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研究
2017-10-19田甜
【摘要】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如何适应当前变化莫测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是目前高校共青团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大学生就业;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032-01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首先,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的趋势。在毕业生就业中研究生已越来越“抢手”,本科生还能基本平衡,专科生则较明显地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高校、科研单位、机关、大公司已经基本上以接收硕士生博士生为主,甚至连一些中小型单位都开始希望多接收研究生。这种社会现象致使现在不少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错误观念,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因而对毕业生的需求出现扭曲,人为地制造了就业难。其次,大学生专业结构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到21世纪之前,我国大学生还可以处在毕业包分配的状态,大学生进入了大学就等于是将来有了自己的工作,但是,统招分配的时代已经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一去不复返。高校准入门槛的降低也拉低了大学生的质量,加上许多学生学习的专业与将来的就业方向契合度不高,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造成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社会生存能力,用人单位面对这样的大学生只会无情拒绝。再次,许多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足够的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形式化,就業体制设置不科学,多数学生在上学期间并没有做好科学地职业生涯规划,思想上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只是大四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学生面临就业情况时多是眼高手低,导致“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的出现。最后,很多同学大学四年都是在比较安逸的环境中度过的,除了具备专业性的知识以外,对未来要面对的社会缺乏足够的自信,在面对单位的面试时,自信心明显不足,面对困难没有勇气,几次失败就开始怀疑自己,逐渐丧失在社会锻炼的本领和勇气。
二、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先天优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并把“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不仅是大学生以及家庭,更关系到高校以及社会。作为高校距离学生最近的学生组织之一,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关系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也需要共青团高度关注,共青团与大学生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高校共青团面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责无旁贷。
三、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一)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高校团组织自身应重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团校培训、辅导、谈心、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准确地估计就业形势,客观分析当前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给自己准确的定位,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盲目悲观,主观上转变就业观念,做到客观认识自己、增加诚信意识、增强团队意识、培养良好习惯、提高专业技能、做好职业规划、认同企业文化、珍惜就业机会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日昌指出:“无根据的给自己定位,不肯改变自己的就业取向,不肯降低自己的身价,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共青团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发挥其组织优势,积极开展有关就业的研讨会,邀请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为大学生专门传授就业的知识和观念,同时通过挖掘和树立一批大学生就业的先进典型,与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高校团组织应多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高校团组织在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时要重视心理素质的锻炼,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三)锻炼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首先,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规划”的理念。大学生在进入校园就意味着人生新阶段的开始,许多学生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期待却又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做起,共青团组织要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想法并给出适当建议,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规划自己生活的思维,为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基础。通过当前就业形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帮助学生确定就业的方向,在结合学生的意见确定就业范围。同时,共青团组织可以借助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相关资料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在大学生的课余之时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活动,模拟就业求职的现场,请来有过求职经历的学生模拟求职的过程,为大学生提供人生发展的指导。
(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高校团组织可以组织现场招聘会或者是网上招聘会,帮助招聘单位和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建立联系,同时联系就业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利用国家实施的发展战略,积极组织培训,对有意向并且成绩优秀的学生,最大化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开设专门的辅导班为大学生提供公务员、司法考试、考研等培训等。高校团组织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择业服务中心,对自主择业的同学提供一切便利。
参考文献
[1]伍安春,王丹.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作者简介:田甜,1987-01,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研究生学历,助教,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