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出版事业 勇攀文化高峰
2017-10-19
繁荣出版事业 勇攀文化高峰
70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紧紧围绕自治区工作大局,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形成了宣传引领主动有效、公共服务全面覆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事业产业繁荣发展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发展体系。
宣传引领主动有效
70年来,自治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全面正确地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繁荣,促进各民族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输覆盖体系日益完备。1950年11月1日,内蒙古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用蒙汉两种语言开始播音,标志着内蒙古广播影视事业正式起步;1951年1月,内蒙古日报出版组与内蒙古政府文化教育部社会教育处、编译处合并,组成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承担起了自治区蒙古文图书、译本的编辑出版任务。经过70年发展壮大,我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宣传引领体系逐步完备。全区现有报纸75种(蒙古文16种),年度出版总期数25000余期;期刊151种(蒙古文48种,英文1种),年度出版期数1600余期,总印数2700余万册;播出机构91家,制作机构118家;网络公司、网络分公司92个,卫星中心2个,发射台站67个,监测台站中心3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总长35623公里,有线广播电视用户3473400户;数字微波干线3418.85公里,是目前全球最长的广播电视数字微波干线电路。
意识形态阵地有效守护。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监管平台投入运行,实现对广播电视、图书音像、版权管理、印刷发行、新闻报刊、互联网视听节目新媒体和“扫黄打非”的现代化综合监管。《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内蒙古自治区媒体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相继印发实施,新闻出版从业人员数据库及不良行为记录查询系统上线运行,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得到刘奇葆同志肯定并要求在全国推广。近5年累计查缴非法出版物399万件,查办“扫黄打非”案件1991起,3起大案要案被列为全国“扫黄打非”十大案件。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区立足多民族历史文化宝贵资源和对蒙俄等文化交流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纳荷芽”中蒙出版交流工程、“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丝路书香”工程、蒙汉文互译人才培养基地和基里尔蒙古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中俄蒙文化走廊”,以讲好内蒙古故事推动形成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走出去的新格局。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有9套广播节目、2套电视节目上星播出,其中蒙古语广播电视节目在蒙古国和俄罗斯落地播出。
公共服务全面覆盖
70年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逐步向标准化、均等化、优质化迈进,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读书看报难、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广播影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部城镇,现有有线广播电视网传输干线网总长35623公里,有线广播电视用户3473400户,并向农村牧区推进。户户通工程覆盖全部农牧户,建成广播电视户户通207万户,广大农牧民和边防哨卡官兵能够免费收看到63套卫星电视节目和本地区地面电视节目,收听到40套广播节目。在没有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在全国率先推进完成了村村响工程建设,建成“村村响”播出终端12368个、播控平台91个,覆盖全部行政村,打通了广大农村牧区应急指挥、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县级影院建设全面普及,已建成运营79家,在建19家,农村牧区数字电影院线公司12家,电影放映队798支,“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工程年均放映14万场,805个行政村实现固定点放映。全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21%和99.18%。新闻出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内蒙古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2016-2025年)》印发实施,是全国首个省级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近年来,年均举办各类全民阅读活动达1000余次。草原书屋遍及所有嘎查村,累计投入资金2.255亿元,建成草原书屋11275个、数字书屋2300个,建设进商圈、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实体书店。成功举办第26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出版物交易1.6亿余册、交易额40亿码洋,观展读者83.5万人次,拉动相关产业实现56亿元GDP指数,创下筹备时间最短、观展读者最多、交易数额最大等多个“书博会”之最。
边境地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围绕固边、净边、强边、富边,深入推进实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固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初步建起了覆盖边境地区农村牧区、边防哨卡和出入境口岸,包含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丰富内容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筑牢祖国北部边疆“精神长城”。
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70年来,我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高原”,勇攀“高峰”,打造了一批思想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精品,充分体现了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阵地守护者所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和义务。
精品出版工程成效突出。《蒙古族历史文化精品文库》《内蒙古历史文化丛书》出版23种37册;“百部实用精品蒙古文图书进牧户”出版1万套100万册,全部免费发送到边境旗县和边防哨卡;推出图书《内蒙古自治区史话》《蒙古族史话》,大型系列纪录片《永远的乌兰牧骑》《梦中的额吉》。“十二五”期间,我区组织实施了26种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和43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国家出版规划项目,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共开办广播电视节目248套。
获奖作品不断涌现。100多种出版物获国家和自治区表彰奖励,多家报纸、期刊获得荣誉称号。如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有《内蒙古大辞典》《民族团结教育读本(试用本)》《毛乌素绿色传奇》等10种出版物;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的有《费孝通全集》《蒙药学家罗布桑学术著作大成》《星光草原》等7种出版物;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有《中国蒙古族服饰》《清朝蒙古实录(1-6辑)》《中国蒙古族民歌大全》等12种出版物,并有近千种出版物在省部级和行业协会出版物评选中脱颖而出。杂志《花蕾》获全国优秀少儿报刊称号,《文苑》《骏马》获“中国最美期刊”称号,《北方新报》获全国“百强报刊”称号。600余件广播影视作品获得国际、国家和自治区大奖,《牧人的向往》获“中国新闻奖”新闻特写一等奖,广播剧《童话与神马》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纪录片《宝绕的故事》获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奖社教节目二等奖,《酒是大老虎》获得第三届中国儿童音乐电视大赛金奖,MTV《天堂》连续4年获得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奖,内蒙古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额尔德尼获第一届“韬奋新闻奖”,巴图孟克获第一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电影《赛音玛吉克的儿子》获2006年第25届金鸡奖最佳音乐奖提名等奖项,《帕日扎特格》获2010年第10届马德里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联盟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额吉》获2011年第2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提名奖等奖项,《诺日吉玛》获2014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优秀展映影片、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国产影片民族题材特别奖,《母亲的飞机场》入围蒙特利尔国际A类电影节。电视剧《忽必烈》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剧本奖,《走进石锁沟》获2006年第23届中国电视剧金鹰奖最佳中篇电视剧奖、2007年第26届中国电视剧大奖“飞天奖”中短篇一等奖、2007年第10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电视剧奖、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艺术创作“萨日纳”奖、2009年中国首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最佳作品奖5项大奖,内蒙古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山不转水转》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动画片《小牛向前冲》《大角牛梦工场》《大角牛美德花园》系列片多次获得国际、国家、自治区级奖项。译制类影视作品《东归英雄传》《生死抉择》《毛泽东的故事》《大转折》《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这方水土》《草原晨曲》等荣获国家级多项大奖。
事业产业繁荣发展
70年来,我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行业活力有效释放,经营秩序逐步规范,新媒体发展和“三网融合”不断推进,事业产业转型升级成果持续扩大。
六大集团成功组建。2006年至2013年,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内蒙古电影集团、内蒙古广播电视网络集团、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相继组建成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业实现资源整合、深度融合,走上集团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之路,抗风险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转型升级成果凸显。推动IPTV、手机电视和网站建设步伐,积极建设网络视频演播室,打造“看得见的广播”,实现传统广播电视立体、交互传播和“多信源采集、多媒体编辑、多平台分发”。打造媒体系统“中央厨房”,推进“一次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远传播、全天滚动、全球播放”机制,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资源、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新闻出版数字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跨介质出版系统初步形成,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应用试点项目积极推进,数字产品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多文种全媒体动态网站发布平台、蒙古文资源数字化加工及应用系统研发完成。全区广播电视光纤传输干线网络、微波传输干线已全部数字化,有线网络数字化率达100%,双向化率为7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