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公司风险成因及应对措施
2017-10-19曹敏
曹敏
摘要:担保公司为借款人提供标准化的信用保证,以满足银行放贷的信用要求。信用短缺是担保公司生存的基本原因和基础,担保公司通过为提供借款人提供信用担保实现盈利,其业务本质是风险的经营,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因此,有效识别、分析、控制、化解或转移风险是担保公司持续稳健经营的前提,风险管理能力也是担保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分析了担保公司业务种类、融资担保风险的特征、担保公司风险的主要成因,并提出强化其风险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担保公司;风险;成因;措施
一、担保公司风险概述
担保的实质是以债务人或第三方的资产作为保障,以确保债务人如期履行债务的信用补充手段。解决资信不足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降低贷款人信用风险,是担保行业的最初市场地位。随着担保业的不断发展,担保业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业务已涵盖流动资金贷款担保、综合授信担保、工程项目担保、房地产贷款担保及其他咨询管理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融资担保风险是指担保公司在开展担保业务过程中,因各种不利因素最终导致担保公司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担保公司通过经营风险实现盈利的模式,决定了融资担保风险的必然性。担保公司风险的特征主要有:风险的特定性,即不同的担保项目决定了担保风险的不同;风险可控性较低,担保行业的主要客户是资信较差、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反担保措施通常较难落实;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性,即担保收益通常为担保金额的3%-5%,而代偿金额可能为担保总额,风险和收益严重不对称。
二、担保公司风险主要成因
(一)担保公司内部风险
由于担保公司公司治理结构、业务制度及流程等不健全,致使公司遭受损失。根据风险成因可将公司内部风险总结为:一是,操作风险。由于担保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专业人员配置不足等造成融资担保业务操作不规范、担保业务的错误判断、决策等问题,最终导致担保公司遭受损失。二是,道德风险。因担保公司员工挪用、侵占担保资金而造成的损失,或担保公司员工与银行及被担保企业相互勾结,骗取贷款而使担保公司蒙受损失。
(二)外部风险
被担保企业引起的风险有信用风险、市场和技术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因被担保企业信用意识薄弱或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不能正常还款,导致担保公司代偿的可能性;由于中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技术及产品创新能力较弱,造成中小企业因缺乏市场竞争力而处于较不利的市场地位,容易受到行业竞争的冲击,羸弱的市场竞争力导致中小企业市场和技术风险显著;由于担保企业和被担保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导致担保业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突出。部分中小企业存在采用虚假财务信息、经营信息等非法手段骗取担保和贷款的现象,或取得担保贷款后企业采取更加激進、冒险的投资经营活动。
政府和法律担保体系导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由于担保业务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使担保公司为不满足条件的企业进行担保而陷入担保陷阱;由于我国担保行业尚出于发展初期,相关配套法律制度和担保体系尚不健全,导致担保公司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法律的全面、有效保障,不利于担保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由于我国担保体系的不完善,担保公司不具备完备的反担保、代偿及追偿制度,导致担保公司风险突出。
三、强化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加快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集成担保公司各业务板块。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趋势,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各业务信息的内部及时交流,提高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时效性。担保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应集成担保公司各业务板块,包括财务子系统、业务操作子系统、风险识别与评估子系统、风险预警与监控子系统等。同时,加强对担保公司管理者及其员工的操作系统培训,立足本岗位职责,及时关注风险系统自动预警信息,并对风险管理系统的信息及动态进行及时更新、维护。
(二)完善、规范风险控制流程
担保公司应建立严密、规范的风险控制流程,将风险控制按照业务进展划分为保前、保中和保后三个阶段,对于每一阶段都严格执行担保业务的双部门交叉审核制度。具体而言:一是,担保业务受理前,制定并执行“一分析、二看、三听、四问、五查”的尽职调查程序,担保业务风险由业务部门和合规部门共同把关。认真分析客户申保材料,考察企业经营状况、行业口碑及评价,判断企业申保材料的真实性及财务指标的合理性,并形成担保尽职调查报告。二是,担保业务受理过程中,严格执行审保会评审制度,且业务须由项目经理、主管领导、风险控制部门及法律合规部门共同把关和审查。重点审查项目资料的完整性、形式要件的合规性、尽职调查报告的可靠性等;做好申保企业财务审查工作,要求企业提供完整的上一会计年度财务报表及财务审计报告,核实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分析关键会计科目、现金流量情况,重点审核申保人偿还能力;审查申保企业项目的合法性与可行性、反担保资产的合法性及有效性。三是,担保业务后期,财务部门的信息反馈及业务部门的保后管理是降低担保风险的主要手段。担保公司应制定检查方案,对项目进行定期检查与实地核实,并形成《在保项目保后管理核查报告》。《在保项目保后管理核查报告》应对企业履约能力、供产销变动、财务经营情况、反担保物的变化情况等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三)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
风险评估方面,建立科学的客户风险评估体系,减少担保业务决策失误。担保业务风险评估体系可参考银行客户评价系统,结合客户行业特色及业务需求,体现担保公司的经营特色,并作为担保决策的依据。首先,要搭建客户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分析代偿制度、追诉制度等对风险评估体系进行不断改进。其次,应构建科学、合理的评审体系、评审定性及定量指标,为保审会决策提供科学化的依据及参考。
风险预警方面,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并设置合理、可控的风险预警阈值。首先,要根据担保公司风险特点及风险承受能力设定合理、可控的风险预警阈值及触发要件。风险预警体系应能及时、敏感把握影响受保人履约能力的信息变化,将风险信息及时传达至相关部门,实现风险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其次,建立严格的保后管理制度,业务经办部门应定期(结合业务情况,可分季度或月度)对被担保人进行实地检查,并在风险管理系统录入被担保人财务信息、财务分析、经营情况、反担保物变化情况、关联企业相关财务经营状况、重大事项变化等。
风险分散方面,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担保资产结构的优化、项目反担保的落实、项目的联合担保等。一是,严控担保业务的集中度,不断优化担保资金结构。严格执行单个被担保人担保金额不得高于担保公司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企业的担保总金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5%。二是,积极落实反担保措施。对于个人担保业务,应尽可能办理抵押手续,对于确实难以办理抵押手续的,应签署存放声明,将原件存放在担保公司;反担保均应为连带保证,核实反担保人的资格,且被担保企业的关联企业不能作为唯一反担保人;被担保人应购买财产保险,投保期限要大于担保期限,第一受益人应为担保公司;严格执行抵质押物的相关规定,抵质押物可以是存单、有价证券、应收账款等资产。机器设备应及时在工商部门抵押登记,存货作为抵押的应储存在第三方仓库,并签署三方监管协议。三是,对于大型担保项目可加强与同业合作,进行联合担保。
风险转移及补偿方面,适当开展一定的保险业务,并建立担保损失补偿制度。一是,担保公司可为风险较大的担保业务购买担保责任保险,从而实现担保风险的转移。二是,建立担保损失补偿准备金制度,用于冲减代偿损失,强化担保公司风险抵御能力。担保公司可按担保费的50%提取担保责任准备金,也可按照年末担保责任余额的1%提取风险准备金。
参考文献:
[1]陈双.对于担保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几点意见[J].时代金融,2016(20):300+306.
[2]江小毅.基于业务角度的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控制探讨[J].特区经济,2013(12):64-66.
[3]赖昆鹏.担保公司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浅析[J].财会通讯,2012(29):141-142.
[4]纪崴.中小担保公司风险:控制与补偿[J].中国金融,2011(09):89-92.
(作者单位:青岛城乡社区建设融资担保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