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2017-10-19朱红
朱红
如何提高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是所有语文教育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适当下放权力,缩短学生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距离,不失为一个践行新课改精神的突破口。在本文中,笔者就自己从下放导语权、字词权、作文批改权三个方面所做的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梳理与反思。
新课改的探索、实验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某些方面,大家也已基本达成共识,比如: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灵活运用新型教学工具,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等等。但是,我发现周围的很多教师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可一旦到了实际教学工作中,便舍不得自己身上长久形成的威严和紧紧握在手中的权力了。又或者,还有一些老师是想起来便“新课改”一番,激情一过,就又成了“识途老马”。不少老师没有认真思考过,应该采用何种途径,长久而稳定地坚持课改探索,更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借新课改的契机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我认为,可以以“下放权力”为突破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来践行新课改理论。
一、下放导语权,提高参与度
高一、高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当教师布置了預习课文的任务之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预习停留在将课文读一遍的粗浅层面上。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深入阅读,这直接影响了接下来深度挖掘的效果。合作讨论等一系列环节均受影响,人文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由此,我想到了“导语设计”这个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它具有激发兴趣,集中精力;启迪思维,诱发思考;提纲挈领,暗示重点等丰富的作用。它的概括性、思想性、启发性等先点要求设计者必须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认真思考,有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那么,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将一些适宜的篇目交给学生,鼓励他们采用独立思考或合作形式拟写一则导语的话,必然能从一定解决课前预习粗浅化的毛病。我曾在这方面做过许多次尝试,发现同学们的预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这项本来属于老师的权力下放之后,学生们积极讨论,查阅资料,斟酌语句。比如有位同学为了给《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设计导语,主动查阅了大量有关“月”的诗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在课堂开始时成功地营造了悠远、静谧的意境,并在课后主动为大家按照咏怀、怀人、思乡等主题进行了分类整理。如此一来,学生课前预习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增加。我们平常反复倡导的“主动学习”也成为了现实,同时,学生们的思维成果对于教师来讲也是一种启发。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二、下放字词权,提高主动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无论怎么争论二者的地位高低,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即语文具有工具性,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乏这样的现象:日常教学中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偏重人文性的挖掘。而在基础知识中,字词又最容易被忽视。平时不积累,高三苦强化的现象并不少见。我想原因大概是:学生无所谓,教师嫌琐碎。既然课堂上强调字词容易冲淡教学构思的完美性,何不将以字词为代表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权,尤其是教查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为此,我在09年的时候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让学生以单元为范围,以字词的音、形、义为考查重点,自主命题,设计小试卷。采取班级互考、班内互考等形式,调动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当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命题人”一栏时,学生们无不兴奋,更产生了一种推卸不掉的责任感。在这种责任感的驱使之下,他们对题目质量的高低格外上心,进而将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参与。以“湍”字为例。在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很多学生仅仅满足于教师提示的字音、字义等信息,满足于这一个字的会读、会写,甚至听过就忘。但假若以此字为基础,出一道字音字形的辨析题,学生则必须查阅词典,也就有了更大的可能性接触到“惴”、“瑞”、“踹”、“揣”、“颛”等其他学中见字。若再要求给题目附上详细答案,那么,他们又必须进一步地掌握每个字的音、形、义,才能准确地为答题者进行解析。从命题到阅卷,再到提供答案,学生独立完成所有的环节。这不仅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让他们提高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如此一来,权力下放“是共用同一把锤子捶,但是我缩短了它的柄。”我们教师也可以将锤柄缩短,与其让知识在自己这里中转后再灌输给学生,不如缩短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避免做无用功,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下放作文批改权,增强教学有效性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必须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作文是这些能力的集中体现。作文训练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通过作文训练来高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了一个颇具有挑战性的难题。难在:学生兴趣低,教师反馈难。高中生的学习紧张,难以保证高频率的作文训练,并且时间紧张也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课外阅读量。因此,写得少,又难以写得精。这样一来,教师批阅后的反馈就显得很重要,因为学生们需要及时的写作指导。但是,教师批阅作文的任务量很大,而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又总是强调精批细改。作文上交后,教师紧张的作文批改活动至少持续约一周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其后,才能集中评讲。但时隔一周,学生已然淡忘,重拾旧思,效果不佳。这样一来,批阅、评讲的质量低,反馈、指导的作用小。无论是从批阅效果还是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来看,都收效甚微,因为师生不可能将所有的时间都用于钻研作文。时间长了,学生写不好,老师批不好,进而学生不愿写,老师不愿批。我认为,作文批阅的权力必须适当下放,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做好权力下放呢?
首先,教师做好指导。教师必须在学生自主批阅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抓住主要问题,给学生指明方向,讲清批阅标准。可以采取由少及多、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次增加批阅标准。比如,可以指导学生从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句式是否流畅、标点使用是否得当等浅层 次标准过渡到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合理等高层次标准。
其次,及时交流。当自主批改活动结束后,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与交流。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就本次的作文训练情况形成书面总结,在班级内共享。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自改和互改活动,绝不能脱离教师的事前指导和事后的监督与检查。如此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
以上是我在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的几点尝试。我认为,当权力适度下放、锤柄缩短之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