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制度改革背景的分类招生考试思考
2017-10-19牟忠刚
牟忠刚
摘要: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是一项极其关键的环节,对于国家整体的人才培养走向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鉴于此,本文对高考制度改革背景的分类招生考试进行了思考,从我国高考历史进行引入,阐述高考制度的完善史,进而深入研究高考制度改革的各项原因以及脉络,最终对我国当前的分类招生考试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考制度;分类考试;教育改革;教育发展
前言:高考,不仅是我国目前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关键开展环节,还是当前整个社的集体关注热点。从各大院校自身的人才选拔系统以及培养角度来看,高考起到了基础奠定的作用,不但将导向功能赋于到了国家基础教育事业中,也是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完善整体素质教育推行的重要渠道。伴随着近几年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速度的不断提升,其所关联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例如,高等教育推进行程中,“高校分类进行入学考试”就是其中比较显著的一项改革。当前阶段中,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展了专业分类招生制度,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此种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整体的教育事业进步是一块重要的发展基石。
一、我国高考教育制度实行的历史发展轨迹
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里,“考试”这一概念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也处处存在着考试的身影,在国民心中,“考试”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仅从考试自身的作用与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古代的科举可以称之为现代发展的“高考制度”,此种研究的结果表明了科举制度创立的重要影响[1]。科举这一制度的最初实行时间是在隋朝,沿用至唐宋时期之时,已经将相关的人才选拔方式进行了有效完善,完善过程中比较值得提出的就是宋朝,这一时期中将考试制度进行了更具严密性的改革,增加了“殿试”、“糊名法”、“誊录法”等,该系列的改革让维护科举制度的公平性这一工作得到了国家制度层面的保障。等到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朝时,已经初具结构精细复杂制度机器的雏形,整体的运作过程相比之前更加周密、严格[2]。但是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进步,一系列的发展弊端也随之曝露出来,致使清朝政府部门不得不针对原有的科举制度进行创新改革,增加进“算学”、“经济特科”等新颖开始科目,废除掉了原始陈旧的“八股文”考试科目。综合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科举制度是社会等级上升过程中最为公平的一种手段。例如:科举进行过程中的会试、殿试。全国范围内的应试者被统一安排在同一地点,通过统一的考试科目、命题、评卷等形式,在更大的层面上调动了全国各地的办学热情以及应试者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国家整体文化程度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奠定作用[3]。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也就是195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规定,真正明确了全国范围内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也就是高考制度正式实行,该项政策的颁布,使高考制度由于具有“统一招考、录取”这一标志正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里程碑。该项制度的创立,弥补了陈旧封建科举制度不具备的人才选拔、促进文化发展的内容,从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等教育教学的推行,极大程度的提升了国民文化基础,同时对青少年奋发图强、报效国家的上进意识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有利即有弊,当前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比较注重于智力教育培养,而对于学生的德、美、体教育培养还不够重视,大多偏向于升学率的方向发展,此种情况对于中小学生自身的课业负担起到了负面影响,并极大程度的损害了我国青少年整体的身心健康。
二、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进程
(一)招生体制的改革
为了从经济上、制度上确保高考招生工作开展的公平性,最大程度上避免因权利、金钱、人情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公民失去凭借真正实力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国家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在历经几十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依据“国家统一组织命题、考试,最终按照考试成绩进行统一录取”这一原则进行开展招生工作。在招生体制的改革工作中,首先进行的是招生来源体制改革,改革过程中主要通过定向委培等方法进行招生,然后是收费体制层面的招生改革,实行双轨制教育,即免费的国家计划内招生与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体制并向施行。但是弊端也隨之出现,由于计划内、计划外招生录取分数线的不断拉大,导致招生工作与权利、金钱之间的关系严重影响了招生录取政策的推行,也对高等院校的实际社会形象造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导致政策的推行与教育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4]。1994年,《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由国务院发布,该项内容的出台,将国家原教育委员会所属的40多个高校为主要招生并轨改革的序幕拉开,至1995年,增至250余所,此后改革进程逐年加快,2003年以后,我国的高考招生体制改革处于全面探索期间。
(二)高考考试方法的改革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处于命题内容、命题形式不稳定的发展过程中,并且相关的评分方法、考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效率也不够高效,进而极大程度的提升了高考工作的开展成本。1985年,我国教学委员会在广东地区进行了高考考试方法的标准化改革试行,主要包括数学和英语两项科目,之后逐年面向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高考方法的标准化改革,本质是传统面向现代的改革,也是高考考试方法从原本的多项作业面向系统化处理的改革。在解决传统高考考试命题期间出现的盲目随意性问题过程中,更具科学化的命题、更具规范化的管理、更具现代化的考试方法,不但能够有效的降低工作失误率,还能够使考生群体公平、详实的了解到高考的实际状况[5]。当前阶段中,我国主要推行各省自主高考命题政策,最大程度的将竞争机制引入其中,在对国家层面的教育考试命题工作起到激励作用的同时,对各个省内进行高考统筹协调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考考试方法的改革,对于青少年基础教育发展既有积极性的导向意义,还有推动高考制度的创新改革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三)高考内容的改革
作为高考制度的核心内容,高考内容是关键所在,其也是近几年高考改革的重点工作。高考考试的内容改革工作开展期间,会涉及到比较多的难点,不仅的但是的科目变化,还包括题型的变革等问题。从本质上来讲,高考的考试内容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及素质,各大高等招生院校能够按照高考的成绩真正招收到符合入学培养资格的重要数据支撑,基于此,高考考试的内容愈发成为每年高考期间社会关注的重点[6]。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主要集中于“标准化”和“科学平等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改革,力求高考内容能够真实反映出考生基础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立意,考题的立意趋势就比较面向于“底层技术”这一题点,避免“假大空”现象的出现。endprint
三、关于我国高考背景下分类招生考试的思考
(一)保持高考制度的科学合理以及平等性
在我国高考制度的推行过程中,科学性、公平性一直都是改革工作不可更改的原则,唯有长久的坚持标准一致、内容统一的国家统一形式高考,才能准确的满足当前社会的推崇考试与注重公平的群众心理。与此同时,高考考试的科学、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维护我国社会和谐与民族融洽的稳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某个角度来讲,高考是当今社会最具公平性的一项社会发展制度,尽管其中包含了诸多的不足,但是不可否认,其效果最明显[7]。高考制度的实行,对提升各大高等院校招生率的提升、降低学生和学校的负担都起到了重要的缓解作用。新时代中,高考制度的实行,就是在最大化的确保每一位考生都能够拥有平等进入更高一所院校进行文化知识增长的有效机会,不足之处在于统招的高考对于考生个人的“个性”体现机会较少,会阻碍到考生个性与自身潜力的发展与开发。由此可知,在当前的高考背景下实行分类招生考试形式,能够有效的缓解应试考生自身的心理压力,形成“分层分类”的多元化录取机制,最大程度的发挖据出应试考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潜力。另外,这一基础上,分类考试对于公平性的要求也更高,国家教育体系与各级政府之间需要共同努力将社会诚信体进行健全与完善,做到社会普遍接受并认可的程度。
(二)针对高考的实质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
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构成成分,针对高考的实质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必不可少。社会公众之所以普遍接受当前的各项高考制度主要源自于现代高考的方式、形式以及起点都比较贴合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满足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高考制度的改革工作必须沿该方向进行深化改革。现有的高考制度可以通过一次性的选拔为各大院校提供适宜的生源,具有极高的选拔效率,但是高考的内容与标准层面上并不能够满足各大院校的招生需求,对于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诠释还欠缺一定的完善机制[8]。此时,分类招生考试的创新,对高考工作的“服务适应性”特点进行了放大,通过正确的服务对象设定,为各大高校量身定夺出满足招生需求的“分类高考”。例如,艺术专业类学生在每年的大概2、3月份首先进行校考,再辅以高考,极大程度的满足了考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诸如该种形式的高校单独考试与国家统一考试相互融合的高考格局,使得高考的开展形式逐渐从传统的统一化转化为现代的多元化。高考内容的改革工作过程中,需要注重于发挥考生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方向,对于知识的理解、运用、分析等能力都需要全面兼顾到,尤其是知识与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生活利用之间的衔接需要做到位,做到真正的理論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学生强烈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意识。
(三)进一步优化高考教育的评价体系
如果从表层来看,高考制度的实行仅是高校进行人才选拔的一种手段,但是进行深入研究后能够明显发现,其自身还包含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换而言之,高考制度的改革工作,牵动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联。例如:在进行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成果,大多会以某个阶段的阶段教学考试成绩作为重要指标,长此以往,“以分识人”就成为一种当前阶段教育竞争的畸形现状。此时大力推行分类高考制度对学生的个人成绩及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不但能够量化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荣誉级别进行量化处理,还能够让考生自身的个性、品质进行定性评价[9]。在此基础上,建立出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将考生单位个体学术层面的成就、品质层面的品德培养成果、社会实践结果等诸多因素进行全面考量,并将其作为高校选拔的重要指标,必然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知识的传播起到奠定作用,与此同时,该种分类招生制度的实行,也比较符合我国当前推行的人才培养发展战略。
总结:综合全文论述来讲,文中首先阐述了我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历史进程,能够从中总结出“考试制度”的发展趋势就是在不断的迎合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国民对于公平的意识也逐渐提升,而高考作为公平性的重要体现者,必然会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在我国当前的高考制度背景下,分类招生考试极大层面的缓解了全国范围内高中学校的教学压力,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降低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从国家发展的层面上来讲,分类招生考试制度的施行,源源不断的为国家输送出个性化人才,促进了国家综合性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蒙蒙,张悦歆.从制度变迁理论看残疾学生高考制度的改革[J].现代特殊教育,2016,(20):3-8.
[2]申培轩,李艺.山东省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路径分析——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6,(17):113-116.
[3]孙启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问题与逻辑[J].教育学术月刊,2017,(03):68-73.
[4]胡晓红.选择性:浙江高考改革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共同目标[J].中国考试,2017,(05):35-38.
[5]陈雁.对基于高考制度改革学生学习动机转变的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2016,16(03):102-104.
[6]张海生,张晶.高考制度改革的调研分析——基于安徽3地高中生的视角[J].重庆高教研究,2016,4(05):45-52.
[7]周剑清.统考新政与学考新贵——实现高考改革的两大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6,(28):73-76.
[8]汤松萍.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动因及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2016,(06):20-23.
[9]李木洲.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与变迁:成效、难点及趋势[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02):138-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