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7-10-19张凡
张凡
摘要:近些年在各项政策的引导之下,城市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打工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孩子却只能交由祖父母或者亲戚抚养。由于长期处于亲情缺失、缺少父母监管的状态下,这类留守学生开始变的叛逆而且敏感,不愿与人交流。如果到了高中阶段这类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仍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从长远意义来说,做好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接下来我们所必须要面对的一部分工作,它需要学校与家庭联合、老师与父母联合。下文从笔者的工作经验出发,以农村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例,对这类问题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农村;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学生是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之下,在广大农村地区所产生的、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留守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不适感,如果到了特定的年龄这一情况还得不到有效控制,则很容易会引发心理畸形。所谓的“留守学生综合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对留守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已经异常紧迫,要真正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
一、农村留守高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家庭方面
受制于经济条件父母选择外出打工,回家的次数自然就少了,有些学生可能一年才能够和父母见一面。这类家庭内的学生根本无法正常享受到父爱和母爱,正常的亲情关爱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奢望。[1]综合相关调查结果分析:很多留守学生都表示日常生活中与父母的沟通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使父母在家,也很难对他们敞开心扉。有些家庭中已经出现了“亲生后母现象”,不管是对父母还是对孩子,这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的讽刺,而且对子女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是不可逆转的。
2、学校方面
教育除了教给学生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意义是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不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亦或者是社会教育,都应该遵循这一准则。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这三方面教育的基础都比较薄弱,这也是留守学生素质得不到提高,心理得不到强化的重要原因。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也没有做到有针对性的补充,所以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处于一个岌岌可危的局面。[2]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厌学、叛逆等情绪,再加上青春期的心理萌动,也很难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之上。这时就需要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这也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此来补足学校教育的缺失,让学生能够健康发展。
3、自身方面
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学生经常会感到孤独、无助,长此以往这会在生理以及心理方面带给他们无法弥补的创伤。[3]隔代抚养在留守儿童家庭中非常常见,而留守学生也很难与祖辈或者其他亲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孤僻以及暴躁的特质在他们身上非常常见,很多留守学生都会对祖辈以及亲属产生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经常顶撞他们,也不愿听从他们的管教。留守学生时常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故而很难融入到班集体之中。
4、社会方面
虽说近些年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一直在不断提高,但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引导机制。要真正解决这类问题,保障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多部门联合制定出完善的工作方案。
二、农村留守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概述
1、行为偏差
很多留守学生家庭中,只要学生不犯大错,可能长辈根本不会严加管教,或者说祖辈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管教。正因为如此,部分留守学生才会显得自由散漫,在家不听祖辈的教导,在学校也不遵守校规校纪。经常旷课、迟到、逃课、打架,甚至也会时常发生欺负同学的行为。沉迷于网络游戏,经常出入网吧、游戏厅等场所,与社会上的一些成年人厮混在一起,无心学习。
2、学习困难
父母进城务工,孩子便失去了直接监护人,缺失的家庭教育单纯依靠祖辈或者亲属根本难以弥补。即使只有父母一方在外打工,另一方也必须负担全部的家务以及田间劳作,根本没有办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更没有时间给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即使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也无法进行正确的解答。[4]如果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孩子多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进行照顾,但不管是从文化水平还是从身体素质来说,他们都无法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尤其到了高中阶段,很多学生的价值观已经趋于完善,祖辈的管理方式已经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同。基于以上现状,少数自制力强的学生能夠自觉学习,但大多数学生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成绩也很难有所提升,以这样的状态他们根本无法面对人生的分水岭——高考,所以针对这类学生我们应该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学习上。
3、价值错位
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农民家庭的生活,为了能够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外出打工,但他们牺牲的却是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多家长会因长期在外务工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内疚感,多会选择用物质来进行弥补,一味的给他们零花钱,却没有培养起他们健全的消费观,这也在无形中养成了他们铺张浪费的习惯。[5]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读书无用”的认识,把人生的追求简单的归结到“打工挣钱”之上,应付学习、得过且过,从而使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错误观念一度盛行。
4、心理障碍
由于高中阶段的孩子正是处在身体和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缺失父母的关爱会让他们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再加上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容易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很多的问题和困惑。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倾诉的渠道,需要父母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但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监护人因为年龄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无法顾及到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再加上农村学校经济条件有限,根本无法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和心理疏导的器材。[6]这就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容易患孤独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而且他们的心理极为敏感脆弱,难以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解决好这类问题是对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它需要老师与父母的共同努力,真正帮助学生卸下心理负担,更好的融入到集体之中,让他们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挑战。endprint
三、农村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该转变认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即使自己在短时间内靠打工改善了家庭的经济条件,也不应该一味的信奉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更不能单纯的认为外出打工是一种既能挣钱又能省学费的行为。鼓励孩子适当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但也应该认识到如果孩子不能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必将会被社会所抛弃的现实。此外,做父母的也应该认识到孩子学习不仅是老师和学校的事,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在高中阶段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这能够带给他们无尽的动力。家长应该选择合适的监护代理人来负责留守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尽可能的消除学生那种“寄人篱下”的落差感,保护学生的内心。如果有条件,外出打工的父母也应该多学习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很多父母一个月都与孩子打不了一次电话,甚至有时电话接通也常常会面临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尤其到了高中阶段,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没有任何好处。[7]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通过专业的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在此基础上也应该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要扮演起留守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把学生在学校最真实的表现告诉他们。可以利用年底外出打工的父母集中返乡的时间来落实好这部分工作。
2、有关部门应该适当调整当前的政策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要想保障农村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调整相关政策解决好外来务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让孩子能够在父母身边完成学业,同样这也能够让留守学生享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出完善的工作方案,可以通过修改户籍以及借读等政策来减免学校对外来务工子女所征收的额外费用,尽可能的降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收费标准,以此来增加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权。如果最终能够让子女与父母一块生活,就能够实现家庭教育模式的最优化。
3、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室可能在大学校园之中非常常见,但对中学而言还属于“新鲜事物”,很多学校即使在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之下设置了独立的心理咨询室,但却因为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根本难以落实。从学生角度来说,虽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总能够或多或少的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但对待这类问题他们大都抱有一种“讳疾忌医”的态度,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笔者所在的学校经过不断尝试已经形成了以心理咨询室为依托,以专职的心理輔导老师为主导的,面对全校学生的心理辅导机制。校领导也一直在关注这部分工作的效果,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了最大的支持。
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在落实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更应该重视其中的细节。可以尝试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建立起“留守学生”档案,记录好留守学生外出打工的父母的地址及联系电话,记录好学生监护人的电话。班主任应该与留守学生的父母做好沟通,定期给他们打一个电话,汇报一下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让父母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孩子们的变化,让他们与孩子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此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尝试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活动相整合,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给学生营造一个舒缓内心压力的渠道,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以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总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而这却造就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甚至高中,留守学生远离父母在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属的庇护下成长,我们应该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应该为其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在教给他们知识的同时关注他们内心的成长。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尝试设置专门的心理疏导老师以及心理咨询室。综合实际状况分析,这部分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上文结合笔者日常的工作经验对这类问题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的落实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石玉锋. 让阳光永驻“留守儿童”心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OL]. 学周刊,2017,(09):88-89. (2017-01-21)[2017-08-28].
[2]汪春梅,金艾裙.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宿州学院学报,2013,28(06):25-28. [2017-08-28].
[3]王丹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
[4]姚桂雪.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综述[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4):7-10. [2017-08-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