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巴士”游戏中的学习
2017-10-18李肖卿
李肖卿
长板凳和滑板车可作为运动器材。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能将游戏主动权还给幼儿,这些器材完全可以超越它们原有的功能,让幼儿通过主动学习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和丰富的感性经验。
片段1:“观光巴士”开动了
户外自主游戏时间到了,伴随着欢快活泼的背景音乐,孩子们奔跑在宽阔的操场上,银铃般的笑声不绝于耳……
毛毛和威威这对中班的好朋友手牵手来到一排排装满材料的筐前,讨论着今天的计划。毛毛对威威说:“我今天想玩滑板车,你呢?”威威看着材料筐说:“好啊!今天还是用它运快递吗?”毛毛头脑里灵光一现:“我想到一个好玩的游戏!”说罢,对一旁的几个女孩说,“请你们帮忙去搬一张长板凳来,好吗?”“好呀!”有两个女孩欣然答应。
很快,这两个女孩抬着一条长板凳,来到操场上,毛毛指挥威威把手里的滑板车放在长板凳两端的下方(见图1)。其中的一个女孩疑惑地问道:“你们打算做什么?”毛毛说:“我们在造观光巴士呀!我们男生力气大,就做司机吧!你们女孩身子比较轻,坐上来试试!”于是,有三个女孩好奇地坐上了长板凳。
“坐稳喽!我们要开车了!”毛毛和威威说。三个女孩坐在上面有些紧张,双手紧紧抓住凳边,毛毛和威威分别站在“观光巴士”的两头,使出吃奶的劲儿往前推,可车子怎么也动不起来(见图2)。这时坐在车上的女孩帮助寻找起原因来:“是不是我们三个太重了?”还尝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把腿抬起来试试看,这样他们是不是容易推一点。”女孩子把腿抬起来了,但是车子还是没有动起来。孩子们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
此时,我其实也正在观察。我发现,两个男孩是从两端同时向长板凳中间发力的,这样,两个作用力被自然抵消了。这是一个力学问题,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比较难懂的,我对自己是否该介入指导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就在此时,威威喊来了好朋友熙熙,熙熙站到威威背后,双手搭在他上背,两人一起发力,使得另一侧的毛毛踉跄着向后退了好几步(见图3)。威威见状,马上对毛毛喊道:“毛毛!是你方向推反了!你要往后拉才行!”毛毛忽然明白过來,赶紧将原先的向前推改为向后拉。“动了!车子开动了!”“司机”和“乘客”都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慢慢地,毛毛和威威配合“开车”的技巧越来越来熟练了,“车速”也越来越快。毛毛叮嘱起“车”上的女孩来:“乘客们,请拉好扶手,注意安全!”由于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乘客”双手紧紧抓住凳边,并没有因为“观光巴士”的滑行而摔下来。
飞驰的“观光巴士”很快引来了周围幼儿的关注,大家纷纷议论:“这是什么东西呀?”游戏中的孩子们自豪地说:“这是观光巴士!”
另有两个幼儿见状立即模仿起来,他们也找来两辆滑板车,将长板凳架在上方,对毛毛和威威提出挑战:“敢不敢和我们的‘旋风战车来比赛啊?”毛毛和威威信心满满地接受了挑战:“比就比!我们从这个点开始,看谁先开到滑梯那里!”(见图4)小司机们有模有样地请来蕾蕾做小裁判。蕾蕾发现,“乘客”的坐姿各不相同,有个女孩还试图用脚在地上划动,于是蕾蕾清了清嗓子,对两边的参赛选手说:“请乘客们都把脚抬起来。让我数数有几个人,这边三位乘客,那边也是三位,可以比赛了!我宣布,预备,开始!”两辆“观光巴士”齐刷刷地向滑梯处开去(见图5)……
游戏时间结束了,我在脑海里梳理起刚才这个“观光巴士”游戏行为背后展现出来的幼儿的已有经验。首先,与小班时期相比,我发现中班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遇到问题时不再像以往那样一味地寻求教师的帮助或直接放弃,而是相互协商,并通过不断的探索来主动解决问题。其次,我发现幼儿对力已有一些基础性经验,比如,知道用力会使物体发生运动;坐在车上的女孩把腿抬起来能有效减少脚底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利于男孩们将车推动起来。再次,孩子们已有了关于公平比赛的经验,因为在这个活动中他们愿意听从指挥,遵守游戏规则,这也是颇有发展价值的。
片段2:分享“观光巴士”游戏的经验
应该说,上述游戏反映的还只是个别幼儿的发展需要。作为游戏的观察者,我决定和全班幼儿作一番分享和交流,以便让更多幼儿从中获得有益经验。
回到活动室后,我播放了孩子们刚才的“观光巴士”游戏视频片段(见图6、图7),先请没参与这个游戏的幼儿想一想:“你们觉得为什么一开始车子动不起来?”一个男孩回答:“肯定是女孩太重了,如果是我也会推不动的。”女孩们表示不同意见:“我们很瘦,而且把腿都抬起来了!”我追问女孩阳阳:“你当时把腿抬起来了,觉得这样能让车子动起来,是吗?”“是啊,我坐在妈妈自行车后面也要把腿抬起来的,不然妈妈就骑不动了。”阳阳回答道。女孩乐乐补充道:“我会骑自行车,我停车的时候才会把自行车脚放下来支撑住车子。”其他孩子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大多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我总结道:“是啊,脚碰到地面会产生摩擦力,乘客们抬腿是个好办法。但一开始车子为什么还是没动起来呢?”
我接着展示了毛毛和威威一开始相向推车的照片。毛毛回忆道:“当时我和威威都很用力,我看到他和我一样,都出汗了。”我追问道:“后来怎么发现车子动起来了?”熙熙说:“威威叫我帮忙,我就在他背后推了一把,车子往前动了一下。”威威接着说:“我发现毛毛用力的方向不对,他应该往他后面拉。”毛毛进一步说道:“因为一开始我们都在朝凳子中间用力,所以车子动不了。我的用力方向反了!”我适时提升了幼儿的经验:“只有齐心协力朝一个方向用力,车子才能成功地开起来。”
接着,我又问:“还有谁要分享的吗?”蕾蕾举手发言道:“老师,我们还进行了比赛,我是裁判。”我问:“裁判需要制定什么规则呢?”蕾蕾认真回忆起来:“两辆车的人数要一样,而且乘客的腿都必须抬起来,不能用脚帮忙划,这样才公平。”
游戏后的分享和交流使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大多对“观光巴士”游戏产生了兴趣,都想亲自体验一下力的大小、方向是如何影响物体运动的,并想尝试公平的竞赛性游戏,等等。endprint
片段3:两节车厢的“观光巴士”诞生了
在接下来的自主游戏中,越来越多的幼儿加入到“观光巴士”游戏中来。
孩子们用各种方法开动起“观光巴士”来。涵涵摆弄了一会儿滑板车和长板凳后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力气很大,我一个人就可以开动车子了!你看!”说完,他站在“观光巴士”的一端,往前用力一推,车子果然向前移动了。威威和毛毛学涵涵的样,也各自推动了一辆车。行进了一段距离后,两人的“巴士”无意间碰撞到一起了。由于两张长板凳高低不同,低的长板凳正好卡进高的长板凳下方(见图8)。周围的孩子惊呼起来:“啊!撞车了!”“你们看!它们撞在一起了!”但威威和毛毛并没有互相指责,而是看着碰在一起的滑板车若有所思。毛毛一拍脑袋说道:“南京路上的铛铛车就是这样的!不过,那个铛铛车很长,还会发出当当当的声音呢。”威威说:“那我们就来开铛铛车吧!”于是,毛毛和威威就这么借机试开了一下,但发现两张长板凳的交接处有两辆滑板车,反而影响“巴士”的开动。他俩决定拿掉其中一辆滑板车,让两张长板凳各一端的凳脚共同架在同一辆滑板车上。“好了!这个像铛铛车了。”但一旁的女孩担心起来:“这个牢不牢啊?人坐上去会不会掉下来呀?”女孩乐乐走了上来:“我来坐坐试试!”说罢,坐上了车。威威和毛毛分别站在两张长板凳的两头,一个推一个拉,结果车子笔直地向前开去了。毛毛开心极了:“太好了!现在就差可以发出‘当当当声音的东西了!”
这时,女孩们跑向操场的各个角落,从材料筐里找出锅子、勺子、积木等,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这些东西能不能发出声音啊?”“用勺子敲锅子试试。”“敲两块积木也会有声音的。”……接着,女孩们将材料拿上车,一边敲打出“当当当”的声音一边对前方的同伴和教师喊道:“注意安全!铛铛车来了!”“当心铛铛车!请让一让!”男孩们则小心翼翼地推着两节车厢,边推边叮嘱女孩:“你们坐稳,别摔下来!”(见图9)
游戏中,幼儿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他们是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体验学习知识经验的,这样的知识经验对他们更有意义。教师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分析幼儿每一次游戏行为的价值,并及时捕捉相关的游戏情节等,选择合适的时机与幼儿互动,或让幼儿以合适的方法与同伴分享,以提升更多来自幼儿的经验。
“观光巴士”游戏材料简单,但要想成功地把它开动起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后來的多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都相互模仿、积极探索,这个游戏一时成了孩子们热衷的游戏。
片段4:桌面上的“观光巴士”
为了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有关车子主题的积极性,我同步在活动室创设了“观光巴士”这一活动区域,投放了若干玩具汽车和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等,以期引发幼儿更多的学习。
由于有了前期经验,孩子们很自然地在活动区中活动起来。涵涵和乐乐将长方体积木架在两辆玩具车上,轻轻地向前推了一下,“这就是观光巴士呀!你们看!”有的孩子发现一块长方体积木下面多加几辆玩具车会开得更稳;有的孩子建构出了有五节车厢的“观光巴士”,并且能互相配合,使连接的车厢能够顺利转弯运行;有的孩子尝试在长方体积木上放上各种重量不同的积木,感受压力与速度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渐渐积累了开动桌上“观光巴士”的经验,而且自然地与户外活动中的“观光巴士”游戏建立了联系,将活动区获得的经验迁移到了户外活动中,户外游戏情节愈发丰富了。孩子们不仅增加了长板凳和滑板车,形成了多节车厢的“观光巴士”,而且继续探索怎么让长板凳联接处不脱节,能够顺利转弯……
不多久,有幼儿向我提出:“老师,能不能再多放几辆玩具车到活动区来?”就这样,孩子们将户外自主游戏和室内区角活动联系了起来,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自主探索,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由游戏生成的教学,即从儿童游戏经历中捕捉教学契机的做法更有价值。众所周知,幼儿园的教学应基于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观光巴士”游戏案例让我深深体会到,在组织幼儿开展户外自主游戏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倾听和记录,捕捉幼儿的一个个“学习故事”,揭示这些“学习故事”背后的发展意义,以便更好地为幼儿的活动提供支持。为了追求游戏与教学的相融相通,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我们是否尊重了幼儿游戏的意愿,是否给予了幼儿自我决定、自主选择的机会,是否抓住了有教育价值的契机,是否为幼儿提供了实现的平台……这也是每一个幼儿园教师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endprint