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海珍:跨界办教育求索新模

2017-10-19金宸叶子

大社会 2017年8期
关键词:卫国德福学校

◎金宸 叶子

贺海珍:跨界办教育求索新模

◎金宸 叶子

怀着振兴教育的志向,贺海珍、曹卫国伉俪跨界办学,求索教育新模式。8年间,广州华德福学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营造出“小社群、大家庭”的浓厚氛围,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双增长,创造出可供借鉴的社区教育样本。

“今天学校孩子们正在排练自己的节目,许多家长也来参与互动了。”走进广州心源自然学园,贺海珍一边笑着跟记者打招呼,一边带记者上楼去办公室。温馨简雅的办公室里,记者注意到挂着6盏形态各异、制作精美的花灯,贺海珍说全部是学校的孩子们手工完成的。

这所由贺海珍和丈夫曹卫国创办的华德福学校,位于风景秀丽的帽峰山下,已经成为头陂村一个独具特色的标识。

身为广东省山海源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山海源”)创始人的贺海珍,更愿意别人称呼她为“雅琪”老师。“我喜欢教育,喜欢待在一线和孩子们互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坚持,让贺海珍十分珍惜在学校里的时光,除了处理基金会的一些事务,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学校工作中。

初心

贺海珍、曹卫国夫妇原本经营着一间刺绣工厂,生性善良的的贺海珍不忘初心,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特别关注员工的学习成长,希望让每位员工都活出自己的生命价值。在工厂里,除了技术培训,还有个人成长、亲子关系方面的学习。这也是她日后结缘华德福教育,并投身教育行业的最根本原因。

儿子6岁时,贺海珍开始四处奔波找学校,可找遍了广州也没有找到让她满意的学校。“我心里对教育是有期盼的。”一位台湾老板曾告诉过她,台湾有个森林学校,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快乐地学习和成长。这场景一直萦绕在她心头。她憧憬着,将来自己的孩子也能在大自然中成长。

一个偶然机会,朋友向她推荐了华德福教育。当时郑州正在举办华德福教育培训,得知这一消息的贺海珍立刻和丈夫报名参加。短短3天的接触,改变了贺海珍的人生方向。“这就是我所追寻的教育,我所要走的路。”她说,华德福教育理念和模式完全触动到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呼应了内在的需求。

2009年6月之后,贺海珍全身心扑进华德福教育培训学习中。不管哪里有培训,她都会去参加,不仅拉上丈夫,还把自己的体验心得与员工们分享。她知道,很多从老家出来的员工,一年到头和子女见不了几次面,他们对亲子教育的需求十分强烈。“我曾在工厂办过家长课堂,让员工回忆孩子的成长过程,大部分人对此十分模糊。因为他们在孩子3个月后就离开了家,根本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学会叫妈妈,什么时候长牙。”

目睹员工们的心酸与无奈,贺海珍决定做点事。她在厂里组织了一场亲子夏令营,让员工把孩子接过来,重新学习如何与孩子连接,如何了解和陪伴孩子。为期三天的活动,反响格外好。

夏令营结束后,有几个孩子央求父母要留下来,贺海珍也在为自己的孩子找学校。有家长找到她,说干脆我们给孩子们办班吧。“我一听这主意不错,就把员工的社区活动空间腾出来,在工厂里面建了一个华德福幼儿园,专招员工的孩子。”2010年,贺海珍正式走上了华德福教育之路。“我们在工厂里面实现了华德福教育,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全球实践华德福教育的人来工厂参观后,都特别乐意到我们幼儿园来。”这让贺海珍颇为自豪。

爱心

华德福幼儿园给贺海珍带来很多始料未及的惊喜。

自从来了一群孩子,工厂充满了活力。小孩们唱歌、跳舞、玩耍,天真的笑声一下子为大人们沉闷的生活注入斑斓的色彩。“这是我未曾料到的,简直就是额外收到一份大礼物。教育真的能改变人,员工对企业责任感越来越强,把企业当成了一个大家庭。”贺海珍深刻感受到,改变不需很多,重要的是帮助员工解决所需并应之所求,“人除了工作,更需要精神关怀。”

孩子们的歌声、欢笑声吸引了围墙外孩子们的眼光。围墙里的孩子们在操场荡秋千、攀爬时,总有外面的小孩趴在栏杆看,眼神中充满了羡慕和向往。“这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内部福利,我们根本就没办法接收其他小孩。”这让贺海珍陷入了思考。是否可以让更多的孩子获得华德福教育机会呢?

爱心的驱使,让贺海珍萌发了成立教育基金会的念头。2011年,广东省山海源慈善基金会注册成立,希望通过基金会普及华德福教育。

万事开头难。贺海珍回忆道,最初大家都不理解我为什么非要去做这件事,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既非生存必需,又看不到前景和未来。“我觉得必须先普及华德福教育理念。”于是,贺海珍首先通过举办各种夏令营活动、公益讲座、家长课堂传播华德福教育理念。为此,她不断地调整基金会的发展方向和业务范围。

2011年底,贺海珍的儿子和其他几个孩子已到了小学入学年龄。思前虑后,她决定不把儿子送到传统小学,而是成立了小学实验班。因为生源、环境有限,贺海珍和广州几个同样践行华德福教育的群体,商议着一起办一所小学。

最初,她们和家长各自捐了一部分钱,在广州市区租了一个大约400平方米的会所,就这样把小学办起来了。“但是因为在小区里,活动空间狭小,孩子们根本无法轻松自在的玩。”贺海珍说,华德福教育崇尚融入自然。为此,她继续在白云、萝岗等地寻找校址。直到2013年,她把学校搬到了帽峰山下。

用心

贺海珍回忆学校刚搬到帽峰山时的情形,校门口经常有好奇的村民踮着脚往里面看,更有“好事者”添油加醋,把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歪曲”成不实言论,甚至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面对周围的观望和质疑,贺海珍和丈夫商量,觉得有必要开展一场“危机公关”,让大家了解学校的真实面貌。

曹卫国把这个任务揽了下来。他首先联系了太和镇教育指导中心,起草了有关报告交上去。“上边给出的回复是办不了全日制学校,可以办艺术培训中心,但要先有合法身份。”曹卫国前前后后找遍了村和镇的负责人,把手续基本办完了。

回想起这件事,曹卫国感叹道:“一些村民对我们的华德福学校产生误解,主要是我们一开始没有主动做工作,让大家接受我们的身份,以至于越到后来越被动,好在我们身正不怕影子斜,坚持了下来。”好几次,有关部门人员来学校暗访,在周围走了一圈,没发现什么问题,于是又走了。一些学生家长反映,学校确实没有从事违法违规活动的迹象,慢慢地开始有了信任。

2015年,学校邀请会计师事务所专门对学校做了财务审计,同时,工商税务机关也来了解学校的运作情况,结论显示,虽然业务做得不大,但是所有的账务都很清晰,也很规范。

为了让当地更多的人了解学校的文化背景,学校和学生家长主动走出去,邀请当地村民开展了许多活动,庙会、义卖、跳蚤市场等,家长与老师还自发组成了篮球队与头陂村篮球队进行联谊赛,相处得十分融洽。

心源自然学园在当地扎根四年,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2016年吸引了一批来自广州的大学生社工群体,他们也想在此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活动。今年99公益日,他们非常努力募集到社会资金,办起了“头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作为基金会的副理事长,曹卫国商业嗅觉敏锐。用他的话说就是“我擅长商业运作,但是在教育领域,雅琪才是一个好的实践者和担当者。”在头陂村,曹卫国成立了一间叫阿米公社的公司,发展有机生活馆、面包房、饮用水等,同时筹备经营民宿客栈。“单单做教育等于一条腿走路,我们也需要输血。只有建立起商业形态,才能让华德福教育这个文化生态持续前行。”

3年间,在曹卫国的坚持和努力下,学校衍生出许多商业机会和消费需求,据估算,仅仅是村民把房屋出租给家长们所获得的收入,一年就超过了100多万元。还不包括旅游消费、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收入。

“其实我们和村庄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共生共赢的的关系。除了经济方面的带动,我们还保护当地的环境,有意识地推广垃圾分类。村民原先不了解为什么这么做,后来发现垃圾分类确实能够改善周围环境,慢慢地就接受了。此外,我们帮助村民在家里做酵素,把水果、蔬菜发酵产生浓缩液,可以代替洗洁精清洁东西,村民兴趣很大。”如今,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学校给当地带来的好处,更加支持学校的发展。曹卫国感慨地对记者说,用心沟通、真诚融合、务实做事,是我们学校立足发展的三大法宝。

信心

贺海珍介绍,目前学校拥有25位全职老师,以及部分兼职老师。华德福教育非常重视儿童的发展自然规律,并以此为核心来设计相关课程,所有科目会相互配合,支持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除了常规的语文、数学、外语,还会有一系列的课程如手工、水彩、泥塑、书法、武术、空间体育、园艺、木工、优律司美等等,全方位的培养孩子各项能力,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全方位学习是我们最大的特点。” 贺海珍说,华德福根据孩子身体发展的需要,为其设定运动项目。被大家所忽略的家政教育,在这里也是必修课。此外,还开设有木工制作、打铁工艺、农耕等课程。

她特别赞赏华德福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全球各个地区存在文化差异,必须结合当地文化来做教育规划,这才叫华德福。如果全世界每所华德福学校都是一模一样的,那就不叫华德福了。”贺海珍强调。

“花了3年多的时间,才把基金会平台搭建起来。”贺海珍感慨道,从被质疑到被认可,6年走下来,我们收获了信任,现在大家都明白基金会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干。

2013年基金会开始支持湛江遂溪菠萝蜜留守儿童幼儿园。2014年,山海源携手爱德基金会举办了一个地方教育论坛,把广州区域内做教育类的基金会集结到一起,互相探讨教育的话题。基金会还定期召开全国教育研讨会,让一线老师把经验、困惑和问题都带过来,大家一起讨论。

山海源慈善基金会十分重视老师的成长,设有专项支持经费。一项是面向华德福教师的“米兰师资计划”。现已从三年制的师资培训计划拓宽到管理培训,为老师提供全方位的成长环境。此项目已开展了近4年。另一项是乡村教师的支持,面向华德福教育体系外的教师。他们希望通过培训,专门输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更多孩子获益。2016年与共青团甘肃省委合作,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开展乡村师资培训项目,探索华德福在乡村的教育实践,启发并推动当地的老师和家长吸收新的教育营养,更好地陪伴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值得关注的是,山海源慈善基金会与四川师范大学的幼儿教育系合作,把华德福教育体系纳入到对方的教育内容里,培养幼儿教师,以此辐射更多的人群。

山海源基金会在腾讯公益平台上曾尝试发起一个募捐项目——为留守儿童募捐筹建留守儿童中心。这个项目是跟爱德基金会合作。“这几年我们一直有密切的合作,在某种层面上,我们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更多了,他们的项目我们可以更好去参与。”

山海源基金会传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神,与更多的慈善机构建立了链接,先后入选敦和基金会“种子基金”计划,获得兴业慈善基金专门支持等等。这些链接的建立是为了完成同一个使命:实践中国本土化的华德福社群生活。

“今年12月份我们还会再做一次教育论坛。今年将改变原来的模式,做高端的学术研讨。现在积累了在广州的十多家机构开展密切合作。所以我觉得教育组织也好,公益组织也好,其实是因为基于了解到理解,到合作,而这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一直在努力。”

信心,让贺海珍在办学路上不断超越自我,也让华德福教育在她手上不断升华!

结语

采访结束,贺海珍和曹卫国带着记者参观了建设中的新校区。光一个六层半的教学楼就有6000多平方米,将容纳200名学生上课;校区内有网球场、标准游泳池、体育馆,还规划了一个200米跑道。

曾经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面对此情此景,这两位跨界办学的求索者不约而同地会心一笑。

【小贴士】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教育,简单地说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体和心灵整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体系主张按照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针对意识的成长阶段来设置教学内容,以便于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恰如其分地发展。

华德福教育的创办者是奥地利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1861-1925),于1919年在德国创立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历经90多年的发展,如今华德福教育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非宗教的独立教育运动,华德福学校遍布各大洲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国家。 课程设置是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意识发展,针对意志、感觉和思考,对儿童的身、心、灵、精神进行整体平衡教育,并结合儿童与生俱来的智慧和独特的个性本质,进行深层意识教育,协助儿童的智慧生成。

(封面摄影:正视视觉工作室-Sam)

猜你喜欢

卫国德福学校
按兵不动
卫国的生存之道
弱国不天真
百元大钞砸到你
学校推介
加盟厚德福熟食 你找到能干一辈子的好项目
百元大钞砸到你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何以听力会减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