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喷射灌浆在深覆盖层坝基中的应用
2017-10-19杨超刘伟
杨超 刘伟
【摘要】在工程实际中大部分重力坝均以基岩为持力层,但遇到坝址地质条件较差,坝基覆盖层较厚,以基岩为持力层投资较大,此时就需要论证采用地基处理,以处理后土基作为重力坝坝基持力层的可行性。
【关键词】取水枢纽;重力坝;深厚覆盖层;高压喷射灌浆
1、工程概况
厢子厂取水枢纽位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兴隆村, 本工程挡水建筑物为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长63.0m,坝顶宽3.5m,最大坝高11.8m,坝顶高程891.30m,上游折坡点高程883.00m,折坡点以下坡比1:0.1,折坡点以上铅直,大坝下游折坡点887.80m,折坡点以下坡比l:0.7,折坡点以上铅直。
2、坝型、坝轴线的选择
2.1坝轴线确定
坝址下游50m处有崩积体,河床和河漫滩宽65m,河谷地形平坦,建坝条件差;坝址上游已接近库尾,无蓄水库容,不能达到蓄水调节目的,无成库条件。根据现场踏勘,坝址处河床相对较窄,两岸坡为崩积土和残坡积土形成的平台,两岸岸坡较顺直,岸坡坡度37°左右,覆盖层相对较薄,左右岸坡稳定,所选线为唯一坝轴线。
2.2坝型比选
根据地质钻探揭示坝址处,为块碎石土,主要由钙质页岩块碎石夹粉质粘土组成,表层0.3m为耕植土,钙质页岩块石细~中粒结构,粒径2~25cm,粉质粘土干强度中等~高,土石比6:4。从地质条件分析此处适宜新建重力坝和土石坝。根据地质调查坝址附近15km以内无满足质量、储量要求的土料,而且坝址上游集雨面积大,坡降陡,山区洪水陡涨陡落,施工场地狭窄,不利于土石坝施工布置,综上所述推荐重力坝方案。
3、 基础处理
坝址区地层岩性有残坡积(Q4el+dl)、崩坡积(Q4col+dl)、冲洪积(Q4al+pl)土层。残坡积土层分布在两岸斜坡地形平缓处;崩坡积土层分布在两岸斜坡地带、冲洪积土层分布在沟谷内,斜坡上土层厚度0~4.7m,沟谷内的土层厚度4.7~14.6m,呈硬塑状,上部0.3m含植物根系。
(1)河床坝块基础处理
河床坝块基础为深厚覆盖层,为提高坝基承载力,减小坝体沉降量,对覆盖层进行采用二管法高压喷射灌浆处理,上游布置3排高压喷射灌浆孔,单排孔数41个,孔间排距0.8m,采用摆喷形成防渗墙至强风化基岩中部,以下采用帷幕灌浆至10Lu线。
防渗墙下游布置10排高压喷射灌浆孔,上游外延1排,单排孔数21个,按梅花形布置,孔间排距1.5m,采用旋喷形成桩,孔深至强风化基岩中部,处理完成后采用现场原位静载荷试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低于350kpa。水泥是喷射灌浆的基本材料,水泥采用速凝~早强型,需在水泥浆中加入4%氯化钙等速凝早强剂,在水泥浆中掺入2~4%的水玻璃,提高其抗渗性。高压喷射灌浆固结体特性参数见表1—1。
(2)左右岸坡坝块基础处理
左右岸坡坝块,坝基以强风化页岩中下部为持力层,地基承载力不低于350kpa。
(3) 基础防渗处理
据现场试验验,钙质页岩中风化带的透水率0.75Lu (4)河床坝块上游布置3排高压喷射灌浆孔,形成2.2~2.6m厚防渗墙,设计要求渗透系数小于10-5cm/s,采用摆喷形成防渗墙至强风化基岩中部,以下采用帷幕灌浆至10Lu线。1、4#坝块坝基采用帷幕灌浆进行防渗处理。帷幕灌浆孔位沿沿坝顶距离上游面1.3m处布置,孔距2.0m,左、右岸将坝基防渗帷幕延伸至正常蓄水位与地下水位线相交处,向左坝肩延伸6.0m,右坝肩延伸4.0m,防渗墙及帷幕灌浆深度至基岩相对不透水层(按≤10Lu控制),灌浆完成后对帷幕灌浆孔进行封孔。 (5)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复合地基承载力估算公式 根据规范:初步设计阶段结合地区经验参数及工程实际经验,通过试算,采用二管法高压喷射灌浆,桩径取1.0m,间排距1.5×1.5m布置灌浆孔,复合地基承载力可以达到350kpa,可以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灌浆完成后通过现场原位静载荷试验,进行检验,地基设计要求承载力不低于350kpa。 4、结论 通过对深厚覆盖层采用高压喷射灌浆的地基处理,解决了坝基承载力不足、沉降变形、渗漏稳定等问题,通过本工程的成功实施,今后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深厚覆盖层可以采用类似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 JGJ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 [2] SL319—2005《混凝土重力壩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 DL—T 5200-2004《高压喷射灌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