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博物馆文物艺术价值的美学教育
2017-10-19刘军
刘军
摘 要:博物馆作为对人类文化遗存收集、展示、研究的公共机构,在公众美学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目前绝大多数博物馆在公众教育方面,习惯于通过对文物历史价值的展现进行历史文化教育,而忽略了对公众审美的培养和引导。博物馆美学教育应当着力于对文物艺术价值的发掘与展现,绝大部分文物都具有艺术价值,它们都反映着其所处时代的审美取向,这种审美取向是中华传统美学体系的一部分,也是今天公众朴素审美取向的来源之一。因此,博物馆改变现有的灌输式服务模式,利用独有的文物资源和具有针对性的展示手法,引导公众感悟和思考文物之美,从而提升公众审美能力将是今后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新方向。
关键词:博物馆 教育 审美 价值
博物馆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我国著名教育家、南京博物院第一任院长蔡元培先生也曾经说过:“美育在学校,可通过音乐、图画、游戏来实现,在社会,则通过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公园来实现。”川东西方学者们之所以在美学教育中对博物馆如此重视,主要源于博物馆本身所拥有的独特资源—藏品。美学教育过程中意会和感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而个体的意会和感悟活动不可能脱离“物”而独自进行。从宏观上来说博物馆藏品,囊括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水平的人类遗存,无论是精美的艺术作品,还是朴素的生活用具,都蕴含着创造者所处时代的美学特点和审美理念。抓住博物馆文物艺术价值,发掘其中宝贵的美学价值,以专业的手段展现美学研究成果,传播普世的美学理念,进而培养公众审美能力,提升公众审美水平。
一般认为,文物通常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博物馆也通常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文物藏品的陈列展示。但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将我国博物馆发展的第一目的定位在了“人民大众认识历史”的方向上。如今博物馆的发展已走向现代化、专业化、多样化,但长期对文物历史价值的重视依然在影响着大多数博物馆的发展服务理念,使其依然在采用通过文物历史价值传播历史知识的手段。因此,在提升对文物艺术价值重要性认识的同时,改变传统文物展现手法,探索总结出具体的文物艺术价值展现方式,将为博物馆提供更为多样的发展服务手段。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面对一件展品,观众们都感受到了它的美,然而有些人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出这种美,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而有些人却只能感受到而无法表达出,其实这就是审美知识缺乏的表现。审美知识是个体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需的,提高审美知识涵养对于提高个体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审美知识涵盖的内容却非常广,不仅包括一般的美学常识,还包括具体艺术门类的历史、流派和技艺等。显然,要想系统的具备这些美学和艺术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一门艺术的爱好者也很难彻底掌握这门艺术的美学念。我们博物馆的美学教育显然不能用这种系统的教学来进行,我们需要把握美学教育中意会和感悟的特点,在观众参观博物馆,欣赏文物的过程中,用准确的语言对其所产生的普遍的情感予以定义。正如美国音乐教育家保罗·哈克所提倡的:“我们和学生需要掌握一些词汇,使我们能够对丰富的感情给予讨论和描述。”这些词汇就是我们博物馆美学教育当中,需要向公众具体传播的审美知识。当我们的观众能够使用这些词汇进行审美交流时,其自身的审美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
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博物馆虽然都在积极设计策划实施艺术类、专题类展览,但无论在陈展还是在讲解中都存在表述语言不准确和不专业的问题。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或看到例如“惟妙惟肖”“线条流畅”“一气呵成”“意境深遠”等模糊的词汇,这些词语的使用看似专业其实鸡肋,专业人士对这些作品的理解会远超这些词语所包含的内容,而绝大多数非专业人士在面对这些词语时会茫然若失,尽管他们对这些作品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但模糊的词语概括,无法提升他们的对审美能力的运用,当观众离开这些作品,离开博物馆,他们在博物馆内所体会到的“物”与“心”共鸣的体验,将无法得到升华。但如果我们摆脱展品专业技法的束缚,采用更为感性的语言,向观众重现作者创作该做作品时的情感内容,使得观众的内心感触与作者的情感通过一件展品,跨越时空产生共鸣,那么这份体验就将永久地镌刻在观众内心,这种体验就是一种审美经验,当其在其他场合面对不同作品
再次产生同样感触时,他就能够使用准确的美学语言描述出这样的情感,这样就达到了提升其审美水平的目的。要实现利用准确专业的美学语言传播审美知识,对于我们博物馆工作人员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提升自己的美学素养。放眼中外,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的学术背景都是考古学、博物馆学或历史学,而在欧美,博物馆拥有大量受过艺术史或者美学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是我们和国外博物馆相比最为欠缺的一点。尽管近些年来,博物馆对美学艺术类人才有所重视,但要想在短期内改变这样的局面,还需要我们现有工作人员自身的努力和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挥我国博物馆的传统优势,即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果没有历史知识的辅助,仅仅通过文物就要想窥探某一时期人类美学理念和审美活动的秘密,无异于天方夜谭。例如,著名的“莲鹤方壶”如果仅仅将其作为一件艺术品去欣赏,那我们只能关注其纹饰的变化,造型的特征,但如果我们将春秋早期的历史文化背景注人其中,那我们就能像宗白华先生那样,通过那只展翅欲飞的鹤,领悟到这“象征着一个新的精神,一个自由解放的时代;艺术抢先表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传统的压迫中跳出来。对于这种新境界的理解,便产生出先秦诸子的解放思想。”这一连串的推理感悟,需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文化常识以及一定的审美主动性,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可以由博物馆采用合适的方式主动传输,而审美主动性就需要公众主动对展品进行科学的审美感悟,而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可以采取适当的引导手段,使观众不由自主地进人审美活动状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