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海归自诉做生意规则大于一切
2017-10-18马亚斌
马亚斌
从只想做好一家店,到要成为一流连锁企业,80后的郭凯经历了别样的心路历程。
作为河南化妆品零售群体中的新生力量,新密幽兰名妆的二代掌门人郭凯的关注度颇高。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海外教育和生活背景,更多的是他对于商业本质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生意模式的独到见解。
“我们到底是做什么的?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困扰了郭凯很久,在终于找到了答案和方向之后,郭凯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从只想做好一家店,到要成为一流连锁企业,80后的郭凯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以下是郭凯的自述:
我回国三年多,参与店铺管理有两年时间,2015年下半年开始全面接管。因为国外没有化妆品专营店这种业态,之前也了解不多,真正深入了解以后才发现这个行业跟自己想象中差别很大。
所以我回来以后一直在思考,我们是千什么的?我们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以前我这个店1/3的区域都是卖日化类产品,跟超市一样,好像什么都能干。但是什么都能干就等于什么都干不好。
旁边开一家跟我们一样的店,折扣比我们低,服务比我们好,我们不死也会元气大伤。怎样去规避这么大的风险呢?
在比较成熟的商圈,莎莎、万宁、屈臣氏、丝芙兰共生共存得非常好,互相不影响,就是因为定位不同。他们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干什么,知道怎么样成为更好的自己。
后来我想明白了,我们就是卖化妆品的,我们存在的价值就是帮消费者筛选好的产品,给大家提供好的产品和专业的服务。以前我们叫天姿日化,想清楚以后我觉得我们不能叫日化,我们是化妆品店,我就重新注册了商标把店名改为幽兰名妆。
在经营理念上,我跟上一代最大的差异是,他们太过于依赖人情了。我认为做生意首先是讲规则,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规则,这个品牌适不适合我们、要不要卖,要有一个科学的考量。
以前受人情关系的影响,只要是货就能卖,怎么卖都有钱赚。那个时代或许确实可以,如果你只打算做个夫妻店也无可厚非,但是生意要做成连锁的话,规则必须大于一切。
规则是为了保证效率和畅通,而不是束缚,我接手以后一直在强调这一点。在货品结构、人员工资、采购方式、采购渠道、激励机制、合作方式等方面都调整了一遍,一切都围绕规则。作为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大就必须把规则想清楚,从一开始就要灌输讲规则的精神。
首先,在采购上要把好第一道关。现在市场上好多产品是粗制滥造的,只追求营销追求市场,我们不能卖这样的产品。我们要把最好的商品带到消费者手里,管控好产品和产品来源。
一方面根据我们的销售数据,卖得不好的产品就控制进货,避免卖消費者不想要的产品。为了了解顾客的真实喜好及需求,取消一切贴花。我的想法很简单,人情归人情,生意归生意。这些粗制滥造的产品卖不出去要一直压到什么时候呢,货压多了任务完不成只能造成打折、窜货,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是对市场的判断。你要关注市场的变化,到底现在消费者中流行什么产品。乔布斯说过,不一定非要顾客要什么就给什么,有时候顾客自己也不知道要什么。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你要判断出来顾客潜在的有可能需要的东西,想尽办法把这些产品弄到店里。
其次,在品牌结构上,缺什么补什么。这个时代做化妆品店不是品牌越多越好,关键是品牌要有差异化,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相同定位的品牌我只能留下被市场验证过的很成熟的品牌,即使以前卖的不好我也要卖,因为它的定位是我店里需要的。
那些与原有品牌定位差别不大又没有经过市场验证,特别是一些功效性产品,我会重新考量。类似的品牌只会占用资金和分享人流,而且采购成本、库存压力会增加,留下来没有任何意义,政策再好也不接。
新品牌需要单独考量,品质没问题的前提下,如果价格带上的竞争力、形象和营销层面都不错,即使没有经过市场验证,我也肯定会接。
对于营销我并不排斥,但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营销不是欺骗,现在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渠道太多了,在这种情况下,顾客买的是商品么?顾客想买的是一种安全感。活动可以做,但是做活动一定要是真实有效的。
全场一折起,结果只有少数产品一折;全场1至6折,很少1折的;买一送一,买一瓶洗发水只送一盒棉签等等,以前的营销套路已经把消费者的信任消耗殆尽了。
买100送100,几个品牌参与就写几个品牌,不要写全场;买100送100指定商品,你就要写上指定商品。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写清楚是犯法的,属于价格欺诈。在国内都没有这个意识,我们就属于没人管的小企业,做一些杀鸡取卵的事。
在对于员工的管理上,我平时并没有强调过多的销售技巧、皮肤知识,我相信他们肯定比我强。我只要求他们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告诉他们我们的方向,然后让他们自我检视。
对于每天的销售目标也让他们给自己设定,我们得有规则但是不能瞎订规则,我们的优势在于顾客对我们的监管没有那么严,所以有试错空间。我交代员工最多的是:今天比昨天强就行了。
以前刚接手的时候也没想那么多,就是想好好把一家店做好,做个千万店。现在总共有3家店,自己参与管理的有2家。因为我本身入行也比较晚,现在各方面也都在调整期,也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其实现在在这里讲经验还有些惭愧。
一流的企业做模式,二流的企业做营销卖产品,三流的企业打价格战。虽然现在我们还在努力先成为二流企业,但是谁不想做一流企业呢。我认为成为一流企业的前提是要找对方向,只要方向对了再晚也不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