动到园区到企业参加农业生产、过程管理、技术研发、产品销售、服务“三农”,在活动和服务中提升自身能力,院校应该邀请行业专家、农民企业家、家庭农场主等人士来担任外聘教师,让在校教师和学生可以接触到最直接的创新教育,不断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素养。

(四)加强农科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创建创业模拟实战实训平台

“十三五”期间加强农科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集“教、培、研、产、赛”于一体的现代化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以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温室大棚、农产品检测中心、組织培养实验室等基础建设,同时增建农业物联网管理系统、数字化技能教室、景观设计仿真实训等,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加强校企紧密合作,引进企业文化,企业岗位、企业任务,成为盐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创业孵化的培养中心,成立“盐城市事索是财务咨询公司”,学校电商中心创设创客空间,引入阿里巴巴外贸电商人才初中级论证体系,为农科专业群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与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璇,钟文晶.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21):45-46.

[2]苏德毕力格.构建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3):23-24.

[3]孙绪华.有机整合高新技术 塑造现代农科专业:兼谈农科专业的教育创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Z1):6-8.

猜你喜欢

互联网+农业农科实训
以新农科理念为导向的生物农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农科背景下“线性代数”融合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守百年强农初心 育一流农科人才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农科种猪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