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2017-10-19罗丽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9期
关键词:公民

罗丽平

摘 要: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是当代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课题,公民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具有导向性、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教化性和生成创新性,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走向复兴,实现中国梦,再创辉煌的最基本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公民 公民素养 历史教育的本质

一、历史教学提高学生公民素养的必要性

当今中国弘扬的思想主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歷史“课程标准”中,要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历史教育教学的本质:必须实施公民教育,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法国作家孔巴兹说:“未来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人”,因此,培养真正合格有责任的公民,必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道德教化功能,历史课堂教学是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

二、公民和公民教育

公民的概念不是中国固有的,而是从西方引入,它起源于希腊城邦,雅典的“公民大会” 早已名垂青史。

《中国百科大辞典》认为“公民”即具有一国国籍并承担该国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自然人。综上所述,“公民”具有两种内涵:一是基于自然人基础上的“公民身份认同”:二是“责任意识认同”。前者是以国家为范畴的“自我”觉醒,后者则是以权利与义务为范畴的“超我”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是一种对公民的法律定义,在法定意义的公民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社会-政治意义上“公民”,对于公民教育来说,后面这种公民要重要得多。在法定意义上,不管一个人受不受公民教育,只要他有中国“口”,他都是公民。但是,在社会-政治意义的上,只有当一个人拥有公民的权利、尽到公民的责任,他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公民。人不是天生就知道什么是公民权利和责任的,必须通过学习方能知道。而且,只有接受了好的公民教育,公民才能成为“好公民”,可见,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在一个常态社会,教育要提供给人的首先是常识教育、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起源可上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柏拉图的《国家篇》与《法律篇》中都有对公民教育的阐述,认为这是国家组织的重要基础。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特别强调教育对塑造公民品质的作用,以及公民品质对建立理想国家的重要性。

公民教育的核心概念是“公民”,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或塑造优良的公民,使公民具备参与公共事务所需的各种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教育逐步加强。1982年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中就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导向,要“养成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1985 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实施公民教育;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写上了要“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2001年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2004 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公民教育就是我们国家实现政治文明的一个基础;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思想,胡锦涛在会上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全社会倡导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核心,这些提法是培养热心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现代化的合格公民: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从道德建设方面强调公民意识教育; 2007年10月24日,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到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公民教育的内涵。

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一是权利与责任意识教育;二是国家与民族意识教育;三是平等与公正意识教育;四是自由与法治意识教育;五是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五个意识中最核心的是公民的责任感。

公民教育应以培养民族精神为首要任务,以权利和义务教育贯穿始终,以培养公民意识为核心,以培养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精神,具有团体精神和祖国民族意识的好公民为宗旨。公民是国家的基石,公民教育不管是对人的全面发展,还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公民教育的功能,从宏观上讲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目标,公民教育对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文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民族复兴有巨大的作用。从微观讲,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公民教育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公民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endprint

三、历史教学中实施公民教育

1.历史课堂教学渗透爱国主义、世界意识教育

如:讲析“抗日战争”时,明确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72周年,渗透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是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进而对学生进行世界意识的教育。教育学生勿忘国耻,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2.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如:在復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百年历史的 “昨天”:“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创新史”。(被侵略史;抗争史探索史: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百年历史的 “明天、未来”。拓展延伸:学习本课后的感言、收获、作为?学以致用—“你的梦,中国梦…”(学史明智,励志教育,有所作为,实用性,人文性)。以此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凸显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魂”。

3.树立民主和法制意识

讲析“1954”宪法时,让学生明确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认识到公民在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时,必须履行其义务,树立公民意识,理解“公民”真正的本质内涵。

4.教师教学创新是公民教育的重要保证

(1)探究教学中,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如:我在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课时,分析“百家争鸣”的原因?内容?影响?评价?分四组讨论分析,一组一个探究问题,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我再点评补充解读,分析其原因时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哲学原理”来阐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来龙去脉,探究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诚信、友善的公民意识,同时对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较好。

(2)探究教学中,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隐性知识内涵,拓展生成体悟、感启、内化新知。如:在讲“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观点“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进而培养学生树立公民主体意识,做有知识的人,做有价值的人,做有责任的人,争做合格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效果很好。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是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阵地,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是历史教育的本质所在,培养学生成为新型合格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现代公民,是实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终极目标,为此,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永远在路上、在行动、在奋斗、在求索。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民
《公民凯恩》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公民作为专利申请人的创造性自我初评
论公民美育
欢迎订阅《公民与法治》
培养世界小公民从旅游开始
亚里士多德论“好人”与“好公民”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延迟退休政策下我国公民退休权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