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冷冻:把希望留给未来
2017-10-19
最近,山东一家机构联合医院临床专家实施了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的科研项目:因罹患肺癌死亡的展女士被存于-196℃的液氮罐内,进入“极寒世界”,期待未来医学科技的发展能让她“起死回生”。
5月8日凌晨4点,展女士在山东齐鲁医院的病房里失去了呼吸心跳,“她走得很安详,并不像是患病很久的样子,我期待她能 ‘回来的那天。”展女士的丈夫桂军民说。
为展女士进行人体冷冻的是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下称“银丰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这个研究院隶属于银丰生物工程集团。据了解,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注册资本1亿元,主要从事人体细胞、组织、器官存储,细胞技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等高新技术开发。
银丰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赵女士表示,为了这个国内首例人体冷冻项目,他们提前数月做了充分准备。“展女士离世前的几天,我们一直在医院病房外等待,展女士离世后两分钟,我们的工作人员就在医院展开了开通气道、安装呼吸机、人工心肺复苏仪安装、输入药物等操作。”赵女士介绍,“虽然展女士已失去了呼吸和心跳,但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她的脑细胞尽量能保持存活。”
工作人员正在为展女士进行灌流(图/新京报)
随后,通过救护车,他们将展女士的身体从医院转移到了银丰研究院的办公地,因为两处距离较近,所以转运只用了19分钟。
在银丰研究院的手术室内,他们为展女士进行了灌流和血液置换操作,在特制的低温手术台上,通过开放颈部和股部两条血管通路建立体外循环,展女士的体温被逐渐降至18℃,随后血液逐渐被不同浓度梯度和成分的冷冻保护剂替代,最后,展女士在一台由电脑控制的深度降温设备上,温度被逐渐降到-190℃。
亲属在与展女士最后告别后,5月10日晚上,遗体被转移至-196℃的液氮罐中长期保存,进入罐体前,所有进行操作的工作人员对展女士鞠躬表示敬意。
展女士的身体是以头部朝下脚部朝上的姿势放入液氮罐的,“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在液氮泄漏等意外情况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保护头部,毕竟头部才是人体冷冻的重点。”
银丰研究院的临床响应专家阿伦·德雷克表示,100年前,如果有人心脏出现损伤,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死去。而如今,人们在心脏病发作后通过外科手术还可以恢复健康,所以我们也可以想象将来癌症也会被治愈,而人体低温保存或许会成为人们能等到癌症治愈方式出现的一种方法。
人体低温保存有一个特性,其他技术不可替代——能保留记忆。德雷克说,人体低温保存很大的意义在于脑细胞的保存,这就是为什么人体低温保存要在临床死亡后就迅速介入,这是为了赶在脑死亡之前,避免脑细胞受到损伤。
“这是很重要的,假如有一天这些人能够复活,他们会希望记得自己是谁,记得自己的朋友、家人,记得自己做过什么。”德雷克说。
做人体冷冻耗资不菲。银丰研究院工作人员一项一项列出了他们的支出:液氮罐,40万元;程序降温设备,40万元;体外循环机,100万元;呼吸机,七八万元;实验室搭建,500万元……“每做一次冷冻,光是冷冻保护剂的费用就是二三十万元。还有手术的其他耗材费用、专家费用、救护车费用等等。”人体进入低温保存状态后,每隔10天到半个月需要补充一次液氮,这项费用大约为每年5万元。
此外,人体冷冻并不是人人皆可,有严重外伤、严重传染病以及一些类似于肾衰竭、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目前不能接受人体冷冻项目。
山東省银丰生命科学公益基金会负责人贾森认为,冷冻人体是低温生物学发展的终极目标。细胞冷冻的下一步就是组织器官,再下一步就是人体。“人体冷冻只是一种通俗化表达,更为科学的表述应该是人体低温保存”。
但是,从现实来看,这样的终极目标有些遥不可及。
统计显示,自诞生首次人体冷冻案例(1967年1月19日,美国物理学家贝德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人工冷藏)后,截至2016年底,全球已有300多名被医学上判定为死亡的人参与人体冷冻,但至今没有一例复苏。甚至,在实验室中,目前还没有哪怕是小白鼠等动物身上取得低温冷冻再复活的成功案例。
桂军民签名的知情同意书中,明确写着:银丰研究院没有保证、担保或承诺生命延续研究计划在未来一定会成功,也不能准确预测未来医学科技的发展时间表,复苏技术基于未来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静表示,现在能成功实施低温保存的只有相对简单的生物学对象,连人体器官的低温冻存都非常困难,遑论人体。
银丰研究院一位受访者称,目前国家对低温技术还缺少认知与重视。他举例称,今年7月21日至23日,由国际低温生物学会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办的世界低温生物科技与生命资源库大会在合肥召开,“这样一个学术性的大会参会人员不超过300人,很多媒体都不知道有这个会议。”
德雷克坦言,对于人体冷冻后的复活,首先要解决疾病的治愈问题,其次复温技术也远不成熟,比降温更麻烦,同样面临冰晶刺破组织的损害问题。但是,如果未来人体真的能够复苏,其面对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仍是难题。(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