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域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路径探究
2017-10-19杜青芬
【摘要】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原因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表现出一种发展的非均衡态势。在教育公平的视域下,要实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应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均衡发展观念,合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行有针对性的补偿性教育政策。
【关键词】教育公平;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005-02
一、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
(一)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的内涵诠释
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最基本的价值追求,而教育均衡发展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持续有效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发展失衡问题。在我国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入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社会协调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公平”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高等教育均衡發展作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是全面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实现。
教育均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发展是有层次性的。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均衡程度并不一致,甚至差异极大。根据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将教育均衡分为高、低两个层次:低层次的教育均衡主要是指教育资源在数量上趋于均衡,即数量均衡;高层次的教育均衡是指教育资源除数量外质量上也趋于均衡,即质量均衡。从教育均衡的实践来看,弱势地区或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途径主要有:一是提升师资水平。二是完善管理制度,以教育质量为中心。三是薄弱地区和学校的办学重点要有所侧重,务求办出特色。
(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实现均等发展;民族区域间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包括高等学校的布局和规模、经费投入、设备设施、师资配备、生均教育资源等多方面的均衡合理;学生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校内各班级在设施、师资、生源和管理等方面的均衡;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高等教育内部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均衡发展,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均衡;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结果在高等学校中和受教育者间实现均衡发展。关于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有如下认识问题需要澄清:第一,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扬谷”式发展。均衡发展是在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弱势地区、高校加快发展,进而实现高层次的均衡。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分区分类分层发展。第二,均衡发展不是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均衡发展不是一种模式,要鼓励不同地市、不同高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第三,均衡发展不是短期发展、单一发展,而是持续发展、整体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有着长期、深刻的历史原因,促进均衡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持之以恒的历史过程。第四,均衡发展不是同步化发展,而是在鼓励发展快的地市继续发展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扶持后发展地市加快发展。
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明确提出。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国家经济整体和谐发展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现实教育的客观反映。
(二)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民族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容规定,是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公平实现的政策与法律基础
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是推进教育公平的直接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为高等教育的有效发展与质量提升提供了法律保障,推进了依法治教的进程。相关政策也明确指出要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创新。要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着力促进高等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以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呼唤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既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也造成了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和群体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促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先行理念,后促发展
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是我们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指导原则。要促进我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树立正确的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理念是先导。对此,应避免三个认识上的误区:因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严峻现实而丧失信心的悲观论、因忽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持续性而认为能够一蹴而就的速效论和因没有理解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内涵而采取一刀切做法的均衡论。由此,从实现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讲,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均等发展,它是与时俱进的发展、不断打破原有状态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endprint
(二)强化政府责任,促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政府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中的主要责任有:(1)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国家应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扶持,创设“民族地区教育特区”,深化重点大学对民族地区高校的对口支援,对人才的引进、科目的增加、高校办学模式的创新等方面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应相关的系列配套政策,在重点扶持部分高校优先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关注其他院校的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外驱动力。(2)明确政府投资主体。中央政府实行财政补偿机制,以垂直型的方式实现对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直接经费投入,专款专用,同时地方政府应根据中央的补偿金额按一定的比例追加配套经费投入,以此来促进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优质教育资源的逐步增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相对公平。(3)加快制度创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一方面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实行宏观计划倾斜;另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开放教育市场,多元化办学,吸引和促进社会资源向教育流动,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扶持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形成一定的教育发展加速度,全面促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转变观念,内生增长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迟滞,社会发展模式走的是一条外部扶持的道路。外部扶持在一定程度上虽也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但始终缺乏内生性的生长机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样,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离不开外部力量的支持及国家政策上的倾斜,但更离不开自身内部的发展。外部的支持只能起到“输血”的作用,无法形成“造血”机制,因此,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在外部支持的基础上,应努力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民族地区的发展模式应当是立足于全面提升少数民族的人文水平,培养大批各级各类人才,加强知识与人力资本储备,亦即通过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缩小知识发展差距与人类发展差距,进而加速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如此,则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并成为其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反过来,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必将为西部民族地区积累大量的知识与人力资源,进而为缩小东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创造条件,最终实现“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的良性循环。
(四)区域联动,优化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
高等教育资源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正因为其稀缺性,所以才有了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由于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更加恶劣、缓慢,这就势必造成民族地区的院校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的院校发展,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和被动的局面。“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由地方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实行区域协调发展与实施,这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为此,民族地区的院校应以地区为依托,加强各院校、各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和实现校际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包括图书、情报资源,师资队伍资源,实验室、教室等可见资源与经验、信息等不可见资源。只有在相互交流、共享有限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应积极探索有利于资源共享的体制和机制的建立,搭建相互交流合作的信息平台,这样将会打破传统的每个院校自成体系、独自为阵的割裂局面,实现各个院校的共赢、双赢,从而促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推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1.不断优化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
目前,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各地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市产业结构不同,民族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类型结构等不同;各地市城镇化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社区化的类型、结构不同。为了实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深入分析人口增长和生源结构、就业结构情况,按照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科学设置和调整高校布局。
2.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积极推进东部高水平大学支持民族地区高校发展。国家制定政策,明确规定凡申请、接受国家重点建设的东部和发达城市的高校,必须对口支援一二所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其接受国家重点支持的条件和社会责任之一;考虑启动“东部名师支持中西部工程”,鼓励和支持东部高水平大学的在职知名教授、学者到民族地区大学任教,并且启动“千名退休知名专家中西部援助工程”,国家拨专款专项支持东部大学中身体健康、具有学术威望、拥有广泛学术资源与联系的著名专家、教授退休后到民族地区高校工作。这样,既可使这些知名专家、教授在民族地区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作用,又有助于支持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特别是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的培养,从而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3.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具有"知识传播快、覆盖面广、资源共享的优势,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一条低成本、高速度、大面积普及教育的捷径,更是加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加大政府投入和利用社会各界捐助等方式解决民族地区信息技术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软件环境的建设,建设一支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能够适应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也是推进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4.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
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是实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要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各高校必须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这既是政府均衡发展高教事业的全局需要,也是民族地区各高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区各高校要从地理位置特色、历史文化传统特色、经济特色等实际出发,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尽快形成自己的特色,找到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抢占特色化发展的制高点。
总之,民族地区教育的差距是历史的必然,尽管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国策,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均衡发展也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具有其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实现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张继平.高质量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特点及实现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6(2).
[2]李祥.论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法律保障[J].民族教育研究,2016(3).
[3]姜英秀.新形势下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刍议[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4]王振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民族教育,2014(4).
[5]蒋利和;阳娇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立法建议[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作者简介:杜青芬(1985—)女,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讲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