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

2017-10-19李智勇

紫光阁 2017年10期
关键词:国家机关知青党员干部

李智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为当代青年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供了生动范本,为我们学习领会总书记的政治品质提供了珍贵史料。学习好这部书,有助于全党上下更加完整、深刻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的非凡成长历程,更加系统、深入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来源、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更加自觉、坚定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生动的场景、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每一名读者深受教育和感染,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更是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中央国家机关各级党员干部都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

第一,要敢于吃苦。习近平总书记曾讲,“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 “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于是,我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经过了四大关(跳蚤

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书中也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去插队的地方,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他没有抵触,没有怨言,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而且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 “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这七年是他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他踏踏实实奋斗的七年。这段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生活历练,磨练了他的意志品质和奋斗精神,对他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告诉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必须培育不畏艰难困苦的气概和精神,在经受艰难困苦中锤炼成长。目前,中央国家机关40岁以下青年干部有23万多,不少70后、80后、90后还是“三门干部”,缺乏基层和艰苦环境下的锻炼,在不怕吃苦、敢打硬仗等意志品质方面亟须“补钙”。2005年以来,中央国家机关一百多名年轻干部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到脱贫攻坚一线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今年上半年我到陕西、青海、四川等地调研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情况,感受到他们从繁华的大都市下到中国最贫困的乡村,的确吃了不少苦,但正因为如此,他们在意志品质、能力素质上的提升非常明显,让人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可喜变化。中央国家机关党组织要积极组织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驻村第一书记认真学习这部书,大力倡导习近平总书记敢于吃苦的精神,进一步提振党员干部不畏困难、勇挑重担的精气神,为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要乐于吃苦。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说: “到陕北插队,我只是开始时感受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培养了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书中也谈到,有的知青怎么也学不会劳动技能,因为他们有抵触心理,对这些毫无兴趣。习近平总书记与农民建立了血肉联系,插队几年后, “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我们老陕”等成了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不管多累多苦,他都能一直拼命干,付出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做到了“白加黑” “五加二”,从来不“撒尖儿”。他在深深体味最苦、最难的生活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把根扎在了人民中间,树立了为人民办好事的人生理想。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有了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的环境条件也能克服,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当前,中央国家机关在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任务很重,一些干部经常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但是,苦累中蕴含着信念,体现着追求,彰显着价值。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继续发扬乐于吃苦的精神,永葆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初心,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干,努力在中央国家机关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第三,要善于吃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与群众打成一片。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大有学问的地方。”书中也谈到,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并善于做群众工作,到赵家河村搞社教,曾劝说倔脾气的前队长重新出山,使队上的面貌发生了立竿见影的变化;他爱动脑子,看到报纸上介绍四川推广利用沼气,主动到四川取经学习,既当指战员,又当技术员,遇到难题分析症结,带头下到沼气池底找裂缝修补,最终亮起了陕北高原第一盏沼气灯;他遵循科学规律,带领基建队打坝淤地,找水利部门来现场考察,把排洪的相关数据严格计算好,按标准施工,特别是洪水冲击的关键位置,搞得扎扎实实;他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带领群众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既满足了群众需求、方便了群众,又让社员发挥了各自长处、解放了劳力,给村里的发展带来了好处、注入了动力;他做事一向稳妥、可靠,从不胡来、蠻干,特别重视处理问题的技巧;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表明,面对艰难困苦和繁重任务,必须深入群众、学习知识、肯于钻研、掌握规律、注意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这是战胜困难、创造业绩的关键和保障。中央国家机关党组织要继续大力推动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善于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切实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要教育引导机关每一名党员干部都立足岗位、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技能,切实成为工作中的行家里手。

第四,要不忘吃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书中也谈到,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和实践的开端。从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治国理政的一系列举措以及他自己对知青岁月的回忆来看,七年知青岁月的吃苦和几十年始终如一的“不忘吃苦”情怀,奠定了他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形成了他为民、惠民、富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出发点。无论是回到梁家河,还是见到梁家河的人,他张口说的问的,都是收入、医疗、养老等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情况,从这些,我们能看出他的务实和诚恳,看出他心里一直惦念的是什么。正是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不忘吃苦”,使得习近平总书记把“为人民办实事”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了执政目标,使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诚热爱的情感得到升华。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只要经受了艰难困苦的考验、锤炼了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品质,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处变不惊、应对自如。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不同际遇和机缘,都要面对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都必须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锤炼出的“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情怀和品格,不仅为我们党和国家造就了一个卓越领袖,还为机关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长征路、接续奋斗、夺取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我们要倍加珍视、发扬光大!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家机关知青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7月9日)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难忘知青岁月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就业歧视的十年观察
宪法审查与宪法解释的关联性——国家机关提请权框架下的展开
党员干部要姓“党”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