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2017-10-19张保先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途径与方法德育渗透小学语文

张保先

【摘要】小学阶段学生心智发展处于形成阶段,应在注重成绩的同时关注德育知识培养。同时,现阶段教育界要求进行教学改革,更多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小学语文课程能够将德育知识融入教学。因此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应加大德育知识比重,让学生全方面发展。教师可对当下语文课程中如何加入德育教学进行具体分析,阐述其重要性及实施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14-01

自古以来,我国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就特别注重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成长阶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而且也符合我国的人才培养战略。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渗透性。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接受一些文字知识以及思想内容。相比其他学科,语文科目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更加明显,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语文渗透性强的巨大优势,在学生的小学学习阶段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独立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语文授课中融入德育知识的重要性

1.当前德育教学存在不足

教育界在综合分析与研究后已经意识到德育知识在授课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改革中便强调将德育知识与语文课程相结合。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教育创新仍具有很大短板,需要教师在未来教学中加以改善。第一,成绩论意识严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与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获得优异成绩,进而考取高等院校。此种想法本身并没有过错,但一味的重视便会产生不良影响。教师与家长以成绩为根本,剥夺了学生的课外时间,使其缺少德育知识学习,心智发展受到阻碍。第二,教师能力不足。部分学校重视德育知识培养,但受到师资队伍的限制;部分教师自我教学水平不高,相关德育内容掌握不透彻,无法将知识高效地传递给学生。改革大方向已经指出,就需要教师及时纠正自身不足,改正错误,在语文授课中融入德育内容。

2.对语文课程带来益处

教师将德育知识讲授给学生,使其能够对所学内容形成正确认识,并通过自我思索与分析获得新的认知。德育授课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对某一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待任何事情都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语文授课内容极大部分都是培养学生思想意识领域,使其行为能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思想。因此,德育内容能够为语文教学带来益处,使其能够良好发展,对培养学生心智方面做出贡献。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不足

1.育人内容“假、大、空”

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气氛活跃,但实际上教学内容却脱离现实生活,不具备可行性,教育活动成为浮于表面的表演。一些教师为了实现德育渗透,选取了与教学内容不符的德育内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2.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忽视其个性和思想品德的发展。智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德育在小学生的发展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教师过于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易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1.分析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所有教学工作都是始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深度地分析理解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有效进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深入专研教材内容,分析德育资源,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的基础知识同时渗透着德育教育,运用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符合现实的德育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在审美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小学时期课业压力较小,学生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可以利用课外活动融入德育知识内容。学生业余时间的利用需注意生活化,即贴近实际生活。业余活动安排亦需按照学生能力来制定,切莫让活动复杂化,失去业余时间的意义。教师可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角色扮演游戏,针对当下社会中频繁出现的不文明现象,如老人摔倒无人扶起,找两组同学进行角色扮演,一组是社会上不搀扶老人的做法,另一组是搀扶的行为。表演结束后让台下的学生发表意见,询问哪一种是正确行为。教师在学生发表意见后陈述正确观点,并延伸道德方面的德育知识。通过此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对知识记忆更为深刻,在内心中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在今后面对社会不道德行为时亦会有自己判别是非观念的能力,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3.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渗透德育教育

写作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比较简单,比较直接,对于真情实感的表达更加接近自身所思所想。因此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合理地渗透德育教育,有助学生认识真善美的道德品质,并将真善美的品质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帮助学生认识到文章是对一个人思想的文字表达,一个人的品质高低直接决定了文章品质的好坏,要让学生认识到每篇文章都有其自身特有的精神内涵。

4.课文朗读中,感受德育教育

语文课文中的内容有着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中也包括多样的德育思想。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朗读课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把自己置身在作者的感情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德育思想。例如《白杨》这篇文章通过爸爸和孩子们的对话,表达出对建设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佩之情。又如《挑山工》这篇文章表达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精神都可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深深的体会,继而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缺乏对他人关爱、缺乏奉献、意志薄弱的缺点改正过来,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格、关爱他人的品德。

四、结语

小学语文授课能够对学生意识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德育知识与语文课程相结合,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与记忆德育内容,独立对事物进行判断,促进其全方位发展。教师应认识到德育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并依据本班学生特点,在实践中分析与思索,实现德育教学对策,通过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自身水平等方式,使德育内容更好的展现,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晓兰.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渗透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6(10):57.

[2]李俊华.论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6(11):114.endprint

猜你喜欢

途径与方法德育渗透小学语文
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途径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课程教学中传播的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