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特色的辽北巴尔虎山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017-10-19汪振泽蒋小汀
汪振泽+蒋小汀
摘要:通过对辽北巴尔虎山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调查,系统探索出该地区在当下文化旅游转型中的应对举措,以特色农业旅游与文化创意结合的文化创意农业为重点,进行区域整合的满蒙文化圈推进中国式现代农村发展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巴尔虎 满蒙文化圈 科尔沁 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含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综合性产业,具有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的特点,具有牵引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动能。特色文化产业主要指基于民族和区域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由民间自发产生发展,其文化产品与服务在风格、品相、品种和工艺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区域文化特点,主要包括特色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戏剧演艺和节庆会展等。辽北法库、康平交界的巴尔虎山地区有着难以比拟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该地都有多年发展旅游产业的经验和基础,因此,文化旅游成为该地区培育文化产业主导产业的首选,带动文化产业其他领域的发展。
一、辽北巴尔虎山区域背景及文化旅游资源
辽西北地区指辽宁省的朝阳、铁岭和阜新三个市,辽宁省的大部分贫困县都来自这里。在清代,这里的大部分地区隶属于哲里木盟,即现在的绥满高速公路(齐齐哈尔至哈尔滨)以南;哈尔滨至昌图的京哈高速公路以西(不含扶余县);昌图向西沿明代辽东边墙北线至库伦旗;从库伦镇向北经开鲁镇、鲁北镇、白狼镇往北直至洮儿河与嫩江上游一线的以东地区。该地区三百年来的满蒙文化融合积淀,民俗文化背景深厚。法库、康平两县就在这个相对贫困区域内,而巴尔虎山地区则是两县的交界地带。
(一)两县的文化旅游资源:康平县现在属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隔辽河与铁岭市昌图县相望,西邻阜新市彰武县,南接法库县,北与内蒙古科左后旗毗邻。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已发现20处;青铜时代遗址发现71处,辽金时代的古城遗址已发现6处,最为清晰的是辽代棋洲城遗址及辽代佛塔以及清代科尔沁蒙古王陵群。法库县同属于辽宁省沈阳市,位于辽宁省北部,长白山山脉与阴山山脉余脉交汇处,辽河右岸。境内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辽墓群为代表的辽墓已达20余处、辽金古城遗址就有23座、辽代古村落遗址220余处(包括辽代军事遗址、古长城、辽宗州古城墙遗址、圣迹山辽代后族萧氏墓葬群、玉皇阁)以及科尔沁左翼三旗的蒙古王陵群遗址等。两县区域在清代皆属柳条边外“禁地”为科尔沁蒙古游牧地。
(二)巴尔虎山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巴尔虎山(八虎山,蒙语“强盛”意)古称为石熊山,是辽代圣山,为医巫闾山余脉,属沈阳市的法库、康平两县交界处,分为南、北巴尔虎山。包括庙台山、城子山、大萝卜山及黑山等,康平境内的北坡险峻,法库境内的南坡平缓。该区域是千年之前是皇家御道、兴商通货之地,是古代进出科尔沁草原的交通要道的兵家必争之地,蕴藏着古老的文化。由此,该地区具有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军事于一体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历经朝代更替,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区文化。巴尔虎山区域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有辽代军事遗址、古长城、圣迹山辽代望族萧氏墓葬群、辽宗州古城墙遗址、玉皇阁以及科尔沁左翼前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王陵遗址等众多历史遗址与塞外文化、满蒙文化(节日、习俗、住宅、饮食服饰、娱乐)等。辽朝宰相韩德让所建的头下军州就建在此地,辽太宗耶律德光苦拜巴尔虎圣山等传说,该地就传承着登山祈福等民俗文化。这些,共同构成了巴尔虎区域的文化旅游遗产,为巴尔虎山区域的文化旅游提供了开发基础。
二、文化产业转型中的巴尔虎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及应对措施
巴尔虎山不仅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是历史文化见证者。清代满蒙联姻使陪行人员、守卫边台的旗兵、蒙古王爷随陵的墓丁以及家属的增多,有的人员不愿远走,便在此地开荒,形成柳条边沿线村落。清末,河北、山东移民的涌入,该地区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最终形成这一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周围王陵已所剩无几,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存无人保护,对古遗址知晓的人所剩无几,但仍然留有历史的痕迹,部分人员仍对这里的历史做延续保护。
从现在的地理区位来看,巴尔虎山区域地处沈阳市法库县与康平县两县交界处,周围旅游景区众多,依托沈阳文化名城,形成独特的旅游区。从交通区位来看,巴尔虎山区域连接法库县和康平县,距离法库县城二十公里,距康平县城三十公里。巴尔虎山区域境内有101国道、203国道、长深高速、若干省级道路贯穿和包围,两县境内还有沈康高速、四阜高速、沈阳外环高速、新梨线、彰桓线、昌法线等交通干线,众多国、县、乡三级公路相互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大交通格局形成,拥有沈阳的国内国际交通网络,游客进入巴尔虎山区域便利。
(一)近些年来,法库、康平两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比如建立了辽代民俗文化节、民族風情度假村以及景观公园等,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旅游管理方面的问题:虽然意识到改善遗存保护现状,保护开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但始终难于落实;旅游机制开发不健全,宏观调控能力缺失,旅游发展内部机制不完善;地区经济体系支持力度弱,地区建设水平低下,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没有相应的接待能力,与其他旅游区相比差距大等问题,这些都滞后了当地文化旅游发展的开发。
2.区域整合的问题:旅游资源整合不够,相对独立不成规模,只是集中在点上,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巴尔虎山地区众多的古遗存在文化、利用、保护价值上呈现不同层次,譬如科尔沁蒙古王陵的元素,可以充分地形成纽带。
3.民俗层面的文化产业提升的问题:即地区经济发展与满、蒙古族文化传承保护的问题。近年来,虽然掀起了建设文化产业的诸多举措,但还没有达到民俗的水平上,绝大多数的民众并没有积极参与进来,使这种建设缺少生命的内涵,走远似乎很难。这其中有政策上与环境上的客观原因,也有着少数民族群众自身的消极因素。如何让满、蒙古群众重新认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积极地参与到民族民俗文化的建设中来,以此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应是认真思考和探讨的大问题。endprint
4.居民积极参与的问题:对文化遗存的保护不再是将其围上栏杆让人敬而远之,当提到保护的时候就例行公事的进行查看、修复。而是需要将保护真正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只有将保护与地区居民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是保护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应建立起遗存保护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让人们的生活中感到历史遗存的存在能给自己带来改变(如发展当地文创农业可以大家致富,规划交通可以方便出行改善生活条件)来提升保护的意识。
5.加强制度管理方法与保障机制:应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制度,在进一步的保护中从国家到地方应健全法律法规,从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充实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内容。在对巴尔虎山地区进行实际考察时发现,遗存一直被肆意破坏,将遗址周围变为农耕地使用,遗物随意摆在农田中,无人管理。应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职能,增强保护力度,为保护工作的下一步进行提供保障。政府引导的多方资金筹集是保护的发展趋势,政府要发挥着带头作用,将一些社会团体、机构、企业家做以辅助作为协调经济保障。
(二)应对举措中的发展内容应遵循的原则及方法
1.从国内外古村落保护开发的进程来看,保护开发的内容已从单体发展到街区、空间等。巴尔虎山地区的保护开发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历史文化环境、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文化物质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有点及线至面的保护发展规划。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尤为关键,比如满蒙文化,风俗习惯,饮食服饰,萨满歌,二人转,手指画等。相关地区部门要对非物质文化进行全面普查,搜集数据,建立档案信息,加强传承传播,鼓励当地群众学习,组织相关非物质文化活动以及培训,保护这一文化载体。
2.巴尔虎山区域保护原则,要认真履行尊重当地环境的原则、协调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对保护有利无害。普及公众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公众的广泛参入是文化遗存保护的良策。
3.建立遗存区位关系整体保护方法以及个体保护方法
(三)转型升级下的旅游开发内容调整的建议
旅游开发应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居民共建原则、遵循事物发展等原则。
1.区域整合:打破省域界线,与通辽市科尔沁民俗旅游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该地区科尔沁蒙古三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使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形成特色的满蒙文化圈。利用科尔沁左翼蒙古王陵的元素,发展寻根祭祖式旅游开发,以旅游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让人们感到历史遗存与自己息息相关,将文化遗存融入到当地生活方法中,结合满蒙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发展民俗文化体验旅游,感受当地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
2.内容的调整:满蒙民俗特色农业旅游与文化创意的充分结合(文化创意农业),发展文创农产品、农艺工坊及专营店、休闲农牧场等,建立绿色农庄与乡土文化旅游模式。
3.充分深入的互联网+休闲生态与乡土文化旅游,以绿色村庄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理念,循环持续的发展。
三、当下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在旅游业发展的大趨势下,巴尔虎山区域有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增长为巴尔虎山地区的开发提供了机遇。据《2013年国家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显示,在2013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2.62亿人次,收入达26276.12亿元人民币,国内出游人均花费805.5元,沈阳地区接待过夜游客人数超20万人次。另外,政策的扶植也为巴尔虎山区域的发展带来机遇。国家对古村落保护的重视,设专项资金来保护古村落。文化是古村落的核心,文化旅游保护发展古村落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务院颁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中提到,鼓励提倡绿色旅游,这些都为巴尔虎山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巴尔虎山区域的文化旅游开发虽然有着良好的发展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区域竞争激烈,巴尔虎山周围地区也都在做相应的文化旅游,这对巴尔虎山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将形成竞争的局面;特色不明显与基础设施欠缺等不足都将在区域竞争中失去竞争力,要想吸引游客,就必须发掘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提升区域优势,吸引族源风俗相近的域外游客,也是应该思考的问题;东北地区客流季节变化的自然因素,构成了客流因素的决定因素,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该地区充分结合,需要认真考虑。另外,环境保护也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威胁,如何想在不破坏环境的同时还能发展旅游业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四、结语
打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之间的通道,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为一体,加快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高度重视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发展,利用民俗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农村发展模式的创新、促进特色区域的文化产业,完善民族特色乡村建设的文化理念与美丽乡村建设充分结合,使农村文化生活与地域经济进发性的活力,是未来发展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