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有梦想在心中

2017-10-19高绪波王洪霞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7年9期
关键词:管理区北大荒大棚

高绪波 王洪霞

2016年的春节,何培雄是在“闭关”中度过的。

这个“80后”的怪异举动,在熟悉他的人眼中并不觉得奇怪:“他每年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抽阵风,一个人神神道道地鼓捣个不停。”

然而,何培雄每“闭关”一次,农场领导和生产部门的人就更加兴奋一次,都等着他“出关”时带来好消息。

这个“怪人”,在红卫农场、建三江管理局、省农垦总局乃至全省农业科研系统,都小有名气。

这个30岁的年轻人,为啥能这样吸引大家的眼球?

何培雄的家鄉在甘肃省民乐县六坝镇。

因为在农村长大,他自小就对土地有着特殊感情。200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

2010年,何培雄大学毕业。当时,他有三个选择:回甘肃的城市工作;去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打拼或继续深造;支援“老、少、边”地区。

父母在盼着儿子回家乡,“北、上、广、津”的舞台更大,但何培雄最终却选择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支援计划”——当年7月,他来到距离家乡几千公里之遥的北大荒,在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红卫农场开始了他的寻梦之旅。

刚到红卫农场时,一望无际的稻田,先进的大型农机设备,性情豪爽的农场职工……从未与梦想如此接近的感觉,令何培雄亢奋、狂喜。

2011年3 月,何培雄被分配到农场第五管理区担任技术员,做水稻育秧前期的清雪扣棚、平床摆盘、抽水泡田、搅浆平地等准备工作。

“老王啊,你家的稻田怎么没有抽水泡田?”2011年4月的一天,正在自己分管区域内巡查的何培雄,把电话打给了水稻种植户王立科。

北方的初春,乍暖还寒,细雨淋过的春夜更是凉意彻骨。何培雄陪着王立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田埂上,几次滑倒、爬起,才来到水田中间的电井处。开闸抽水的过程中,何培雄的脑海灵光一闪——如果有一台远程遥控电井的设备该多好。

何培雄被自己的这个想法刺激得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他就把宿舍变成了研发“阵地”,购买了电烙铁、万用表、电阻、电熔、芯片、钳子……他先从遥控宿舍的电灯开始试验——设计好电路芯片,调整好电流电压;再设计电路板,以用手机打电话的信号方式,远程控制宿舍电灯。第一次,芯片爆炸,试验失败;第二次,虽然芯片没有爆炸,可是电灯也没亮……终于有一天,室友们听到何培雄的欢呼声:“成功啦!成功啦!”这是他的第六次试验。

2011年6月,何培雄在水稻种植户梁发的稻田里进行手机远程遥控开关试验。一开始,老梁不相信手机能控制自家的电井开关,但当他拿着手机坐在家里打了个电话,远远地就看到自家的电井机开始抽水时,顿时乐得合不拢嘴,连连赞叹:“大学生就是了不起!”

就是这句普通得再普通不过、平常得再平常不过的“表扬”,给了何培雄以前所未有的鼓励。从此,他在农业科研试验的路上走得更加自信、坚定。

手机无线电井遥控装置研发成功后,何培雄为第五管理区和第二管理区免费安装了60多套远程遥控电机井抽水设备。后来,他又无偿为管理局所属的14个农场各安装了一套,示范和推动更多的水稻种植户应用这套设备。

2011年7月,何培雄为这项发明申请了国家专利,2012年5月拿到专利证书。如今,手机无线电井遥控装置已在建三江管理局的54万亩水田、1800眼电机井上广泛使用。仅此一项,每年就节约劳动成本270万元,节约电力资源16.5万千瓦时,节约水资源300万立方米。

“难上加难,才能赋予技术攻关以意义。”在艰难曲折的发明路上,何培雄把创新、创业、突破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

2012年,何培雄被调入红卫农场农机科。工作中,他发现各管理区的育秧大棚管理智能化应用率不高,大棚育苗基地的浇水通风等环节严重依赖人工,不仅职工劳动强度大,管理效果也很不理想。

“实际上,我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一看到农机上有不合理或可改进的地方,就忍不住要动手去改。我搞科研的初衷,就是让种植户生产更方便、更省力。”就是这个听起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愿望,让何培雄又开启了一个新项目研发:将大棚基地手动控制微喷、手动卷帘装置变成自动的,让大棚育苗基地实现自动控制温度和湿度。

想法虽好,可变成现实却太难了。何培雄反反复复地用微喷、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动机进行实验,都未达到预期效果。于是,他向母校老师请教、向同学求助,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当年10月,他在室内第一次完成了模拟育秧大棚的自动化管理实验。但由于室内外的环境不同,第一次现场测试失败了。为了进行同类环境试验,他把设备搬到野外。白天,他蹲在大棚里观察温度、记录数据;晚上,他在家里翻阅资料、修改编程,几乎每天都熬到后半夜……经过10天的鏖战,理想效果达成并运行稳定。而此时,这项实验已花掉了他辛苦积攒的1万多元积蓄。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稻育秧大棚智能化管理系统建成后,第五管理区的32栋育秧大棚率先投入使用。这一技术使每亩水稻增产约10公斤,节约劳动力成本上千万元。

种植户尹福伦高兴地说:“这个发明,能让我们倒出时间干别的活,省了不少人工。”

而改变种植户的处境,就是支撑他发明的原动力。

2013年至2016年间,何培雄带着他的团队又相继研发了田间智能运输轨道车及转弯系统,平推式育秧大棚药、水、肥一体化调控系统,催芽棚苫布自动收放装置等技术,其中3项发明已获国家专利,并得到广大种植户的认可。

2013年的6月,正当何培雄的科研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时,“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支援计划”三年期满。起初,何培雄曾向父母承诺,三年期满就回家。此时,他再次面临选择:离开还是留下?

三年里,何培雄在红卫农场有了相亲相爱的同事、朋友,有了可以造福于民的事业,有了梦想实现后的快乐,也和妻子朱姣在这里组建了家庭。

他和妻子蓦然发现,他们已经难以割舍对这片土地浓浓的深情。

朱皎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追随他的脚步来到红卫农场,在农场医院工作。2013年8 月,他们的爱情之果——又一代“红卫人”出生了。

“不走了,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在人生的舞台上,何培雄夫妇决定,在这里扎根,放飞创业梦想!

为了说服当初持反对意见的双方父母,他们把四位老人从老家接到几千公里之遥的红卫农场,让老人亲眼看一看这里的现代化小城镇,看一看这里驰骋田间的现代化大机械,看一看这里先进的教育设施和学习场所,看一看轻松舒适的家居生活……他们想告诉家人:“在这片黑土地上,有我们喜爱的事业,我们的工作将更充实,生活将更幸福……”

“北大荒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适合有梦想的人在这里成长。”何培雄用七年时间回答了许多人对他为什么选择扎根北大荒的疑问。

2013年,在管理局和农场领导的支持下,何培雄和几个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共同成立了“曲辰创新工作室”,吸纳入室农机户160户。

“曲辰”,即繁体的“农”字。在北大荒这个广阔天地,何培雄坚信,科技创新会大有作为。

人们为这个有理想、有情怀的“80后”一再毅然选择留在北大荒而感动,为他的爱人始终追随他的脚步而感动,为他的父母远离故土投奔孩子而感动,为他不断创新的创业激情而感动……豁然间,越来越多的人从感动中读懂了“北大荒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

何培雄,正在用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共产党人的使命意识,书写着第三代北大荒人的光荣!endprint

猜你喜欢

管理区北大荒大棚
多彩的秋天
湖南省优秀教师“三笔”书法比赛参赛作品展示(十一)
雾霾天气下改良式大棚温度特性分析
不懈开拓谱壮歌
垦荒人的信仰:让“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国内石油企业技术管理新机制运行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大棚讲课
运用生产管理信息化工程实现基础管理工作根本性改变
种植大棚草莓采摘效益可观
大棚蔬菜富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